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中国西北干旱区荒漠和农田下垫面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13 18:39
【摘要】:陆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乃至全球气候和大气环流变化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地表能量平衡又是陆气相互作用研究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全球干旱区范围分布广大,约占陆地面积的1/3,同时下垫面类型较多,不同下垫面之间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差异明显,并且相同下垫面的地表能量平衡特征随季节、天气和土壤干湿的不同发生剧烈变化。为了深入了解干旱区地表能量闭合特征,本文选取西北干旱区荒漠和农田两种典型下垫面的陆面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两种下垫面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季节变化及差异,同时也分析了天气状况对能量平衡的影响,并探讨了干旱区不同下垫面的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及影响机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降水过程对地表能量平衡特征的影响分析显示,在干旱区降水前,荒漠下垫面土壤水分较低,感热通量显著大于潜热通量,地表可利用能量主要以感热形式释放;雨后地表水分充足,潜热通量大于感热通量,地表可利用能量主要以潜热形式释放。降水前、后能量闭合对比分析表明土壤水分对能量闭合度有显著影响,能量闭合度随着土壤水分增加明显提高,暴雨过程对能量平衡的影响能持续三天左右。(2)利用EBR方法分析能量平衡显示,通过Plate Cal法和TDEC法计算的地表热通量对能量闭合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Plate Cal法得到的能量闭合度优于TDEC法;OLS方法分析显示,TDEC法得到的能量闭合度优于Plate Cal法。能量平衡特征的季节变化分析显示,选用EBR法分析时,整体闭合度优劣程度为:秋冬夏春;选用OLS法分析时,Plate Cal法和TDEC法得到的闭合度有共同的特征,闭合度优劣程度为:夏春秋冬。(3)荒漠下垫面地表能量不平衡主要受空气热储存和垂直平流输送的影响,其中空气热储存平均日变化最大值可达4.7 W?m-2,垂直平流输送平均日变化最大值可达36.3 W?m-2。补偿空气热储存和垂直平流输后不闭合残差平均日变化最大值由84.1 W?m-2降到了60.6 W?m-2,地表能量平衡的闭合度由82%增至98%。(4)农田非均匀下垫面地表能量不平衡受空气热储存、光合作用、生物量储热和垂直平流输送的影响。空气热储存平均日变化最大值可达10.6 W?m-2,光合作用平均日变化最大值可达9.9 W?m-2,生物量储热平均日变化最大值可达32.4 W?m-2,垂直平流输送平均日变化最大值可达22.9 W?m-2。补偿空气热储存、光合作用、生物量储热和垂直平流输后不闭合残差平均日变化最大值由105.9W?m-2降到了79.3 W?m-2,地表能量平衡的闭合度由79%增至90%。此外,农田下垫面反演的地表温度受到植被冠层的影响,由此地表温度计算得到的地表热通量偏大,出现过闭合现象,而用直接测量的5cm深处的土壤温度计算的土壤热储存更为准确。(5)干旱区荒漠下垫面的闭合度要高于农田非均匀下垫面。由于荒漠下垫面均匀,影响地表能量不平衡的因素较为单一,更接近理想下垫面,而农田非均匀下垫面影响地表能量不平衡的因素十分复杂。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4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林娜;山西水文下垫面分类探讨[J];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6年02期

2 张菁;梁红;姜晓艳;杨雨春;陈罡;;沈阳市夏季不同下垫面温度特征及其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J];气象科学;2008年05期

3 于文英;翟海龙;王京平;;浅谈下垫面性质对乌兰察布市气温地理分布的影响[J];内蒙古气象;2010年02期

4 吴菲;朱春阳;李树华;;北京市6种下垫面不同季节温湿度变化特征[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5 张耀存;地气耦合系统中下垫面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6 沈金妹,钱永甫;土壤种类对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J];气象科学;1990年04期

7 周定文,胡隐樵;下垫面特性突变时的内边界层数值研究[J];高原气象;1988年04期

8 程炳岩,周子平,钱晓燕,陈辉,王迟;郑州城市温度分布特征[J];河南气象;1997年01期

9 霍寿喜;;夏雨·阳光·彩虹[J];科学与文化;2007年07期

10 曾剑;张强;;2008年7—9月中国北方不同下垫面晴空陆面过程特征差异[J];气象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毛佩柱;;不同下垫面的温度差异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城市气象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彦龙;中国西北干旱区荒漠和农田下垫面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分析[D];兰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923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923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2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