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江淮地区三类强风暴结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7 20:25
  基于江淮地区地面实况、雷达、高空大量的探测资料和强风暴的划分,分析强风暴环境背景场特征,探讨强风暴结构及其差异,总结强风暴天气预警指标,研究强风暴天气形成机制。主要结论:(1)强风暴环境场特征。强风暴发生前的气温和θse上下层之差、近地层垂直风切变、CAPE都有一定的最低阈值,SSI远大于100。大冰雹和狂风风暴还有各自的环境场特征。(2)强风暴结构差异及其解释,最大冰雹直径估测模型的建立。大冰雹风暴一些结构参数略比狂风风暴大,两者都明显大于龙卷风暴,并对三类强风暴结构差异的可能原因给出了解释,建立基于雷达资料的冰雹直径估测模型。(3)从环境场和雷达监测上分别提出预警指标。这些指标包括风暴顶高、最大回波强度、垂直风切变、V1L等参数,大冰雹、狂风和龙卷风暴分别还有各自独特的预警指标。(4)强风暴的作用力估算及其形成机制。对水平方向上的作用力进行估算,表明惯性离心力远大于偏向力,且三类强风暴的惯性离心力有显著差别。大冰雹风暴有强烈的上升和下沉运动,凝结后的冰晶在高层的下沉运动与中下层的上升运动之间不断碰并增长,导致冰雹下降到地面。狂风风暴中伴随的小雨滴,由于雨滴的重力拖曳作用引起气流下沉...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12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江淮地区三类强风暴结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


图2.1强风暴天气随时问变化(a;逐月,b:逐时)??

合型,风暴,气旋


__—2〇n〇43〇??时次??图3.1气施型风暴TOP??16?-j??1??14?-??A?■?■■■'"■??20040521??王2???^?■?f?/?^?\-t——????■????20060403??!?1。-??g?p^>-?.-.'-.?:%?…-*...?20100501??8?-?(??"?<??...y??—201006化??g?*??????."?20110426??—I—?201207的??4?-?I?I?I?I?I?T广-?I?I?.1?.?.1?I?■■■??T-5?T-4?T-3?T-2?T-1?T?T+1?T+2?T+3?T+4?20130321??时次??图3.2福合型风暴TOP??其次分析最大强度高度。由气旋型风暴和福合型风暴的HT变化(图略)可??1^看出,其变化比TOP的变化大,在前后1小时中,最高的超过12km,最低的??在化m左右;低于化m的有9个,高于5km的有8个。将气旋型和福合型的合??并来看,在大冰霞风暴中,多数发生冰喬时候的最强回波高度比较高,它预示着??大冰暫发生时不仅风暴发展狂盛,同时最强回波的高度也高。??3.?3.?3强度参数??图3.3为气旋型风暴的DBZM变化,由此可见,大多数情况下为单峰型变化,??大冰霄发生在DBZM最大值附近,基本h.大于60dBZ,只有2次是小于60dBZ时??出现冰霄。图3.4为福合型风暴的DBZM变化,由图巧见,在大冰霉发生时前后??1小时的DBZM变化中往往是单峰型的变化

气旋,风暴,合型


图3.4福合型风暴DBZM???表3.7大冰窗发化前后1小时的最大DBZM和VILD???气旋巧时问?DBZMAJBZ?VILD/kg.m-2?搞合巧时间?DBZM/dBZ?VILD/kg-m^??20040521?70?6.9?20040521?59?5.7??20040708?的?6.9?20060403?68?4.9??20040709?71?3.9?200卵?604?的?5.6??20050715?60?4.3?20100501?70?5.8??20060403?67?5.2?20100618?71?7.2??20060610?67?5.8?20110426?巧?5.7??20100228?60?4.5?20120703?67?6.6??20100623?化?4.9?20130321?73?5.6??20110430???^???气旋型和嬌合型乂冰魯风暴发生前后1小时的最人DBZM见表3.7。由此可'??见,气旋型风暴的最大DBZM介于60 ̄71dBZ,平均为66dBZ;福合型风暴的最大??2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模糊逻辑的冰雹天气雷达识别算法[J]. 张秉祥,李国翠,刘黎平,李哲,王丛梅,王丽萍.  应用气象学报. 2014(04)
[2]基于对流参数的洋口港地区雷暴预报方法研究[J]. 冯民学,周俊驰,曾明剑,焦雪,王洪生,许小川,葛黎黎,庄智福.  气象. 2012(12)
[3]襄阳一次强雷暴过程的雷达回波与地闪特征分析[J]. 苟阿宁,吴涛,高琦,张宁,徐明.  暴雨灾害. 2012(04)
[4]2010年5月6日重庆强对流过程的天气学分析[J]. 孙一昕,方娟.  气象科学. 2012(06)
[5]超级单体风暴中大冰雹增长机制的模拟研究[J]. 陈宝君,郑凯琳,郭学良.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2(06)
[6]青藏高原东北部冰雹和雷雨预警的风暴单体识别特征对比分析[J]. 朱平,肖建设,伏洋.  干旱区研究. 2012(06)
[7]夏末华北低槽尾部雹云的生成环境和结构特征[J]. 苏爱芳,银燕,蔡淼.  高原气象. 2012(05)
[8]一次罕见飑前强降雹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分析[J]. 戴建华,陶岚,丁杨,王元,陈雷.  气象学报. 2012(04)
[9]江西强对流天气概念模型及云图特征分析[J]. 余辉,马中元,谢勇,卢秋芳,陈鲍发.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2(01)
[10]三种探空资料在各类强对流天气中的应用对比分析[J]. 魏东,孙继松,雷蕾,杨波,时少英.  气象. 2011(04)

硕士论文
[1]湖南强对流天气特征统计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D]. 许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2]风廓线雷达资料的螺旋度计算及其在强对流天气分析中的应用[D]. 潘佳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3]华北一次强对流天气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D]. 高万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876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0876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b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