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1 05:1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地处亚热带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举办了一系列重大体育赛事,体育建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由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以及自身巨大的体量与较高的环境要求,亚热带体育建筑一直无法摆脱“高能耗、高碳排放”的老大难问题。当前,在重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针对亚热带气候的湿热特点强化体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尽量减少体育建筑的空调使用时间,是实现亚热带体育建筑绿色低碳化发展的必要路径。本研究从建筑的风环境、日射环境以及光环境三个方面出发,以珠三角地区的30余个中大型体育建筑实例为基础,提炼出一套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化抽象模型,利用这套体育建筑的抽象模型,对体育建筑的外、内部空间的通风、遮阳、采光问题予以模拟研究。然后以“模拟—量化—比较”的方法对体育建筑风、日射、光环境的相关设计措施逐一进行分析,从中探索具体设计措施对建筑风、日射、光环境的影响关系,进而得到一套具有气候适应性的设计策略建议,以作为参考辅助同类设计。本文首先介绍了当今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亚热带体育建筑设计问题的相关研究趋势与已有研究成果,确立目标与研究架构,为顺利开展本研究铺路;其次,阐明了气候设...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8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


百年气温、能源、CO2对照图来源:根据资料绘制1900~2000

能耗,民用建筑,电量,碳排放


段时间内,随着新建建筑的不断增加,由建筑运行所产生的碳排放也将随之快速增长。因此,为了我国尽早实现碳排放达峰的目标,建筑的低碳化发展问题亟待探索与深化。1.1.2我国体育建筑的减排需求迫切在我国已有的建筑中,公共建筑,尤其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与碳排放问题极为突出,公共建筑平均单方碳排放量为57.6kgCO2/m2,是所有建筑总均值的1.51林宪德.绿色建筑生态·节能·减废·健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4.2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建立的中国建筑能耗模型,英文全称ChinaBuildingEnergyModel。图1-2中国民用建筑竣工面积(2001-2015)图1-3建筑运行能耗的一次能耗和总电量(2000-2015)来源:《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7》来源:《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7》

建筑能耗,建筑节能,年度,来源


第1章绪论3倍。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又是普通公共建筑的4~6倍、住宅的10~15倍1。即每平米大型公共建筑运行一年会排放约200kgCO2以上,这大概相当于1m2树林6~7年的碳吸附能力。如果加上生产建造时期的碳排放,每增加1m2大型公共建筑所产生的综合碳排放量大约相当于7~9m2的树林的碳吸附量2,而1m2城镇住宅的综合碳排放量约是它的1/10。表1-12015年中国公共建筑运行能耗与碳排放统计表3项目类别总面积(亿m2)运行能耗(亿tce)碳排放量(亿tCO2)能耗强度(kgce/m2)单方碳排量(kgCO2/m2)公共建筑1162.606.6822.4157.6民用建筑5738.6422.215.0838.7占比20.2%30.1%148.7%体育建筑是大型公共建筑之一,本身的空间巨大、功能复杂等特性使其能耗与碳排放量同样居高不下。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末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数据,截至2013年末,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用地面积39.82亿平方米,建筑面积2.59亿平方米。以当年全国公共建筑面积约1数据出自2007年7月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大型公共建筑管理政策研究》。2计算取树林年吸附能力估值36.5kg/m2,数据出自江苏省园林局。3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7年)》,建筑运行碳排放量的估算,是基于假设运行碳排放量与运行能耗成正比计算所得。图1-4中国建筑能耗(2015)来源:《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空间形态为核心的公共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研究[J]. 韩冬青,顾震弘,吴国栋.  建筑学报. 2019(04)
[2]基本的绿色建筑设计——回应气候的形式空间设计策略[J]. 傅筱,陆蕾,施琳.  建筑学报. 2019(01)
[3]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模式及其技术路线研究[J]. 向科,胡显军,胡炜,丁洁.  建筑技艺. 2019(01)
[4]气候适应性建筑表皮的设计模式研究[J]. 舒欣.  建筑师. 2018(06)
[5]可持续设计思考[J]. 宋晔皓.  城市住宅. 2018(05)
[6]湿热地区城市住区微气候与设计[J]. 李日毅,张宇峰,吴杰,李秀辉.  南方建筑. 2018(01)
[7]生物气候建筑叙事[J]. 闵天怡.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7(06)
[8]亚热带绿色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关键问题思考[J]. 肖毅强.  世界建筑. 2016(06)
[9]苏州地区乡土民居“开启”要素的气候适应性浅析[J]. 闵天怡,张彤.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02)
[10]低能耗目标下的寒地建筑形态适寒设计研究[J]. 梅洪元,王飞,张玉良.  建筑学报. 2013(11)

博士论文
[1]夏热冬暖地区城乡建筑人群热适应研究[D]. 张仲军.华南理工大学 2018
[2]基于微气候分析的城市中心商业区空间形态研究[D]. 邓寄豫.东南大学 2018
[3]基于“日照适应性”的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D]. 李京津.东南大学 2018
[4]冷表面屋顶在中国不同气候区域下的建筑节能特性研究[D]. 赵善国.东南大学 2018
[5]基于自然通风模拟的体育馆设计策略研究[D]. 程征.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
[6]湿热地区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舒适性评价及其优化设计研究[D]. 李坤明.华南理工大学 2017
[7]气候的地域和季节变化对人体热适应的影响与应用研究[D]. 郑武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8]建筑环境人体热适应规律与调节机理研究[D]. 罗茂辉.清华大学 2017
[9]低碳导向下的广州地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D]. 邬尚霖.华南理工大学 2016
[10]寒地建筑形态自组织适寒设计研究[D]. 王飞.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基于CFD的微尺度城市形态气候响应设计[D]. 王哲.大连理工大学 2018
[2]北京传统建筑室内空间与环境及其质量提升研究[D]. 王晗.北京建筑大学 2018
[3]基于气候适应性的西安住区户外环境日照分析方法研究[D]. 张晓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
[4]基于CFD的寒地大空间建筑局部形态优化设计研究[D]. 张晗.沈阳建筑大学 2018
[5]基于观众区风环境模拟的体育场界面形态设计研究[D]. 孙杰红.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
[6]北京历史街区更新中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 阳金辰.北京建筑大学 2017
[7]全民健身背景下的大众体育场馆可持续性设计研究[D]. 邢赫.天津大学 2017
[8]气流微循环影响下的西安城市广场和街道空间小气候分析研究[D]. 王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9]城市微气候与城市形态的关联性[D]. 张鹤子.大连理工大学 2016
[10]大连文化中心被动式设计研究[D]. 闫冬.沈阳建筑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0759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0759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8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