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陕西后向传播雷暴统计特征与机理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2 21:15
  通过2012-2016年陕西多普勒雷达产品和观测资料,制定了应用于陕西的后向传播雷暴普查标准,统计分析了5年内48个后向传播雷暴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等。结果表明,6-8月为出现雷暴后向传播的主要月份,出现时段集中在14:00-18:00(北京时),地区以陕北和关中北部为主,致灾天气以短时强降水为主;新生回波生命史在1~2 h,中心在10~30 min可发展至最强。按照新回波移动方向变化分为3种类型:沿平流方向前移型、持续向后传播型和稳定少动型,分别选取典型过程进行诊断分析表明:(1)沿平流方向前移型雷暴发生在高空冷涡与低空切变线形成不稳定环境中,地面辐合线与露点锋相互配合是新生雷暴的触发机制,对流运动沿辐合线和露点锋区与偏东平流反向发展造成雷暴后向传播,强环境风平流与弱垂直风切变导致雷暴新生后随平流前移;(2)持续向后传播型中雷暴传播与阵风锋移动有密切关联,地面冷池前沿阵风锋强迫地面辐合线附近暖湿气团抬升产生新雷暴,阵风锋在移动过程中与地面辐合线相交处即为雷暴传播方向;(3)稳定少动型雷暴发生在高空槽随高度前倾结构中,地面辐合线和显著露点锋区触发生成单体风暴,强垂直风切变加强了风暴维持时... 

【文章来源】:高原气象. 2020,39(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陕西后向传播雷暴统计特征与机理初步研究


2012-2016年4-9月陕西后向传播雷暴过程年分布、月分布、日分布与2012-2016年陕西强对流天气月分布

回波,生命


对48个过程雷达回波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时间特征分析结果显示主回波生命史[图3(a)]主要在2~3 h(23例),最长可达7 h以上,而新生回波的生命史[图3(b),本文指同一过程中所有新回波存在时间总数]最少在30 min,最长可达3 h以上,但主要活跃时长在60~120 min(26例)。新回波从新生到发展至最强的时段统计结果[图3(c)]显示,从新回波初生到中心达到最大强度只需要10~30 min,为2~5个体扫,而能够引起预报人员注意到发布预警可能只有1~2个体扫,并且前面提到新回波单体往往具有深厚对流系统特征,因此针对后向传播雷暴以及伴生灾害天气的预警很难做到及时准确。过程主回波来源主要分为从东移入(22例)、东南移入(16例)、东北移入(7例)和原地新生(3例),移入地区在陕北、关中和陕南均有出现,没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主回波和新生回波强度统计结果显示两者最大组合反射率因子均超过60 dBz,但在新回波生成后有91.67%的主回波迅速减弱消失,仅有2例主回波加强。

模型图,雷暴,回波,陕西


(1)沿平流方向前移型,该类型有12例。新回波生成后随主回波向平流方向移动,即每一个新生回波在主回波后部生成后,便随环境风平流向前移动。(2)持续向后传播型,该类型有26例。在雷达回波图上表现为在主回波后部不断沿着平流反方向有新回波依次发展起来,生成后位置少动并且不随平流前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两次长寿命孤立超级单体风暴结构差异性分析[J]. 张玉洁,苑文华,张武.  高原气象. 2019(05)
[2]京津冀一次罕见的双雨带暴雨过程成因分析[J]. 王华,李宏宇,仲跻芹,吴进,李梓铭,吴剑坤.  高原气象. 2019(04)
[3]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次罕见强对流天气的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分析[J]. 朱平,俞小鼎.  高原气象. 2019(01)
[4]东北冷涡背景下超级单体风暴环境条件与雷达回波特征[J]. 张桂莲,常欣,黄晓璐,訾耀海,李瑞青,梁凤娟.  高原气象. 2018(05)
[5]秦岭北麓一次冷锋触发的短时强降水成因分析[J]. 王楠,赵强,井宇,张小雯.  高原气象. 2018(05)
[6]“5.7”广州局地突发特大暴雨中尺度特征及成因分析[J]. 徐珺,毕宝贵,谌芸,陈涛,宫宇,李嘉睿.  气象学报. 2018(04)
[7]一次六盘山两侧强对流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传播特征[J]. 赵庆云,张武,陈晓燕,苟尚.  高原气象. 2018(03)
[8]山东极端强降雨风暴传播类型及流场结构特征[J]. 万明波,孟宪贵,刁秀广.  高原气象. 2015(06)
[9]山东中西部后向发展雷暴初步研究[J]. 侯淑梅,俞小鼎,张少林,刘畅,王俊,万明波.  气象学报. 2015(05)
[10]浙江北部地区一次短时暴雨过程非常规资料特征分析[J]. 周娟,高天赤,杨军,樊李苗,张纪伟.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5(04)



本文编号:31159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1159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9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