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气候变暖背景下西太平洋副高特征的变异及可能原因

发布时间:2020-10-02 07:05
   采用1951年~2012年国家气候中心的副高特征指数,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海温资料,利用滑动平均及相关、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气候冷暖波动背景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的变异及可能原因。研究表明,随着近60a气候冷暖波动,副高最显著的变化特征为面积扩大,强度加强,脊点西伸,南界南扩,各指数的年际波动均有所加大。副高强度在1980年代末显著加强,西脊点在1990年代初显著西伸,脊线位置呈现北-南-北的摆动。副高夏季三次西伸偏晚,西伸维持的时间显著加长,西伸幅度加大。气候变暖前后各层副高形态变化有很大的差异,副高体的形态从850-700hPa开始发生显著西伸、南扩,到500hPa西伸、南扩最为明显。随着气候变暖,太平洋海温纬向梯度减小,经向梯度加大,导致Hadley环流加强、南移;热带印度洋海温升高,导致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的反Walker环流减弱,削弱了反Walker环流在西太平洋附近的上升气流。南半球的澳大利亚高压和马斯克林高压增强,前期9-10月南海、菲律宾、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增强,副高南侧东北气流加强,高层南亚高压显著加强发展,从而使夏季副高呈现强度加强、面积增大、西脊点西伸、南边界南扩的特征。各层副高在冷、暖期的形态差异与其周围大气热源和涡度的变化相对应。随着气候变暖,副高西侧、南侧的大气热源在850-700hPa上开始有明显的加强,500hPa热源加强最明显,且南侧500hPa热源中心有所南移;同时,副高西侧、南侧从对流层低层到中高层有反气旋涡度的增大,西侧的反气旋涡度在850-700hPa增大最明显,南侧的反气旋涡度在500hPa增大最明显,且反气旋中心整体南移。说明气候变暖后,副高西侧、南侧大气热源的加强,会导致相应区域内反气旋涡度增大,副高向反气旋涡度增大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副高西脊点西伸,南边界南扩,整体南移。
【学位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P42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副高变化特征的研究
        1.2.2 副高变化原因的研究
    1.3 问题的提出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介绍
        2.1.1 资料
        2.1.2 研究区域的选取
    2.2 方法介绍
        2.2.1 日副高特征指数的计算
        2.2.2 滑动平均
        2.2.3 相关分析方法
        2.2.4 T检验
        2.2.5 大气热源计算
        2.2.6 涡度制造率的计算
第三章 气候变暖背景下副高特征的变异
    3.1 副高的年际变化特征
        3.1.1 近60a气候冷暖波动背景下副高各特征量的变化
        3.1.2 副高各特征量的年际变率
        3.1.3 副高各特征量之间关系的变化
    3.2 年代际变化特征
        3.2.1 副高特征与北半球温度的关系
        3.2.2 副高特征的年代际变化
        3.2.3 副高形态变化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3.3 季节、季节内变化特征
        3.3.1 4~9月副高形态的演变
        3.3.2 6~8月副高脊线位置和西伸脊点的季节内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温及大气环流对副高特征变异的影响
    4.1 副高与海温关系的变化
        4.1.1 夏季副高与不同海区海温关系随季节的变化
        4.1.2 夏季副高与海温关系的冷暖期对比
    4.2 海温异常引起副高特征变异的机理
        4.2.1 副高异常强弱年海温、垂直环流对比
        4.2.2 气候变暖后海温异常导致副高特征变异的机理
    4.3 变暖后周围大气环流对副高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绝热加热对副高特征变异的影响
    5.1 大气热源对副高的影响
        5.1.1 整层大气热源
        5.1.2 分层大气热源
    5.2 涡度对副高的影响
    5.3 大气热源与涡度的关系
        5.3.1 冷暖期大气热源与500hPa涡度关系的对比
        5.3.2 加热率的垂直变化对涡度变化的影响
        5.3.3 大气热源和涡度与副高形态之间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6.1 全文总结
    6.2 特色与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毅杰;低海温与副高异常的关系初探[J];广西气象;1990年01期

2 艾悦秀,陈兴芳;夏季副高与海温的相互关系及副高预测[J];热带气象学报;2000年01期

3 严华生,吕俊梅,琚建华,王会军;冬季太平洋海温变化对中国5月降水的影响[J];气象科学;2002年04期

4 张建华;海温预报知识讲座 第二讲 数理统计方法在海温预报中的应用[J];海洋预报;2004年01期

5 张秀芝;裘越芳;吴迅英;;近百年中国近海海温变化[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年04期

6 李燕;张建华;刘钦政;王旭;;单站海温短期预报自动化[J];海洋预报;2007年04期

7 黄思训;程亮;盛峥;;一种卫星反演海温资料的补缺方法[J];气象科学;2008年03期

8 刘青春;时兴合;汪青春;冯蜀青;赵永业;;青藏高原春夏季温度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J];干旱气象;2008年03期

9 张巍;周广超;高新院;;全球海温变化的方差及其相关性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Z1期

10 赵四强;应用海温预报粮食产量的探讨[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兆俊;王骥鹏;;基于相空间重构与模糊神经网络的海温垂直建模预测[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物理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08年

2 王石成;曹新星;许茂利;应伟国;尹先龙;;中国南方雪灾与海温相关关系初探[A];S1 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2年

3 魏凤英;;北太平洋海温分布型态的年际变化及其预测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袁子鹏;白人海;;东北夏季低温与印度洋海温变化的关系[A];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2年

5 陈红梅;张耀存;;上海气温与太平洋海温的相关关系及年代际差异[A];首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魏萌;胡瑞金;;全球上层海温季节变化特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7第三届研究生年会[C];2011年

7 陈红梅;张耀存;;上海气温与太平洋海温的相关关系及年代际差异[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晏红明;李崇银;;赤道印度洋纬向海温梯度模及其气候影响的差异[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耀先;涂方旭;李秀存;梁隽玫;覃峥嵘;;广西降水量序列的海温影响模型[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10 周波涛;;澳大利亚东侧冬季海温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A];S2 短期气候预测[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教授 王绍武;为什么海温持续上升[N];光明日报;2000年

2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郭战峰;新厄尔尼诺事件正在形成[N];大众科技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郑峰;中国近海台风突然增强和衰亡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2 郑峰;中国近海台风突然增强和衰亡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宝乐尔其木格;中国近海海温长期变化特征及其对沿岸气候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4年

4 南素兰;春季南半球环状模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及相关联的全球海温变化模态[D];兰州大学;2006年

5 王鑫;副热带海温年代际变化及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6 付建建;海温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及冬季风年际变异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赵霞;全球海—气耦合系统中冬季重现和持续性障碍的特征及物理成因[D];兰州大学;2009年

8 刘伟;厄尔尼诺事件多因素成因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晓璐;近50年中国近海海温的变化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徐青竹;中国东部春季降水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高龙龙;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前期海温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黄亦露;浙江省春季旱涝特征及其与海温的关联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屠菊青;热带太平洋海温对南半球环状模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6 孙圣杰;气候变暖背景下西太平洋副高特征的变异及可能原因[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7 周广超;海温长时间序列分析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赵芳;索马里流系区域海温时空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9 周波涛;印度尼西亚通道对西太平洋海温及大气影响的数值模拟[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10 宇婧婧;海温对热带低频振荡的影响以及关于南北半球低频振荡联系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32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32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c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