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我国不同类型热浪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1 10:08
【摘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结论指出,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热浪事件频繁发生,不仅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且未来其频次、持续时间和强度均将呈现增强的趋势。研究热浪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不仅可以丰富我国的热浪理论体系,对于各个地区因地制宜的实施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利用1960-2013年全国642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在中国气象局热浪定义的基础上,以热浪频次、持续时间和强度为主要定量描述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我国不同类型热浪的时空演变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的热浪大致可分为干热型热浪、普通型热浪和湿热型热浪三种类型,干热型热浪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区,湿热型热浪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和沿海地带,普通型热浪可看成是干热型和湿热型热浪的过渡类型。(2)从不同类型热浪的空间分布来看,我国干热型热浪主要集中在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普通型热浪主要分布在陕西南部、河南、安徽北部以及河北南部等地,而湿热型热浪则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总体来说,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我国热浪的频发区,年均热浪频次、持续时间和强度分别在3次、20 d和10℃以上。(3)从不同类型热浪的年代际空间变化特征来看,干热型热浪、普通型热浪和湿热型热浪均呈现出减少—增加—减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不同的是,20世纪90年代干热型热浪和普通型热浪增加区域最多的年代,而湿热型热浪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干热型热浪频次、持续时间和强度增加区域最少的年代发生在80年代,普通型热浪分别出现在80年代、21世纪初和70年代,湿热型热浪均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4)从不同类型热浪的年际变化特征来看,1960-2013年,我国干热型热浪总体呈现出显著增加趋势,并于1995年发生由少到多的突变,其热浪频次、持续时间和强度存在22 a、11 a和22 a的主周期;普通型热浪整体呈现出微弱的减少趋势,其热浪频次、持续时间和强度分别在1969年、1969年和1962年发生由多到少的突变,存在5a的主周期;湿热型热浪频次呈现出显著增加趋势,并于2005年发生由少到多的突变,热浪持续时间和强度增加趋势不显著,没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且均未发生显著突变,分别存在22 a、22 a和12a的主周期主周期。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429;P423


本文编号:27773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773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8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