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基于柯本气候分类的中国大陆气候变化研究(1961-2010年)

发布时间:2020-08-01 22:28
【摘要】:柯本气候分类法是以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要素为基础,并参照自然植被分布的一种气候分类法,该分类法系统分明,各气候类型有明确的数量界限,至今仍被广泛采用。近年来,多种气候分类方法被尝试应用于探讨了我国气候分类与气候变化,但大多使用国内的体系和方案,缺乏与国际接轨。本文采用柯本气候分类法研究近五十年的中国大陆气候,发现中国大陆地区主要气候带有干带(B)、温暖带(C)、冷温带(D)和以高地气候为主的极地带(E),主要气候型有草原气候(Bs)、沙漠气候(Bw)、冬干温暖气候(Cw)、常湿温暖气候(Cf)、冬干冷温气候(Dw)、苔原气候(ET)。气候类型作为一个地理学概念包含了综合性的气候信息,同时研究气候类型变化也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方式。本文使用气候类型面积变化这一地理学指标来探讨中国大陆1961-2010年年际和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气候型的划分基于国际通用的柯本气候分类法,计算了东亚夏季风指数(EASMI)、南亚夏季风指数(SASMI)、夏季西风指数(SWI)、东亚冬季风指数(EAWMI)、海冰指数(SII)等指数,分析这些气候要素的强弱对各气候型面积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柯本气候类型的年际变化显示,东亚夏季风主要影响沙漠气候。南亚夏季风主要影响常湿冷温气候、沙漠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夏季西风主要影响苔原气候、常湿冷温气候。东亚冬季风主要影响热带疏林草原气候、草原气候、冬干冷温气候、常湿冷温气候。海冰指数主要影响热带树林草原。而其中对中国大陆气候影响区域最广,影响程度最明显的是东亚冬季风。10年平均气候类型显示,出现变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北地区,青藏高原西部,瑷珲腾冲线附近以及梅雨边缘区。年代际尺度的气候类型变化表现为中国大陆整体出现变暖趋势,北方地区出现变干趋势。年际尺度的各气候类型面积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升温趋势,而未表现出明显的降水变化趋势。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气候敏感区定义机理,并使用该方法划了分中国大陆的气候敏感区。这种新的划分方法基于气候类型及其变化,气候类型变化频繁的区域被认为是敏感区。同时,本文计算了中国大陆在1961-2010年的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趋势,并将结果与同时期的气候敏感区进行比较,并结合CESM气候模型预测21世纪40年代和90年代气候敏感区的变化。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气候敏感区划分方法,与降水敏感区有较好拟合;中国大陆气候最敏感的区域分布在瑷珲腾冲线附近、秦岭淮河一线,青藏高原西部和天山以北部分地区,气候最为稳定的区域分布在青藏高原中东部、昆仑山、祁连山以北、天山以南、贺兰山以西的大片区域和大兴安岭附近;本世纪2040s至2090s,西部(贺兰山、横断山以西)地区气候敏感区基本不变,而东部地区的气候敏感区则逐渐向北偏移。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467
【图文】:

技术路线图,现代气候变化,研究概况,气温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基于柯本气候分类的中国大陆气候变化研究(1961-2010 年)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2.1 本文的技术路线本文的工作始于阅读大量文献,了解现代气候变化研究概况,从而总结出“单一气候要素的变化研究较多,而气候变化的综合性指标研究较少”这一问题,同时,选取柯本气候分类法进行现代气候变化的研究,使用简单的气温、降水等数据计算处综合性的气候区划作为指标,以弥补气温、降水等单一要素的不足。

副型,中国大陆,年平均,气候区划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基于柯本气候分类的中国大陆气候变化研究(1961-2010 年)第三章 基于柯本气候分类的中国大陆气候区类型3.1 柯本气候区划分使用上述中国地面逐月降水量网格数据集(0.5 度),中国地面逐月气温网格数据集(0.5 度),中国大陆高程 0.5°×0.5°高程数据,根据表 2-1 的分类方法,通过计算对中国大陆进行柯本气候区划,结果如图 3-1 所示。

气候区划


3.2 与其他气候区划方法的比较气候分类工作在中国开展已近百年,前人已使用过多种气候分类方法研究中国气候。50 年代以前,中国气候学者主要借鉴国外方法,在世界气候系统基础上做出中国气候区划(竺可桢,1979;涂长望 等,1938;卢鋈,1946;陶诗言,1949;吴和赓,1944;涂长望 等,1936;郑景云 等,2010)。1929 年,竺可桢根据很少的气候资料提出了中国第一个气候区划方案,将全国分为华南、华中、华北、东北、云贵高原、草原、西藏和蒙新八个气候大区(竺可桢,1979);20 世纪 30 年代中叶,涂长望等将全国划分成东北类、华北类、华中类、华南类、华西类、蒙古类、西藏类与西藏东南部八个大类,每类又分若干二级区(涂长望 等,1936)。50 年代以后,中国气候区划工作逐渐发展形成了中国自己的自然环境与气候特征的区划原则指标和方法(张宝X 等,1959;中央气象局,1966;中央气象局,1966;中央气象局,1979;中央气象局,1994;中央气象局,2002),并形成了国家标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20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天军;陈晓龙;;气候敏感度、气候反馈过程与2℃升温阈值的不确定性问题[J];气象学报;2015年04期

2 WANG Zhiyuan;LI Yao;LIU Bin;LIU Jian;;Global Climate Internal Variability in a 2000-year Control Simulation with 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CESM)[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5年03期

3 何金海;武丰民;祁莉;;秋季北极海冰与欧亚冬季气温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的不同联系[J];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04期

4 谢永坤;刘玉芝;黄建平;;秋季北极海冰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影响[J];气象学报;2014年04期

5 郑景云;卞娟娟;葛全胜;郝志新;尹云鹤;廖要明;;1981~2010年中国气候区划[J];科学通报;2013年30期

6 冯琦胜;修丽娜;梁天刚;;基于CSCS的中国现存自然植被分布研究[J];草业学报;2013年03期

7 吴浩;侯威;钱忠华;胡经国;;基于气候变化综合指数的中国近50年来气候变化敏感性研究[J];物理学报;2012年14期

8 王会军;贺圣平;;ENSO和东亚冬季风之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的减弱[J];科学通报;2012年19期

9 张自银;龚道溢;胡淼;雷杨娜;;多种东亚冬季风指数及其与中国东部气候关系的比较[J];地理研究;2012年06期

10 王澄海;李健;李小兰;许晓光;;近50a中国降水变化的准周期性特征及未来的变化趋势[J];干旱区研究;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劲松;近100年来中东亚干旱区对全球变暖的区域气候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780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780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c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