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青藏高原融冻、融雪过程与大气环流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31 16:23
【摘要】:青藏高原地形高耸、面积广大,其热力强迫在亚洲的天气和气候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青藏高原是全球中、低纬度地带中温度最低、冻土面积最广的地区。在高原陆面过程中积雪和冻土的消融影响着高原热力状况,进而对其上大气及亚洲气候产生影响。本文利用青藏高原多个观测站的土壤水热观测资料、ERA-interim资料和卫星等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融冻、融雪过程的出现时间和陆面水热变化特征及与云和辐射的关系;研究了该时段大气与陆面要素的时频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青藏高原融冻、融雪过程与大气环流波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另外利用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青藏高原融冻、融雪过程中地表反照率的变化对东亚气候、大气环流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1)青藏高原土壤融冻、融雪期出现在3-4月份,高原中部的融冻、融雪期持续时间较高原东部和西部偏短,且具有开始晚、结束早的特点;在青藏高原融冻、融雪期,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土壤湿度在融冻、融雪过程的中后期出现显著升高,并且高原东部的这种变化发生时间早于西部更早于中部地区。(2)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地表辐射平衡发生了显著变化,其变化时间早于土壤温湿度的变化时间。地表热通量在融冻、融雪过程的前期和中期,由吸收热量转变为向外净放出热量。在融冻、融雪期,高原东部地表热通量由感热通量为主转变为潜热通量为主,对于高原整体来讲,感热通量的变化从高原东南部和东部逐渐推进到整个高原。在青藏高原融冻、融雪期,其上空的云特征变化不显著,这有利于该时期增加的辐射量到达地面。(3)在青藏高原融冻、融雪期,500 hPa和200 hPa气压场相对涡度的功率谱估计值均存在明显的10-20天准双周振荡周期,该时段高原各区域的OLR也显示存在明显的准双周振荡。这种准双周振荡在垂直结构上存在正压和斜压结构的不断转变的变化。(4)青藏高原地区融冻、融雪期非绝热加热的准双周振荡和同时段及滞后的亚洲地区上空200 hPa相对涡度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区域,并且显著区域有向南移动的表现。青藏高原融冻、融雪期非绝热加热作用的这种振荡通过波的传播形式在高原以外地区得以再现。(5)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融冻、融雪过程中地表反照率的降低迅速提高了局地地表温度。这种地表反照率的变化与东亚地区3-8月份500 hPa等压面上位势高度场的偏高,4、5月份长江流域地表温度的偏高以及5-8月份东北地区地表温度的偏低存在着可能联系。也即,青藏高原地区融冻、融雪过程与东亚地区气温、降水和环流场持续异常有关。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434;P426.63
【图文】:

点分布,降水资料,观测站,卫星


逦青藏高原融冻、融雪过程与大气环流关系的研究逡逑测频率为每15min。各观测站点分布见图2.1。逡逑刑酵 ̄-逡逑m.,逡逑60°E逦70°E逦的邋°E逦90°E逦100°E逦110°E逡逑图2.1各观测站点分布图逡逑2.1.2TRMM降水资料逡逑TRMM邋(The邋Tropical邋Rainfall邋Measuring邋Mission)是用于研究热带降水的卫星。逡逑对其研究表明该卫星对中低绅度陆地降水有着较好的观测能力,其资料时间长度逡逑为1998年1月-2015年4月。本章中使用了邋TRMM产品中的犯42格点降水资逡逑料,其产品由邋Goddard邋Space邋Flight邋Center邋Dis化化uted邋Active邋Archive邋Center邋(GSFC逡逑DAAC)分发,下载网站为http://mirador.gsfc.nasa.gov/。该资料是TRMM卫星结逡逑合了其他卫星如邋Clouds邋&邋Earths邋Radiant邋Energy邋System邋(CERES^^1及观测站量筒逡逑计数据的结果,但主要是利用了邋TRMM卫星中的Precipitation邋Radar邋(PR巧口逡逑T民MM邋Microwave邋Im巧er邋(TMI)探测器。该数据的水平分辨率在0.25。X邋0.25。,逡逑空间覆盖率为南北韩50°之间。逡逑2N3CRU资料逡逑本章蒸发部分使用的资料是Climatic邋Resenrch邋Unit邋(简称CRU)数据集。该逡逑数据集是英国东英吉利大学通过对目前已有的多个数据库进行整合

日月,融雪期,融冻,青藏高原中部


兰州大学硕±研化生学位论文逦青S掣咴璑偠场⒏毖┕逃氪笃妨鞴叵档难蠶R逡逑由于巧巧河观测站融冻、融雪期数据存在缺失,为了更准确的得到该时段的逡逑起始时间,选择同样地处青藏高原中部的麻多站和更偏南部的那曲站对该地区融逡逑冻、融雪期做进一步的分析。逡逑

青藏高原融冻、融雪过程与大气环流关系的研究


图.桩士.层臼启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谷爱莲;;石河子春季融雪型洪水的气候因素及其预报[J];新疆气象;1987年08期

2 西川肇;丸安隆和;诸一骅;;利用人造卫星资料研究山地流域的融雪预报和流量预报方法[J];河海大学科技情报;1987年04期

3 朱校斌;王新亭;周利;于艳卿;杨沛珊;邹晓兰;孟昭才;康兴伦;;安全绿色环保融雪除冰剂研究[J];科学中国人;2009年12期

4 陈晓飞;田静;张雪萍;王铁良;谢立群;魏丹;杨国范;;积雪融雪过程中水、热、溶质耦合运移规律的研究进展[J];冰川冻土;2006年02期

5 李国平;韩伟华;;当前道路融雪方法及未来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1期

6 喻文兵;李双洋;冯文杰;易鑫;;道路融雪除冰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冰川冻土;2011年04期

7 JunseiKondo;TakeshiYamazaki;陈志荣;;一个利用热量平衡方法对融雪、雪面温度和冻结深度的预报模式[J];气象科技;1991年02期

8 马虹,刘宗超,刘一峰,胡汝骥;中国西部天山季节性积雪的能量平衡研究和融雪速率模拟[J];科学通报;1992年21期

9 马虹,刘一峰,胡汝骥;天山季节性积雪的能量平衡研究和融雪速率模拟[J];地理研究;1993年01期

10 田宏;山地雪被边界层及融雪过程数值模拟[J];四川气象;199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华;杨晓丹;张国平;赵琳娜;;2009年3月中旬新疆融雪型洪水气象成因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高青;林密;刘小兵;马纯强;李明;黄勇;;集热蓄能路面融雪化冰过程模块化构造[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周先觉;;高速公路融雪除冰技术现状与解决方案探讨[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田华;杨晓丹;张国平;赵琳娜;;2009年3月中旬新疆融雪型洪水气象成因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胡文举;姜益强;姚杨;马最良;;桥面热力融雪模型的建立[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纪洪健;;冬季道路积雪和冰晶消除技术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张睿;曹建华;鄂毅;;人民日报社卫星主站天线融雪除冰系统设计[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和优秀论文奖颁奖大会论文集(三等奖)[C];2014年

8 杨磊;邵化新;;浅谈氯化钙在堤防道路融雪中的应用[A];2014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9 傅华;肖继东;杨志华;李聪;沙依然;;库玛拉克河流域盛夏最大可能融雪雪量估算[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第四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C];2011年

10 张亮;刘道平;钟栋梁;薛相美;李刚;;道路地热融雪化冰研究现状[A];第十三届全国热泵与系统节能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东亮;本市自主研发融雪屋亮相[N];北京日报;2012年

2 通讯员 廖志米;泽普县认真做好融雪性洪水防御工作[N];喀什日报(汉);2007年

3 张鸣岐;清融雪预案保出行安全[N];天津日报;2007年

4 记者 陈丹邋董晓勋 李锐;融雪防冻全面有序展开[N];长江日报;2008年

5 记者 靳晓磊;三级预警应对冬季降雪[N];石家庄日报;2008年

6 记者 孙曦 通讯员 王东坡 江秀龙;融雪铲冰工作实现机械化[N];首都建设报;2008年

7 记者 张鸣岐 通讯员 张志顺;动员全市力量加快清雪进度 确保主干道路清除干净[N];天津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吴楠;全新理念开发双向环保融雪技术[N];中国交通报;2010年

9 陶晓波;新疆长传局为民航加装卫星天线融雪装置[N];人民邮电;2008年

10 记者 陈西艳;新区清融雪预案发布[N];滨海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慧宁;流体加热道路融雪系统温—湿耦合融雪模型及仿真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王华军;流体加热道路融雪传热传质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尉学勇;西藏高寒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太阳能融雪(冰)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赵宏明;布置碳纤维发热线的混凝土路面及桥面融雪化冰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侯作富;融雪化冰用碳纤维导电混凝土的研制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6 刘凯;融雪化冰水泥混凝土路面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黄勇;路面融雪化冰及太阳辐射吸热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屠艳平;地源热泵系统融雪化冰可靠性设计及神经网络预测[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9 郭德栋;基于微波与磁铁耦合效应的融雪除冰路面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10 高洁;高山积雪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融雪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清楠;太阳能—土壤蓄热融雪系统应用软件开发[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2 何婷婷;热力熔融系统的结构设计与管道应力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郑跃龙;融雪撒布机预湿装置及控制系统的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4 王艺;青藏高原融冻、融雪过程与大气环流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豆怀兵;超薄罩面盐化物自融雪沥青混合料组成与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6 李金丹;高速公路凝冰预警与融雪处置管控平台设计与实现[D];长安大学;2015年

7 于洋;缓释自融雪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8 张磊;道路融雪化冰特性实验研究及其数值模拟[D];吉林大学;2009年

9 龚龙;石墨水泥砂浆注浆钢纤维混凝土融雪及有限元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10 王庆艳;太阳能—土壤蓄热融雪系统路基得热和融雪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76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76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8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