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中亚干旱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水汽来源及物理机制初探

发布时间:2020-08-12 02:55
【摘要】:中亚干旱区是全球最大的非地带性干旱区,近百年来的降水变化存在区域差异,并且年降水和季节降水都表现微弱增加趋势,其中以冬季的降水增加幅度最大。此外,中亚作为典型的内陆干旱区,与季风区不同,其年降水可能仅仅只由几场主要的降水事件所决定,因此详尽研究中亚干旱区极端降水的水汽来源特征,并初步探讨其物理变化机制问题无论是加深对相关科学问题的理解还是对干旱区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了1988-2013年GPCC的全球陆地逐日格点降水资料以及1988-2013年NCEP/NCAR再分析逐日资料集,对中亚干旱区(35.25°N-52.75°N,46.25°E-80°E)不同区域主要降水季节的极端降水水汽来源和对应的环流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进一步采用1960-2013年GPCC的逐月降水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NOAA重建的海温资料,对中亚干旱区降水与大尺度环流以及海温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揭示了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对降水的可能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亚干旱区北部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水汽主要来自于大西洋和北冰洋。高低空环流异常为降水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支持。在200hPa上,欧亚大陆高度距平场自西到东呈现“ + + ”波列分布,经向环流加强;500hPa上,西欧地区反气旋环流东侧的偏北风距平、中亚地区气旋环流西北侧的偏东北距平共同加强了来自北冰洋的水汽输送;850hPa上,研究区位于槽前脊后,有利于暖湿气流沿着西南风北上。高低中层环流的配合为极端降水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2)中亚干旱区北部秋季极端降水事件发生时,在200hPa上,中纬度欧亚地区从高纬到中低纬度高度距平场呈现出了自北向南“+ +”的波列分布;在500hPa上,西欧至西西伯利亚地区气旋环流南侧的偏西风距平以及地中海地区的反气旋环流西北侧的偏西风距平加强了来自大西洋的偏西风水汽输送;在850hPa上,北部秋季降水异常主要受西风环流控制,来自大西洋的水汽输送显著增多。(3)中亚干旱区南部春季极端降水出现时,在200hPa高度距平场上呈带状布局,斯堪的那威亚半岛-里海-中亚-印度至中国大部分地区存在自西北向东南的“+ + ”距平波列,经向环流增强,有利于高纬冷空气南下;在500hPa上,里海附近的气旋环流东南侧的西南风距平与北印度洋地区反气旋环流西北侧的西南风距平增强了来自北印度洋的水汽输送;在850hPa上,冷暖空气活动明显,来自高纬的东北冷气流显著增强,与来自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在干旱区南部汇合,水汽辐合,有利于降水发生。(4)中亚干旱区南部冬季极端降水出现时,在200hPa上,欧亚地区高度距平场呈现“+ + ”的带状分布;在500hPa上,西欧地区形成阻塞高压,而西西伯利亚至中亚地区低槽偏强,经向环流显著增强,有利于引导高纬冷湿气流南下;此外伊朗、阿富汗地区的高压偏强,利于引导印度洋的暖湿水汽北上;在850hPa上,南部位于槽前脊后区,有利于槽前西南气流把水汽输送到南部地区,并发展成气旋,使更多的水汽留在南部地区。水汽的异常输送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阿拉伯海地区反气旋环流增强,西南风增强,使得来自阿拉伯海/北印度洋的水汽输送增强。(5)中亚干旱区北部夏季降水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密切相关。降水偏多年时,全球大部分地区的海温为负距平分布,格陵兰海、北太平洋、中东太平洋等地区的海温为正距平,而北大西洋、阿拉伯海、北冰洋的海温为负距平分布。北大西洋和格陵兰海地区的海温异常引起大气环流产生相应变化,乌拉尔山地区的东北风距平引导来自北冰洋的水汽向南进入中亚地区,配合中亚上空的气旋环流,从而导致研究区降水增加。(6)中亚干旱区南部冬季降水与大气环流和海温联系密切。降水偏多年对应的海温正异常主要体现在阿拉伯海、印度洋以及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负异常主要集中在北大西洋、地中海、西北太平洋地区。印度洋以及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的异常偏高引起大气环流发生变化,由于受到北印度洋和伊朗地区位势高度正异常和西西伯利亚至中亚地区位势高度负异常的影响,来自北印度洋的水汽向北输送到中亚干旱区南部地区,从而有利于南部地区冬季降水。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4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玉;;2016年8月鄂尔多斯市极端降水事件及防汛形势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年06期

2 张林梅;马禹;田忠锋;;新疆阿勒泰地区1961~2010年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及其环流特征[J];干旱气象;2015年06期

3 张林梅;苗运玲;李健丽;王澄海;;新疆阿勒泰地区近50a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J];冰川冻土;2015年05期

4 景丞;姜彤;王艳君;陈静;蹇东南;罗岚心;苏布达;;中国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及人口经济暴露度研究[J];气象学报;2016年04期

5 杨志刚;建军;洪建昌;;1961—2010年西藏极端降水事件时空分布特征[J];高原气象;2014年01期

6 张延伟;魏文寿;姜逢清;刘明哲;王雯雯;;1961—2008年新疆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J];山地学报;2012年04期

7 吕桅桅;;湖北省单日和3日极端降水事件特征初探[J];科技传播;2012年20期

8 赵勇;黄丹青;朱坚;杨青;;北疆极端降水事件的区域性和持续性特征分析[J];冰川冻土;2011年03期

9 王志福;钱永甫;;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频数和强度特征[J];水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10 张艳梅;黄锋;钟静;杨宏宇;;贵州主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及其环流特征分析[J];热带地理;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林梅;马禹;胡磊;谢秀琴;;新疆阿勒泰地区1961~2010年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及其成因[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亚洲季风与冰冻圈[C];2016年

2 朱业玉;顾万龙;王记芳;程炳岩;潘攀;;河南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分析[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艳梅;黄锋;钟静;杨宏宇;;贵州主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及其环流特征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顾飞;;江淮流域年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 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C];2014年

5 闵\~;钱永甫;;极端降水事件的区域性和持续性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高万泉;李玉娥;;保定市汛期日极端降水事件的气候特征[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6 东亚气候变异与极端事件及其预测[C];2016年

7 白美兰;;内蒙古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分布特征及年代际差异[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李霞;纪忠萍;;近48年广东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黄樱;钱永甫;;江淮梅雨期极端降水事件的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黄樱;钱永甫;;江淮梅雨期极端降水事件的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祁玉洁 通讯员 苑海燕;陇原天气为何频繁“走极端”[N];甘肃经济日报;2017年

2 本报记者 孙楠;怪异厄尔尼诺扰乱气候 极端降水事件频繁发生[N];中国气象报;2014年

3 记者 宛霞;台风极端降水事件资料库及应用平台建成[N];中国气象报;2018年

4 记者 游雪晴;2010年我国极端天气近十年最多[N];科技日报;2010年

5 采访人 本报记者 王建忠 通讯员 常军;把脉水库安危 气象献良策[N];中国气象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杨蕾;暴雨来袭 如何科学应对[N];四川政协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付丽丽;极端天气,并不都是厄尔尼诺惹的祸[N];科技日报;2016年

8 翟盘茂;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N];中国气象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张梦然;温升控制在1.5℃,将显著减少“危险”事件[N];科技日报;2018年

10 徐旭忠;我国地灾呈更加频发趋势[N];中国矿业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晓利;中国沿海极端气候变化及其对NDVI的影响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7年

2 侯威;极端事件检测、评价方法及中国近40年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时空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3 杨萍;近四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极端降水事件的群发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4 杜予罡;影响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初探[D];南京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石巧;中亚干旱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水汽来源及物理机制初探[D];兰州大学;2019年

2 孙婧超;华南汛期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及成因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3 吴胜男;基于自组织映射方法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天气分型及其降水气候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4 刘俸霞;不同升温情景下长江流域极端降水事件及人口暴露度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5 王雯燕;陕西50多年来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6 武文博;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及可能原因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7 陈晓燕;中国北方极端降水事件特征及成因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刘金秋;华北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极端降水事件的响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9 李明刚;近50年我国华东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及环流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0 程军奇;近52年甘肃黄土高原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899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899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1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