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青藏高原沙尘起沙量分布及变化特征的模拟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22 17:28
【摘要】:青藏高原处于中纬度关键的地理位置同时由于其巨大的高度效应,如果它是一个重要的沙尘源区,因其具有高效的远程传输能力,从而有可能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并弥补全球模拟的沙尘通量远低于观测值的缺陷。本文根据青藏高原沙漠化现状,改进了 WRF/Chem模式中青藏高原下垫面地表类型(landuse)及对应高原区域限制起沙的风蚀度指数(erod),在原有Shao起沙方案的基础上将沙尘粒子尺度扩大到100 μm并对1961—2015年逐日青藏高原的沙尘起沙量进行模拟,得到如下结论:1)改进的模式能够反演青藏高原沙尘的时空特征,模拟结果同观测基本一致;2)青藏高原的起沙源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西北部、藏北高原南部、藏南地区的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河谷和柴达木盆地。春、秋、冬季排放的沙尘气溶胶大致有以藏北高原为中心向东南方向分布的规律,柴达木盆地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均为青藏高原上起沙最强的区域。起沙位置随年代际的变化不明显,不同年代间的差异主要集中在藏北高原南部;3)粒径在100μm以下的沙尘起沙量月际变化呈现单峰型,其中2月最大,8月最低,季节变化有冬春高、夏秋低的排放特点。与中国北方干旱地区不同,后者的峰值在4—5月,低值出现在1月;4)1961 — 2015年青藏高原平均年起沙量可达220 Tg,它占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东亚地区年起沙量(1260 Tg)的17%左右;青藏高原对东亚月起沙量的平均贡献率为22%,其中冬季的贡献率能达到30%以上,1 —2月甚至可以超过50%,表明青藏高原是重要的沙尘起沙源地;5)小于20 μm的沙尘粒子可进行远程传输,它与粒径100 μm以下的沙尘起沙量的月变化趋势不同。夏季排放的小粒子比例多于冬季,如20 μm以下的粒子在2月仅占起沙量的2%, 8月则达到了 14%。在西风急流影响下,东亚各层的沙尘气溶胶呈带状分布向东扩散直达日本、朝鲜半岛、韩国。在800hPa、700hPa高度主要为中国北方干旱地区沙尘向东输送,但在500hPa高度青藏高原沙尘的输送作用更为显著;6)青藏高原不但是一个重要的沙尘源地,而且因其巨大的高度效应,是东亚上空沙尘气溶胶的重要来源,它有可能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425.55
【图文】:

后风,指数分布,指数,模式


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网底斯山脉之间的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河谷的两侧分布着逡逑大量的黄土[52,74】,谷地土质肥沃,风沙活动区域面积可达到2000邋km2。所以本逡逑文中将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河谷区域的地表类型也修改为沙漠,如图2.1所示。逡逑a逦b逡逑堒:_逡逑a0?£'逦?00*£邋HO^E邋120*E逦J30*C逦?0?£逦9(^E逦100*fi邋110*H逦?20?E逦130^逡逑^邋!邋mnwi邋:邋vm^mm逡逑O邋1邋Z邋3逦*?邋S邋6逦7逦8逦9逦10邋11邋12邋<3邋14邋15邋1?邋IT邋18邋19逡逑图2.1模式原有地表类型(a)及修改后地表类型(b)逡逑为限制沙源的区域范围,利用Shao方案中的风蚀度指数S[75]来指示潜在的逡逑沙源分布。利用多年统计的沙尘浓度、叶面积指数以及地形要素得到风蚀度指逡逑数S。风蚀度指数等于0为非源区,大于0为源区。S是判断因子,而非定量因逡逑子,即只要大于0便可起沙,与具体数值无关。所以将青藏高原上修改过地表逡逑类型的区域的风蚀度指数进行修改,使之大于0,即认为所修改区域为沙尘源逡逑地,如图2.2所示。逡逑11逡逑

分布情况,模拟时间,模拟区域,东亚


逡逑平均海拔4000邋m以上的青藏高原(图2.3所圈的区域)。下文中不包括青藏高原逡逑的东亚沙源区域即指中国北方沙尘源区。逡逑;逦{逦I逦?逦i逦1逦;逡逑50^邋?逦'邋二逦、一邋-——7逡逑^,n逦.y^;'逡逑咖邋>逦n邋%逦-逡逑__.逦:逦■—T邋1逦I逦:邋邋邋I逡逑80°e逦9<re邋ioo*e邋no°e邋ia<r?邋13?°E逡逑400逦1200逦2000逦2?C0逦3600逦4400逦5000邋IH逡逑图2.3模拟区域(东亚)逡逑模拟时间为1961年1月1Q啠埃妒敝粒玻埃保的辏保苍拢常卞澹疲慑澹保甘惫玻担的辏e义夏饪占溆校玻玻埃兀保福哺龈竦悖直媛饰常板澹耄恚兀常板澹耄恚奔洳匠の叮板澹螅跏煎义铣〗瞎鄄庾柿咸崆埃跺澹枳魑J降淖允视κ奔洌浚跺澹枋涑觯贝文J浇峁瑰义现狈植悖常巢恪O旅娼诘谌孪晗阜治銮嗖馗咴鹕沉康姆植记榭觥e义希保冲义

本文编号:28009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009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f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