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华西秋雨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12 00:13
  本文环流资料来源于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海面温度(SST)资料来源于美国海洋大气局(NOAA)以及《华西秋雨监测业务规定(试行)》373个站65年(1951—2015年)降水资料来源于中国国家气象局,利用Butterworth带通滤波分别提取逐年秋雨指数序列、各环流场、海温场的年际信号、年代际信号并结合EOF、Morlet连续复小波、Mann-Kendall、最优分割、相关系数等方法对华西秋雨气候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西地区的年内降水具备独有的双峰型的特征,南北区开始时间一致,但是北区结束早于南区,南区雨季长且强度大。无论是在年际的尺度上,还是在年代际的尺度上,华西地区的秋雨空间分布主要表现都为整体区域同步型、南北位相相反型的特点。在年际尺度上,第一模态、第二模态的时间序列周期分别为5年、4年,突变年份分别为1960年、1985年、2003年与1952年、1958年、1995年、2006年;在年代际尺度上,第一模态、第二模态的时间序列周期分别为16年、9年,突变年份分别为1963年、1969年、1987年、1995年、2000年与1964年、1990年。... 

【文章来源】: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华西秋雨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华西秋雨区的373个站点示意图,其中为华西秋雨南区站点,为华西秋雨北区站点

示意图,时间剖面图,经度,纬度


第6页 共 69 页经度 102°E—112°E,1979—2017 年平均候降水(CMAP)年距平的纬度—时间面图(单位:mm/d)据《华西秋雨监测业务规定(试行)》划分的华西秋雨区的 373 个站华西秋雨区示意图 2-1。过观察上图,华西秋雨北区大致包含甘肃南部、陕西中南部(不包含最及宁夏最南端几个站点,范围为(104°E—111°E,33°N—36°N雨南区大致包含四川中东部、重庆全部、贵州中北部、湖南西部、湖北陕西最南端几个站点,范围为(102°E—112°E,26°N—33°N)。

曲线,华西,降水变化,华西秋雨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了研究华西秋雨区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做出沿着南区经度范围 102°E—112°,1979—2017 年平均候降水(CMAP)年距平的纬度—时间剖面图,如图 2-2示。华西秋雨整体区域的范围为26°N—36°N,观察上图此纬度范围内的情况,以发现,距平大于 0 的区域绝大部分集中于五月到十月,即夏秋季节,体现出风区雨热同期的特点,但是夏季与秋季降水之间并不是相对连续的,大概在八底、九月初出现了降水的急剧减少,距平降到了-3 mm/d,而后正式进入秋季雨期,华西地区这种双峰型特征[17]与何敏得出的结论相一致,那么华西地区降水在全年中有双高值的特征是否是其特有的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厄尔尼诺事件及其对我国夏季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影响[J]. 方国华,丁紫玉,闻昕,林榕杰.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2]印度洋不同海温模态对两类厄尔尼诺事件与我国南方秋季降水关系的影响[J]. 谭晶,王彰贵,黄荣辉,蔡怡.  海洋学报. 2017(11)
[3]华南前汛期降水与前期印度洋海温的关系[J]. 胡玉恒,荣艳淑,魏佳,李崇浩,唐红兵,李树山.  水资源保护. 2017(05)
[4]全球变暖背景下ENSO特征的变化[J]. 夏杨,孙旭光,闫燕,封维扬,黄芳,杨修群.  科学通报. 2017(16)
[5]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华西秋雨的影响[J]. 赵佳玉,马振峰,范广洲.  高原气象. 2016(06)
[6]Response of nearshore circulation outside Yangtze Estuary to El Nio events[J]. Wen-yan Zhang,Zheng Gong,Chang-kuan Zhang,Wei Tan.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6(02)
[7]云南夏季降水量在21世纪初的突变减少及原因分析[J]. 肖子牛,石文静,段玮.  气象. 2016(03)
[8]印度洋偶极子和华西秋雨的关系[J]. 刘佳,马振峰,杨淑群,徐金霞.  高原气象. 2015(04)
[9]华西秋雨准4年周期特征及其与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关系[J]. 王春学,马振峰,王佳津,王劲廷.  大气科学. 2015(03)
[10]华西秋雨逐日监测指数的建立及其分析[J]. 王春学,马振峰,张顺谦,王劲廷,房一禾.  气象. 2014(08)



本文编号:29717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9717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e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