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浙江省2015年多梅年和2018年少梅年大尺度环流特征的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21-03-21 13:49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实测降水资料,研究了2015年及2018年梅汛期间大尺度环流特征和梅雨锋结构,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015年梅汛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西脊点位置稳定且比较偏西;而2018年梅汛期间脊线北跳明显,西脊点偏东。2015年梅汛期间南亚高压120°E脊线稳定在24°~29°N,而2018年梅汛期间脊线大部分时段在30°N以北;梅汛期间东脊点在100°~130°E,偏东和偏西都不利于梅汛期降水持续。(2)2015年低层西南季风与冷空气交汇到30°N附近,高空急流稳定少动且比较强;而2018年低层西南季风前期偏弱,后期偏强,高空急流随时间北跳明显,且急流较弱。(3)2015年浙江均处于850 hPa假相当位温密集区的梅雨锋内,梅雨锋垂直方向均向北倾斜,且持续到对流层中高层,降水和北方冷空气活动密切相关;而2018年梅雨锋偏北,浙江均处于其南侧,垂直方向第一阶段梅雨锋在600 hPa以下较明显,且向南倾斜,降水无冷空气影响。第二阶段梅雨锋进一步北移,虽然垂直方向向北倾斜,降水有冷空气影响,但梅雨锋位置太偏北,浙江降水弱。 

【文章来源】:浙江气象. 2020,41(04)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浙江省2015年多梅年和2018年少梅年大尺度环流特征的对比分析


梅汛期间100hPa平均高度场

单位,脊线,副热带高压,气流


本文对2015年和2018年整个梅汛期间平均500 hPa高度场(图1)进行了分析。从中低纬看,副热带高压强度都达到了591 hPa,但不同的是2015年副高110°~130°E纬向平均的脊线在23°N附近,西脊点西伸到东经118°E,这样的副热带高压位置有利于其西北侧西南暖湿气流北上,并将孟加拉湾、南海的水汽持续输送至浙江省上空,提供浙江梅汛期降水的水汽条件;同时中高纬度显示为两槽一脊的形势,鄂霍次克海槽比较强,其槽后西北气流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同时中纬度南支槽前西南气流和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叠加,冷空气偏强和西南气流偏强造成2015年降水明显偏多。而2018年副高西脊点明显偏东,在130°E以东,主体脊线位置达到了28°N左右,副高位置持续偏东,同时脊线偏北,不利于水汽输送,中高纬度鄂霍次克海处于横槽状态,冷空气输送能力弱,造成浙江降水偏少。从2015年3个主要的强降水时段平均的500 hPa高度场(图略)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110°~130°E平均的脊线位置稳定在19°~23°N之间,西脊点稳定在100°~125°E之间,这样的配置均有利于浙江梅汛期降水持续;而2018年6月20—23日的110°~130°E平均脊线在22°N左右,西脊点达到了118°E,在这期间,浙中北降水较明显,属于典型的梅汛期降水形势,但持续时间特别短。从6月底到梅汛期结束,副高位置明显偏东,西脊点在135°E左右,脊线达到了30°N,这种形势不利于典型梅汛期降水的发生,浙中北地区多雷阵雨和强对流天气,不属于典型梅雨。这也验证了之前的文献[16]提到的只有副高西脊点达到120°E,才能建立有利的水汽输送通道,梅雨锋才能稳定建立。

脊线,西太平洋,南亚高压


以100 hPa 1676 dagpm线东脊点的经度表征南亚高压东伸脊点,用南亚高压东西向脊线与120°E经线交点处纬度来分析南亚高压脊线位置变化。由6—7月南亚高压120°E脊线位置和东脊点变化的逐日演变(图3c)可知,2015年6月1日至7月10日南亚高压脊线基本稳定在24°~29°N之间,也就是说2015年整个梅汛期南亚高压120°E脊线稳定在24°~29°N之间,东脊点维持在100°~130°E之间,7日开始南亚高压虽没有北跳,但是东脊点东伸到130°~180°E,对应台风影响期,不利于典型梅汛期降水。而2018年120°E脊线一路北跳(图3d),同时东伸脊点也一路东伸,从6月1—16日基本维持在21°~24°N之间,17日北跳,一直到24日维持在26°~29°N之间,6月25日开始脊线就已经到达32°N,之后一直到7月底,除了偶尔1~2 d外,都持续在30°N以北地区,而东伸脊点在梅汛期降水期间维持在110°~120°E,前期脊点偏西,后期偏东。南亚高压120°E脊线在30°N以北,东脊点偏东或者偏西,都不利于浙江省典型梅汛期降水的发生。南亚高压120°E脊线位于24°~29°N之间,东脊点在100°~130°E之间,有利于浙江梅汛期降水的发生。图3 梅汛期间100hPa平均高度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1年江苏典型和非典型梅雨锋暴雨特征对比分析[J]. 尹东屏,张备,孙燕,田心茹,严文莲,宗培书.  暴雨灾害. 2013(02)
[2]2011年浙江梅汛期前后旱涝急转形势及梅雨锋结构特征分析[J]. 张建海,曹艳艳,陈柯辰.  高原气象. 2013(01)
[3]2011年浙江梅汛期暴雨特征及影响天气系统分析[J]. 张春艳,王力,孙明明,张建海.  暴雨灾害. 2012(02)
[4]2011年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的环流特征分析[J]. 江丽俐,张程明,陈红梅.  暴雨灾害. 2012(01)
[5]浙江梅雨气候特征及其梅汛期暴雨的形势分析[J]. 俞燎霓,胡波,曹美兰,黄新晴.  科技通报. 2010(05)
[6]南亚高压的东西振荡对湖北省极端暴雨事件的影响分析[J]. 王登炎,周小兰,刘静.  暴雨灾害. 2010(02)
[7]2008年梅雨异常大尺度环流成因分析[J]. 牛若芸,金荣花.  高原气象. 2009(06)
[8]2008年浙江梅汛期暴雨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其梅雨锋结构分析[J]. 张建海,沈锦栋,江丽俐.  高原气象. 2009(05)
[9]江淮梅雨异常的大气环流特征[J]. 毛文书,王谦谦,李国平.  高原气象. 2008(06)
[10]梅汛期100hPa南亚高压特征与江苏梅雨关系研究[J]. 刘梅,胡洛林,张备,濮梅娟.  热带气象学报. 2008(03)



本文编号:30929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0929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f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