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山西公海记录的末次冰消期以来东亚夏季风演化历史及其机制探讨

发布时间:2022-01-21 14:19
  作为亚洲季风系统的最主要组成成分,东亚夏季风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东亚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因此,为增强对未来区域气候长期变化趋势的预测能力,深入研究不同时间尺度东亚夏季风变化及其可能的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几十年间,人们已经利用不同地质载体中的多种古气候代用指标对不同时间尺度上东亚夏季风的演化历史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使用的材料包括来自风成沉积、湖泊沉积、洞穴堆积等多种代用记录。在这些物理、化学和生物代用记录中,石笋氧同位素(δ18O)记录因具有高精度年代学和高分辨率等特点,被认为是能够精确和可靠地反映不同时间尺度东亚夏季风变化信息的代用记录。然而,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对于中国南方石笋氧同位素的确切指示意义分歧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其变化难以真实反映东亚夏季风演变过程,如提出“环流效应”,“冬季温度效应”等不同观点。另一方面,中国东部降水变化的空间差异很大,东亚夏季风强时,是整个中国东部平均降水多,还是某一区域降水多?现代气候学研究显示,东亚夏季风增强时,南风向北异常推进,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水汽输送增加,导致华北降水偏多——可见,华北地区是重建夏季风变化历史的关键区域。因...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全球季风和东亚季风简介
    第二节 末次冰消期和全新世东亚夏季风研究进展
        1.末次冰消期和全新世东亚季风演化争论的焦点
        2.末次冰消期和全新世东亚季风演化驱动因素争论的焦点
    第三节 近千年东亚夏季风研究进展
        1.过去千年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性
        2.过去千年来的东亚夏季风变化
    第四节 选题依据和意义
第二章 区域概况、样品采集、年代序列
    第一节 区域概况
        1.自然地理概况
        2.区域地质地貌
        3.区域植被
    第二节 样品采集与岩芯描述
        1.湖泊沉积浅层扫描分析
        2.现代样品采集以及短钻样品获取
        3.岩芯钻取
        4.岩芯分样与实验室预处理
        5.沉积岩芯岩性特征
    第二节 年代序列
        1.210~(Pb)、137~(Cs)样品的测试
        2.植物残体选取与测试
第三章 实验和数值分析方法
    第一节 环境磁学实验方法
        1.岩石磁学实验方法
        2.磁选分离实验方法
    第二节 硅藻分析方法
        1.硅藻样品预处理和封片方法
        2.硅藻样品的鉴定方法
    第三节 孢粉分析方法
        1.孢粉提取方法
        2.孢粉鉴定统计方法
    第四节 基于孢粉指标的降水定量重建方法
        1.公海岩芯孢粉谱特征
        2.公海孢粉-气候转换函数的建立
第四章 结果分析与夏季风变化重建
    第一节 公海环境磁学特征及其指示的夏季风变化结果
        1.环境磁学指标指示的近千年来夏季风演化
        2.环境磁学指标指示的末次冰消期与全新世夏季风演化
    第二节 基于公海孢粉指标的夏季风降水定量重建结果
        1.定量降水指标指示的末次冰消期与全新世夏季风演化
        2.定量降水指标指示的近千年来夏季风演化
    第三节 基于公海湖泊化石硅藻群集指示的夏季风变化结果
第五章 区域记录对比与讨论
    第一节 末次冰消期和全新世东亚夏季风记录的对比与讨论
        1.与中国北方其它全新世夏季风演化记录的对比
        2.中国北方全新世夏季风演化与中国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的冲突
        3.可能驱动机制
        4.小结
    第二节 近千年来东亚夏季风记录的对比与讨论
        1.与其它区域近千年来夏季风演化记录的框架性对比与讨论
        2.中世纪暖期内部百年级东亚夏季风气候事件及其驱动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1.全新世不同时间尺度东亚季风区降水存在南北空间差异
        2.石笋氧同位素记录不能作为东亚夏季风变化的最适宜指标
        3.东亚季风区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的环境指示意义
        4.末次冰消期和全新世东亚夏季风演化及其可能机制
        5.近千年来东亚夏季风演化及其可能驱动机制
        6.中世纪暖期东亚夏季风内部短尺度气候事件及可能驱动机制
    第二节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I 图表目录
附录II List of Figure and Tables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和印度8个典型站点大气降水氧同位素与降水量的关系[J]. 李云霞,饶志国,刘小康,金明,陈发虎.  科学通报. 2015(08)
[2]山西宁武天池区高山湖泊群的形成原因[J]. 王鑫,王宗礼,陈建徽,刘建宝,王海鹏,张生瑞,许清海,陈发虎.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3]Holocene Dune Mobility and Forcing Mechanisms 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J]. HE Zhong,ZHOU Jie,YANG Linhai,HE Hongm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13(04)
[4]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末次冰消期以来古植被和环境演变(英文)[J]. 程波,陈发虎,张家武.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3(01)
[5]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s during the past 2000 years in China[J]. GE QuanSheng,ZHENG JingYun,HAO ZhiXin,LIU HaoLong.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3(02)
[6]Preliminary multiproxy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field reconstruction for China over the past millennium[J]. Lucien Von GUNTEN.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2(12)
[7]华北降水变化研究进展[J]. 郝立生,丁一汇.  地理科学进展. 2012(05)
[8]Stalagmite-inferred Holocene precipitation in norther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and asynchronous termination of the Climatic Optimum in the Asian monsoon territory[J]. JIANG XiuYang1, HE YaoQi2, SHEN ChuanChou3, KONG XingGong4, LI ZhiZhong1 & CHANG YuWei3 1 Key Laboratory of Humid Subtropical Eco-geographical Processes,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Geography Science, Fujian Normal Uni- 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 2 College of Tourism and Air Service,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3 High-Precision Mass Spectrometry and Environment Change Laboratory (HISPEC), Department of Geosciences,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106, China; 4 College of Geography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2(07)
[9]全新世东亚夏季风演化的辽宁暖和洞石笋δ18O记录[J]. 吴江滢,汪永进,董进国.  第四纪研究. 2011 (06)
[10]信风驱动的中国季风区石笋δ18O与大尺度温度场负耦合——从年代际变率到岁差周期的环流效应(纪念GNIP建网50周年暨葫芦洞石笋末次冰期记录发表10周年)[J]. 谭明.  第四纪研究. 2011 (06)

博士论文
[1]末次冰消期以来山西公海湖泊沉积年代学和环境变化研究[D]. 王宗礼.兰州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6004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6004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f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