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基于客观大尺度环流型分类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年际变化

发布时间:2020-10-09 15:21
   夏季西北太平洋,低层环流的变化是控制热带气旋生成的重要因素。因此,西北太平洋上的低层大尺度环流型对热带气旋的年际变化影响值得研究和讨论。本文利用全球再分析数据,热带气旋最佳路径等资料,通过一套客观分类方法对1979-2013年5-10月西北太平洋上796个热带气旋生成前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进行了分型。利用统计、资料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五种主要大尺度环流型的气候特征及在其控制下TC频数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初步给出了可能的物理成因。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用大尺度环流型的客观分类方法将台风生成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分为五类:季风切变型SL、季风辐合型CR、季风涡旋型GY、东风波型EW和已有热带气旋生成诱发的罗斯贝波扰动PTC。其中SL环流型下生成的台风数最多,占比达到42%,GY最少,与季风有关环流型(SL+CR+GY)下总共生成了约67%的台风,其下TC多生成在西北太平洋西部、东南部及中国南海地区,东北地区生成则非常少。EW环流型下生成16%的TC,主要生成在120°E以东,在中国南海生成最少。PTC环流型下生成了 12%的台风,最多生成在西北太平洋东南和西南区域,150°E以西生成的TC明显减少,尤其在中国南海,没有TC生成,这与成熟TC的Rossby波频散向东南方向发散有关。各环流型的气候场分布则较好的解释说明了各自的位置分布特征。(2)通过对季风相关环流型和PTC环流型下的TC数与总TC频数做11a滑动相关,得到假设季风槽和PTC的异常会引起总的TC频数的异常。异常年份各环流型下TC的生成数的变化,异常年份5-10月总的合成850 hPa环流场的变化,各环流型下的合成850 hPa环流场变化及要素差值场都进一步证实此假设。在TC频数异常多值年,季风槽增强,SL、CR、PTC环流型特征更加明显,其下生成的TC也明显增加,TC沿着季风槽位置大多生成在西北太平洋西南和东南区域。TC频数异常低值年,季风槽明显减弱,东风增强,SL、CR、PTC环流型特征减弱,其下生成的TC明显减少,由于季风槽位置西移北抬,TC大量生成在西北太平洋西北及西南区域。(3)通过对比季风相关环流型下生成的TC数与总的TC数时间序列,发现1998年前后,两者的相关性发生了突变,相关系数大幅增加,研究表明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PTC环流型下TC生成数的年代际变化间接造成的。1979-1997年和1998-2013年两个阶段PTC的850 hPa环流合成及各要素差值场都证实两阶段PTC环流型的确存在差异且解释说明了各自的TC生成位置分布。
【学位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P444
【部分图文】:

示意图,大尺度环流,切变,示意图


2.1与TC生成相关的五种大尺度环流型的示意图[13]。其中箭头表示东西风,涡旋结构已有热带气旋。逡逑体来看,SL贡献分数计算公式为:逡逑A邋—邋exp(5邋x邋dist)逡逑CRSI邋=邋A^Ah逦邋(5)逡逑MAX\scrsl\逡逑中A=-1.0,邋B=-l.0xl0-5。dist指的是TC生成位置与中心网格的距离,中心向上距离TC生成位置最近的具有850邋hPa纬向风南北切变的网格点,V邋^邋Jave逡逑切变上纬向风南北切变大小的平均值,最后,对其做归一化处理。逡逑贡献分数计算公式为:逡逑f逡逑A邋一邋Qxp(Bxdist)逡逑Rcr邋=逦逦邋(6)逡逑

环流型,个例,模式,东南信风


第二章资料和方法逡逑1980年4号TC,经过定量分析,得出仅有SL占比贡献,故将此TC生成的大尺逡逑度背景定义为SL型。图2.2邋(a)显示,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为西南气流,与北逡逑半球西太副高的偏东气流交汇形成季风切变,切变线的位置如图中蓝色点线所示,TC逡逑就生成在这条切变线附近。逡逑1980年9号TC,经过定量分析,SL、CR及PTC贡献都对此TC起作用,但因为逡逑CR贡献分数最大,故将此TC生成的大尺度背景定义为CR型。图2.2邋(b)显示,南逡逑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为西南气流,与图2.2邋(a)不同的是,此时气流偏转较弱,与逡逑北半球偏东气流交汇形成一个季风辐合区,TC则生成在黄色点线的辐合区域附近。逡逑1981年9号TC,经过定量分析,GY的贡献分数比SL大,故将此TC生成的大尺逡逑度背景环流定义为GY型。图2.2邋(c)显示,西南季风强大且副高位置偏北,使得季风逡逑槽远离赤道

环流型,大尺度环流,生成数,分类统计


逦160'E逦180E逡逑图2.2五种环流型模式的个例:(a)邋SL,邋(b)邋CR,邋(c)邋GY,邋(d)邋EW,邋(e)邋PTC。矢量箭头逡逑(单位:m/s)表示850邋hPa风场,阴影区域表示850邋hPa炜向风大小,绿色实线表示海平面气压场逡逑(单位:hPa)。内嵌图表表示各环流型贡献分数大小。蓝色、黄色、绿色点线分别表示SL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军平;吴立广;赵海坤;;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潜在生成指数的改进[J];气象科学;2012年06期

2 田华;李崇银;杨辉;;大气季节内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影响研究[J];大气科学;2010年03期

3 申松林;江静;;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异常年的气候背景分析[J];气象;2010年05期

4 陈光华;黄荣辉;;西北太平洋低频振荡对热带气旋生成的动力作用及其物理机制[J];大气科学;2009年02期

5 王蔚;朱伟军;端义宏;余晖;蒋乐贻;王晓峰;;大尺度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统计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王慧;丁一汇;何金海;;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变化对台风生成的影响[J];气象学报;2006年03期

7 何金海,宇婧婧,沈新勇,高辉;有关东亚季风的形成及其变率的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4年05期

8 祝从文,Tetsuo Nakazawa,李建平;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热带低压/气旋生成的影响[J];气象学报;2004年01期

9 孙秀荣,端义宏;对东亚夏季风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关系的初步分析[J];大气科学;2003年01期

10 何敏,宋文玲,陈兴芳;厄尔尼诺和反厄尔尼诺事件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J];热带气象学报;199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涛;西北太平洋几类大尺度环流型对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及其机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338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338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c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