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高空槽对登陆我国的两类热带气旋变性阶段强度变化影响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0 19:09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年鉴资料(CMA)和欧洲中心(ECMWC)再分析资料对在均有高空槽存在的环流形势下,登陆我国的变性加强和变性减弱的两类台风的结构特征、环境场和相关诊断量进行动态合成分析,并利用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对台风的垂直涡度收支进行分析。合成分析研究发现:受南亚高压和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加强(减弱)类台风上游槽呈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走向,加强类高空槽携带的冷空气侵入台风明显,并包围暖空气使得暖核被隔离,暖中心再度出现;减弱类高空槽带来的冷空气始终徘徊在台风的西北一侧,未进一步侵入。高层辐散场也为加强类台风提供了有利的抽吸环境。湿位涡诊断分析表明湿斜压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垂直涡度发生变化。通过对垂直涡度进行收支分析后发现加强类台风变性后台风中心上空的正涡度平流范围和强度要大于减弱类,有利于低层负变压的产生,另外加强类台风还有较强的涡度垂直输送。加强类台风斜压性的增大对垂直涡度增长的贡献较减弱类台风更显著。为进一步验证合成分析得到的初步结论,我们选取了9711号台风Winnie和0713号台风Wipha作为两类台风的个例进行数值模拟。验证结果表明,模式很好地再现了台风的路径、强度和基本结构。个例分析表明:Winnie变性过程受南亚高压影响较小,西北槽呈西北—东南走向。在Winnie发展的前期阶段,主要是锋面系统和斜压性起到了关键作用,后期在斜压性、暖核的再度出现、高层辐散及涡度平流的共同作用下继续加深发展。Wipha变性过程受强大的南亚高压和副高的影响,高空槽稳定少动且呈东北—西南走向,冷空气入侵不明显,斜压区面积和强度都受到了限制。另外,高层辐散场和涡度平流场也均没能为Wipha提供有利的环境使其加强。个例分析较好地印证了合成分析中的结论。
【学位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P458.124
【部分图文】:

示意图,示意图,模式,物理过程


上采用地形跟随质量坐标,垂直格距可随高度变化,时e-Kutta 算法。模式包含了高分辨率非静力应用的优先级同化系统,除此之外还包含了长、短波辐散,边界层参物理过程和积云参数化等物理过程及参数化过程。WRvanced Research WRF)和业务(NMM, the Nonhydrostatic 其具有易维护,可移植,可扩充,简便高效等优良特性和业务预报。模式框架流程图(图2.1),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到模式包括块三个部分。前处理为主模式提供初始场和边界场,这部分。主模式作为主体部分,主要是对模式积分区域的输出的模式结果则通过后处理模块进行分析处理,主要数据以及图形数据转化等。

台风,嵌套方案,模拟区域,方案


其余三重使用Tiedtke方案。d01、d02、d03、d04网格输出数据的时间间隔分别为3h、3h、1h和15min。台风Wipha的模拟区域及参数设置如图2.2(b)和表2.1所示,模拟采用了四重嵌套,从外向内各层网格的分辨率分别为54 km、18 km、6 km、2 km,水平格点数分别为110 105、216 228、426 513、495 495,最内层网格采用自动跟随台风中心的移动方案。垂直方向采用σ坐标,共36层。积分步长为180 s,模拟时长为36小时(2007年0000 UTC 19 Sep至1200 UTC 20 Sep)。模拟过程采用WSM5微物理过程方案,RRTM(Rapid RadiativeTransfer Model)长波辐射方案,Dudhia短波辐射方案

路径图,完成时,台风路径,黑点


3.1为所选台风样本的路径图,图中黑点表示变性完成时的位置,在后续图中变性完成的初始时刻以Te表示,而Te-6和Te+6分别代表了变性前6小时和变性后6小时,以此类推。图3.1 变性加强(a)和变性减弱(b)的台风路径图(黑点代表变性完成时的位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国雄,刘还珠;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和倾斜涡度发展[J];气象学报;1999年01期

2 丁治英;邢蕊;徐海明;高勇;;多台风的相互作用和水平涡度与垂直涡度的关系[J];热带气象学报;2014年05期

3 林建,毕宝贵,何金海;2003年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异及中国南方高温形成机理研究[J];大气科学;2005年04期

4 许乐心;张人禾;齐艳军;;长江中游和下游夏季降水季节内振荡的差异[J];大气科学;2017年06期

5 曾智琳;谌芸;朱克云;;2017年6月一次华南沿海强降水的对流性特征及热动力机制研究[J];大气科学;2019年06期

6 冉令坤;楚艳丽;;等熵面和湿等熵面倾斜发展的诊断分析[J];大气科学;2007年04期

7 王伏村;吴晓京;付双喜;张德玉;田雨;;敦煌地区“6·16”暴雨的热力和动力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3年01期

8 余丹丹;刘家峻;李就;吴曦;张阳;;2008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异常的成因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2010年05期

9 王黎娟;管兆勇;何金海;张中杰;;“05.6”华南强降水期间副热带高压活动与加热场的关系[J];气象学报;2009年04期

10 杨颖璨;李跃清;陈永仁;;高原低涡东移加深过程的结构分析[J];高原气象;2018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廖玥;高空槽对登陆我国的两类热带气旋变性阶段强度变化影响的比较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490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490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e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