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青藏高原低涡形成、发展和东移影响下游暴雨天气个例的位涡分析

发布时间:2020-11-22 01:31
   在引发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天气系统中,青藏高原低涡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高原低涡不仅是高原地区夏季的降水系统,在一定的环流形势配合下,一些高原低涡能够发展加强并东移出高原,导致高原下游我国东部地区出现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过程。位涡作为一种能够综合反映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质的物理量,被广泛应用于天气系统的诊断与分析中。2016年6月28日至7月1日在我国副热带地区发生了一次青藏高原低涡形成、发展及东传引发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天气的过程。本文在位涡理论框架内,利用MERRA2再分析资料和TRMM降水资料对该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探究了本次过程中高原低涡形成和发展的物理机制,及其东移出高原后对下游地区大尺度动力背景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夏季青藏高原地表加热具有强烈的日变化,高原地表加热由白天感热加热源到夜间辐射冷却源的转变直接影响高原上空非绝热加热率的垂直梯度,使高原近地层白天有位涡耗散,夜间有位涡制造,呈现明显的昼夜循环。当夜间高原上空出现有积云凝结潜热释放时,夜间的位涡制造将增强,当夜间制造的位涡不为白天的耗散所抵消时,通常位涡制造的昼夜循环被破坏,高原低涡形成。(2)在高原低涡的快速发展阶段,非绝热加热项对局地位涡的增长起主要贡献。由于此时高原低涡中心附近已有明显的降水出现,降水凝结潜热加热随高度的急剧增加会造成低空位涡的剧烈增长,导致高原低涡迅速发展,此时地表加热场的日变化对其影响较小。(3)随着低涡系统的持续东移,移出高原的位涡中心可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对流层中层出现正的纬向位涡平流、低层出现负的经向位涡平流,降水中心附近出现位涡平流随高度增加的大尺度动力背景,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的发展。
【学位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P458.121.1
【部分图文】:

示意图,热力适应,等熵面,大气环流


(b)对截面积 不变的流柱,以质量为权重的位涡的增加(减少)必伴有以 为权重的绝对涡度的增加(减少)。图 2.2.1 为大气环流对外部热源 Q 的热力适应发展过程示意图。考虑静力稳定的静止大气中有 3 个水平分布的等熵面,在区域 中,非绝热加热 Q 在下层( 1~ 2)中由 0 增加到 Q,在上层( 2~ 3)中由 Q 递减至 0(图 2.2.1a)。取 1面为地面,此时在气柱中将发生如下两个过程:(a)热力过程:图 2.2.1b 中 2面上的加热使得此处的等熵面由 A 点下降至 1点,由(2.9)式可得静力稳定度和位涡在下层增加,在上层减小。同时低层变薄,质量减小;高层增厚,质量增大。在流场不变的情况下,质量的变化抵偿了位涡的变化。(b)动力过程:因副热带地区 Burger 数大,温度平流作用较弱,热力学方程可表示为: 2 ≈ 。当质点在 A 处受热上升,有底层辐合、高层辐散。根据(2.9)式,低层有气旋式涡度发展,高层有反气旋式涡度增长,流场因此向加热场适应。

直方图,低涡,高原低涡,移动路径


图 3.3 2016 年 6 月 27 日 12 时-7 月 1 日 15 时(a) 500hPa 低涡中心的移动路径;(b) 500hPa 低涡中心的强度(折线,单位:PVU,1PVU=10-6K m2s-1kg-1) 和低涡中心附近 1°×1°面积平均降水(直方图,单位:mm h-1)。三个蓝色阴影区分别表示高原低涡形成阶段和低涡中心的快速发展阶段及高原低涡影响下游地区降水阶段。3.3 大尺度环流背景天气系统的移动会受到环流形势的制约,研究表明高层南亚高压和高空西风急流对高原低涡的移动有所影响[41,44]。图 3.4(a-c)给出了高原低涡形成时(6 月 27 日 18 时)、低涡移动至高原东部时(6 月 29 日 12 时)及低涡影响下游地区降水时(7 月 1 日 06 时)200hPa 环流位势高度场、风场及高空急流的分布。高原低涡形成时(图 3.4a),200hPa南亚高压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高压脊线位于 27°N 附近。在高压的北侧有一支东西向带状分布的西风急流,有超过 50m/s 的急流核区。中纬度地区(32°N-55°N,86°E)有一脊线,高原低涡生成于脊线底部,南亚高压北部,高空西风急流入口区的偏西气流中,

单位,全风,位势高度,风场


第三章 高原低涡影响厂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天气的过程断开,靠近高原一侧的急流范围虽较低涡形成时的缩小,但仍,核区位置南压了 2.5 个纬距。低涡此时位于南亚高压脊前,的西北气流中。高压脊前的西北气流有利于高层形成辐散环流用,而急流入口区存在直接力管环流,入口区的南侧有暖空气步加强高空辐散环流,有利于高原低涡的发展。7 月 1 日 06 时移,南亚高压东部脊线北抬东伸。高原东部地区上空有一新的槽前的西南风气流中,高空急流的范围有所减小。高原低涡此偏西气流中,尔后将继续东移直至到达洋面减弱消失。从以上的活动与高空环流形势与高空急流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启华;陆汉城;黄小刚;钟玮;刘健文;史文丽;;长时间强度维持台风内核区位涡的中尺度分布特征及诊断[J];地球物理学报;2019年08期

2 裴坤宁;王磊;李谢辉;陈得圆;;一次变形场背景下的暴雨位涡诊断研究[J];高原气象;2019年06期

3 田秀霞;何丽华;陈笑娟;;一次西南涡暴雨的等熵位涡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4年06期

4 周冠博;高守亭;;二阶位涡在暴雨预报中的应用[J];暴雨灾害;2014年04期

5 黎惠金;李江南;肖辉;蒙伟光;王安宇;;2008年初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事件的等熵位涡分析[J];高原气象;2010年05期

6 黄亿;寿绍文;傅灵艳;;对一次台风暴雨的位涡与湿位涡诊断分析[J];气象;2009年01期

7 井喜;胡春娟;;位涡诊断在黄土高原强对流风暴预报中的应用[J];气象科技;2007年01期

8 程鹏;赵庆云;李江萍;孙国武;;西北地区东部一次连阴雨过程等熵位涡分析[J];干旱气象;2007年01期

9 赵玉春;李泽椿;肖子牛;谌芸;;准静止梅雨锋连续暴雨个例的位涡反演诊断[J];气象学报;2007年03期

10 黄海波;郑永光;陶祖钰;;位涡分析在新疆暴雨研究中的初步应用[J];干旱区地理;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潘维玉;梅雨锋低涡暴雨位涡动力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张正光;中尺度涡[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3 姚学祥;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动力诊断与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婷;青藏高原低涡形成、发展和东移影响下游暴雨天气个例的位涡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2 谢瑞青;2016年1月一次超级寒潮过程的形成机理分析[D];国防科技大学;2017年

3 于佳卉;青藏高原地表位涡密度强迫的特征及其对下游极端天气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4 甘璐;位涡反演的理论、算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5 王志强;北半球位涡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6 马静;位涡平流与加热场对“纳沙”、“梅花”台风路径影响的诊断分析[D];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2012年

7 盛杰;梅雨锋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模拟及分部位涡反演分析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8 关月;分片位涡反演在梅雨锋降水和西太副高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9 程海霞;高空急流与沙尘暴关系的统计分析与动力学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10 唐盛;基于位涡反演的Bilis(2006)次级环流及路径转向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939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939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6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