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全球变暖下夏季南亚高压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10-17 01:04
   本研究利用四套现代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MERRA(1/2°× 2/3°)、MERRA-2(0.5°× 0.625°)、ERA-Interim (1.5°× 1.5°)、JRA-55 (1.25°×1.25°),以及中国气象局752个基本、基准地面气象观测站资料对1979-2015年夏季南亚高压两种模态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讨论了青藏高原增暖对南亚高压强度变化的影响,并对南亚高压青藏高原型和伊朗高原型相对强度变化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主要结论如下:(1)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增暖显著,作为夏季南亚高压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因素,青藏高原增暖在200 hPa激发的Rossby波列向北传播,主要响应表现在高原以北的蒙古地区附近,其上空南亚高压的强度变化并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2)夏季南亚高压活动最显著的层次是200hPa,季节变化最显著的月份是7-9月,气候平均态存在两个明显的环流中心,位于70°E以东的反气旋环流称为青藏型南亚高压,位于70°E以西的反气旋环流称为伊朗型南亚高压。青藏型南亚高压的中心存在显著的北移,而伊朗型南亚高压的中心存在显著的南移。(3)夏季南亚高压青藏高原型和伊朗高原型的垂直结构差异明显:青藏型位势高度整体有升高趋势,以200 hPa为界主要呈现上层变冷,下层增暖的现象。而伊朗型位势高度在500 hPa以上均呈现一致的减弱趋势,以200 hPa为界主要表现为上层增暖,下层变冷。因此,在讨论夏季南亚高压变化时需要对两种模态分别考虑。(4)南亚高压两种模态之间的相对强度变化存在一种振荡关系。青藏型(伊朗型)强年,850 hPa季风槽东伸(西退),与200 hPa偏东(偏西)的对流层上部槽共同作用,热带气旋平均生成位置偏东(偏西),平均强度偏强(偏弱),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强(较弱),在东南(偏东)气流的引导之下,盛行西北行(西行)路径,台湾地区(海南地区)热带气旋活动活跃。
【学位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P424;P444
【部分图文】:

增暖,站点,青藏高原东部,显著性检验


海拔高于2km并且具有连续资料记录的123个观测站进行分析。通过对??夏季6-7月的日平均温度求和取算数平均值得到月平均温度,之后对每??个站点1979-2015年的月平均温度求线性变化趋势,得到图3.1。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有站点都呈现增暖趋势,但是各个站点增暖的速率存在区??域差异。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青海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增暖较为明显,大??部分站点温度以0.5°C/10年的速率增暖;而东南部增暖速率慢一些,但??大部分地区的增暖趋势都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总体来说,近40??年来青藏高原东部的增暖现象十分显著。这一结论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48"*9,51,53]。????15??

青藏高原东部,观测站,温度,增暖


2叫??〇?〇.5?1????—1??75E?'?85E?'?95i?'?105E??图3.1?1979-2015年夏季(JJA)青藏高原东部地区123个站点温度的线性变化趋势??(单位:°C/10年;实心表示通过95%的显著性检验,空心表示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阴影表示海拔高度,单位:km)??夏季青藏高原增暖的事实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证实[48,5G,56,8G_81],??然而关于青藏高原增暖的原因却众说纷纭。IPCC第五次报告[47]指出在??不同排放情景模式下,青藏高原未来的气温郁有明显的升高,并且二氧??化碳浓度越高,气温升高越明显。也有学者认为,雪盖反照率降低是高??海拔地区增暖较为明显的主要原因之一?[82?]。还有专家提出夜间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低层云量增多,从而引起最低温度升高,进而导致青藏高??原增暖[51]。在这里,本文并不进一步分析青藏高原增暖的原因,只提出??这一观测事实

再分析资料,青藏高原,方框,温度


Elevation?(km)?Elevation?(km)??图3.3夏季青藏高原地R?(计算K域如图3.1方框所示)MERRA、MERRA-2、??ERA-Interim和JRA-55再分析资料的2m温度垂直递减率??3.2.2高原增暖速率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趋势??采用第Z;种方法,对?MERRA、MERRA-2、ERA-Interim?和?JRA-55??四套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的温度变量进行评估(如图3.4)。总体而言,??高原增暖速率随海拔高度的增大现象在四套资料中都有所体现,只是这??种增暖放大现象的变化程度有所不同。MERRA?(0.052°C/10年)和JRA_55??(0.027°C/10年)相对较好的再现了观测中0.033°C/10年的增大趋势(如图??3.2?b),而?MERRA-2?(0.018°C/10?年)和?ERA-Interim?(0.004°C/10?年)对??这1特征的再现相对差一些。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有??效格点越来越少,观测站点也越来越少。另外,高原的这种增暖放大效??应在观测中并不显著,在与再分析资料相比较时只是作为一个比较参量。??青藏高原的温度变化特征还是更还依赖于更多的观测站点部署。??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伯奇;何金海;王黎娟;;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过程特征及其可能机制[J];大气科学;2009年06期

2 彭丽霞;孙照渤;倪东鸿;陈海山;谭桂容;;夏季南亚高压年际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J];大气科学;2009年04期

3 张琼,吴国雄;长江流域大范围旱涝与南亚高压的关系[J];气象学报;2001年05期

4 张琼,钱永甫,张学洪;南亚高压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J];大气科学;2000年01期

5 王斌,RussellL.Elsberry,王玉清,吴立广;热带气旋运动的动力学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1998年04期

6 张琼,钱正安,陈敏连;关于夏季南亚高压的进一步研究Ⅰ.与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关系的统计分析[J];高原气象;1997年01期

7 陈桂英,廖荃荪;100 hPa南亚高压位置特征与我国盛夏降水[J];高原气象;1990年04期

8 罗四维,钱正安,王谦谦;夏季100毫巴青藏高压与我国东部旱涝关系的天气气候研究[J];高原气象;1982年02期

9 陈咸吉;朱福康;陆龙骅;赵卫;;南亚高压准三年振荡周期[J];气象科技;1980年01期

10 陶诗言,朱福康;夏季亚洲南部100毫巴流型的变化及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退的关系[J];气象学报;1964年04期



本文编号:28440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440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a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