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中国气候区划与降水云团内的温湿风垂直分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8 23:09
  随着卫星资料的广泛运用,已有很多学者对降水的垂直结构进行过深入研究。但是由于观测数据的缺乏,直到现在,人们对降水发生时云团内大气温湿结构的认知仍然存在着不足。本论文针对以上问题,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研究。首先对中国地区进行气候区域划分,了解不同区域大气温湿背景场的分布特征。随后,生成一套1998~2012年全球范围的热带测雨卫星(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简称TRMM)测雨雷达(Precipitation Radar,简称PR)和全球常规无线电探空数据集(The Integrated Global Radiosonde ArchiVe,简称IGRA)的准时空同步资料集,利用该融合数据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类型、不同季风区降水云内温湿风结构及不稳定能量的分布特征。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揭示了中国不同气候区域的大气温湿状况本文将中国划分成为8个不同的气候区域,纬度越低的区域地表温度越高、温度递减率越大、平流层温度越低。38°N以南,同一纬度带不同区域的温度廓线基本一样;38°N以北,温度信号存在经向差异。大气湿度的区域性特征显著,南部地区...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气候区划与降水云团内的温湿风垂直分布研究


图0E1加E,ea招ZOW

中国气候,圆点,蓝色,站点


2、区域3、区域4、区域5、区域6、区域7和区域8,不同气候区对应的编号如图3.5所示,图中蓝色圆点还标示出了不同区域内1998至2012年数据缺测率低于20%的IGRA站点所在位置,而图中填色部分则代表了地势高度(单位:m)o3.2区域温湿结构差异及其季节变化在第3.1节中国气候区域划分的基础上,我们首先计算了 1998至2012年各个区域对应的大气平均温湿廓线,其分布如图3.6所示。由图3.6a可以看出大气温度受讳度的影响显著:韩度最低(27°N以南)的区域7和8的温度廓线基本重合,地面温度较高(约22.7°C),在1000至lOOhPa气层内温度递减率约5.98°C/km,其平流层温度最低、lOOhPa温度仅为-76.8°C;同时位于27°N和38°N之间的区域4、5和6的温度廓线也没有显著差异,地面温度约16°C,对流层内垂直温度递减率约为5.15°C/km;而较高讳度(38°N以北)的区域1、215

中国气候区划与降水云团内的温湿风垂直分布研究


来体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利用雷达资料对自动雨量计实时质量控制的方法研究[J]. 王红艳,王改利,刘黎平,江源,王丹,李丰.  大气科学. 2015(01)
[2]1951-2010年中国主要气候区划界线的移动[J]. 卞娟娟,郝志新,郑景云,葛全胜,尹云鹤.  地理研究. 2013(07)
[3]中国短时强对流天气的若干环境参数特征分析[J]. 樊李苗,俞小鼎.  高原气象. 2013(01)
[4]星载测雨雷达探测的夏季亚洲对流与层云降水雨顶高度气候特征[J]. 傅云飞,曹爱琴,李天奕,冯沙,郑媛媛,刘勇,张爱民.  气象学报. 2012(03)
[5]冬、夏季热带及副热带穿透性对流气候特征分析[J]. 刘鹏,王雨,冯沙,李崇银,傅云飞.  大气科学. 2012(03)
[6]亚洲季风区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可能成因分析[J]. 杜振彩,黄荣辉,黄刚,陈际龙.  大气科学. 2011(06)
[7]1951—2009年中国不同区域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J]. 虞海燕,刘树华,赵娜,李栋,于永涛.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04)
[8]近50年中国气温、降水极值分区的时空变化特征[J]. 黄琰,封国林,董文杰.  气象学报. 2011(01)
[9]校准雨量计密度对雷达联合雨量计估测流域平均面雨量的影响[J]. 田付友,程明虎,张亚萍,姚燕飞.  气象学报. 2010(05)
[10]利用星载测雨雷达探测结果对夏季中国南方对流和层云降水气候特征的分析[J]. 刘鹏,傅云飞.  大气科学. 2010(04)



本文编号:29654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9654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e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