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陆地表层覆盖变化对地表反照率影响的四国对比

发布时间:2021-02-24 07:22
  陆表覆盖变化影响地表特征从而改变地表能量平衡是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关键环节。选择国际气候谈判主要国家的美国、印度和巴西作为中国的对比国,对比分析不同国别、不同气候带典型陆表覆盖类型的地表反照率时空差异,进而模拟开垦和城市化等陆表覆盖变化对反照率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 2000年—2015年,中国、美国的地表反照率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气候带空间分异特征,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和美国中低纬湿润区表现出降低趋势,而中国亚热带湿润和美国高纬与中部干旱区则表现出明显的升高趋势,印度的地表反照率年际变化呈微弱下降趋势,而巴西为微弱上升趋势。(2)无雪覆盖时,耕地、林地、草地和人造地表反照率具有夏高、冬低的时间变化特征,干旱半干旱区反照率明显高于湿润区。4种类型的国别差异体现在,中国亚热带湿润区地表反照率均以上升为主,干旱半干旱区则相反;美国除耕地在干旱区呈较强的升高趋势外,其余类型基本为降低趋势;印度均表现为降低趋势;巴西则表现为略微升高趋势。(3)与无雪覆盖相比,有雪覆盖时不同陆表覆盖类型地表反照率均有所提高,林地提高幅度最小,约0.06—0.26,耕地提高最大,约为0.17—0.38... 

【文章来源】:遥感学报. 2020,24(07)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6 页

【部分图文】:

陆地表层覆盖变化对地表反照率影响的四国对比


中、美、印、巴不同气候区开垦与城镇化引起的反照率变化统计

区域图,印度,巴西,趋势


2000年—2015年,4种典型陆表覆盖类型的地表反照率年际变化趋势在不同国别、不同气候区呈现明显差异。耕地的反照率年际增势(图2(a))在美国HC区最大,平均约0.18%/a(p<0.05,下同),在印度TA区、中国SMT区减少趋势最大,平均约0.18%/a、0.13%/a。中国湿润区的耕地反照率呈逐年升高趋势,特别是NS和MS,升幅约0.03%/a;而SMT、AMT等则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SMT区降幅达0.12%/a。美国耕地多分布于HC、SHT和AT等中高纬度干旱半干旱区的平原地带,反照率表现出明显升高趋势。印度各气候区内耕地反照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巴西除了TH区有轻微的逐年降低趋势外,其他气候区的耕地反照率均呈升高趋势,升幅约为0.03%/a。林地的反照率年际增势(图2(b))在美国HC区和中国SS区约为0.05%/a,而在印度TA区年际减少趋势最大,约为0.17%/a。中国亚热带湿润区(SS、MS、NS)地表反照率存在逐年升高趋势,而WT、AMT和SMT区则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美国林地主要分布于HC区东北、HT、M和AT区落基山脉,HC和AT区的年际反照率呈现升高趋势,而HT和M区为下降趋势。印度除MP区,各气候区林地反照率均呈现下降趋势。巴西除TSA区与TS区,其余各气候区都有轻微上升趋势。

气候图,气候,类型,趋势


人造地表的反照率年际增势(图2(d))在美国HC区最大,约0.12%/a,在印度TA和中国SMT区下降趋势最明显,分别约0.18%/a和0.09%/a。中国的人造地表多分布于WT、NS、MS和SS的沿海地区,是反照率升高的典型区域;SMT和AMT人造地表分布相对稀疏则表现为逐年下降趋势,其中SMT的年降幅超过0.08%/a。美国是城镇化发展最早且发展水平最成熟的国家,除了SA和HC区内人造地表分布较为零散外,其他均有相对明显和集中的人造地表斑块,这些区域的地表反照率都表现出较明显的逐年降低趋势,年降幅约0.04%/a。印度各气候区均表现为整体下降趋势。巴西的人造地表主要集中于HS沿海地区,整体表现为微弱下降趋势。4国对比,相同气候背景下,典型陆表覆盖类型反照率年际变化趋势存在国别差异。湿润区,耕地反照率在中国和巴西主要呈现升高趋势,美国和印度以下降趋势为主。人造地表反照率在中国均呈现升高趋势,在美国HC、SHT区呈现升高趋势而其他区域呈现下降趋势,在巴西和印度均为下降趋势。林地反照率在中国WT呈现下降趋势,其余区域为上升趋势;美国HC、SHT区呈升高趋势,SH、HT和M区呈下降趋势;印度呈下降趋势;巴西呈升高趋势。草地反照率除中国WT和WMT区呈下降趋势外,其余则为上升趋势;在美国、印度和巴西各湿润区与林地变化一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印城镇化区域差异及城镇体系空间演化比较[J]. 李佳洺,杨宇,樊杰,金凤君,张文忠,刘盛和,傅伯杰.  地理学报. 2017(06)
[2]利用BRDF原型和单方向反射率数据估算地表反照率[J]. 张虎,焦子锑,董亚冬,李佳悦,李小文.  遥感学报. 2015(03)
[3]中美过去300年土地利用变化比较[J]. 何凡能,李美娇,肖冉.  地理学报. 2015(02)
[4]面向“未来地球”计划的陆地表层格局研究[J]. 吴绍洪,赵艳,汤秋鸿,郑景云,高江波,梁涛,葛全胜.  地理科学进展. 2015(01)
[5]巴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J]. 杜国明,匡文慧,孟凡浩,迟文峰,陆灯盛.  地理科学进展. 2015(01)
[6]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气候变化的生物地球物理机制[J]. 刘纪远,邵全琴,延晓冬,樊江文,战金艳,邓祥征,匡文慧,黄麟.  自然杂志. 2014(05)
[7]全球30m地表覆盖遥感制图的总体技术[J]. 陈军,陈晋,廖安平,曹鑫,陈利军,陈学泓,彭舒,韩刚,张宏伟,何超英,武昊,陆苗.  测绘学报. 2014(06)
[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英文)[J]. 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徐新良,秦元伟,宁佳,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颜长珍,吴世新,史学正,江南,于东升,潘贤章,迟文峰.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4(02)
[9]全球变化下地表反照率研究进展[J]. 肖登攀,陶福禄,Moiwo Juana P.  地球科学进展. 2011(11)
[10]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与方法初探[J]. 刘纪远,邵全琴,延晓冬,樊江文,邓祥征,战金艳,高学杰,黄麟,徐新良,胡云峰,王军邦,匡文慧.  地球科学进展. 2011(10)



本文编号:30490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0490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7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