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内蒙古荒漠草原区气候变化及干旱趋势分析

发布时间:2022-02-14 19:53
  【目的】分析荒漠草原区气候变化和干旱发生的特征及趋势。【方法】基于1970—2017年荒漠草原4个气象站资料对该区域气象要素(降水、气温、潜在蒸散量)和干旱指标(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进行分析。【结果】①温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月、季、年),均呈增加的趋势,其中秋、冬增温趋势要高于春、夏季。②降水在春、秋及冬季(1—6、9—12月)呈增加趋势,夏季(7、8月)呈减小的趋势,在年时间尺度上呈减小的趋势,但减小趋势不显著。③潜在蒸发量在春、夏季(2—7月)呈减小的趋势,秋、冬季(8—12月和1月)呈增加趋势,在年尺度上呈显著增加的趋势。④荒漠草原区在冬季(1、2、12月)有变湿的趋势外,其他季节(月)及年时间尺度上均有变干的趋势。⑤小波周期分析发现SPEI的主震荡周期为5~7 a,为此该区域在5~7 a尺度上呈现旱-湿交替的可能性较大。【结论】气象要素和干旱程度在年、季、月上变化具有差异性,合理的在不同时间尺度上进行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来源】:灌溉排水学报. 2020,39(S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内蒙古荒漠草原区气候变化及干旱趋势分析


内蒙古荒漠草原区气象站点分布情况

季节,气象要素,特征分析,月份


由图2可知,温度在月(季节)时间尺度上均呈增加的趋势,其中2、3月增加趋势最大,冬季和春季增温趋势高于夏季和秋季;降水在月(季节)时间尺度上,趋势变化是不同的,7、8月(夏季)降水呈减小的趋势,其他月份(季节)呈增加的趋势;潜在蒸发量在月(季节)时间尺度上,8—12月及1月(秋、冬季)呈增加的趋势外,其他月份(季节)呈减小的趋势。3.2 荒漠草原区年际气候变化趋势

趋势图,气象因子,趋势图,年份


由图3可知,在年时间尺度上,荒漠草原区温度以0.507℃/10 a的速率呈显著增加趋势;降水以1.938mm/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但变化不显著;潜在蒸散量以15.504 mm/10 a的速率呈显著下降趋势。由图4可知,温度UF曲线在1970—2017年均大于0,因此温度在该区间内均有增加趋势。在1990年UF曲线大大超过了临界值,表明荒漠草原区气温升高趋势十分显著。根据UF和UB曲线交点位置,中国气温突变年份为1991;降水UF曲线在1998年以前降水呈持续波动状态,1989—1998年呈增加趋势,随后呈下降趋势;潜在蒸发量UF曲线在1979年前大于0,潜在蒸发量在该区间内有增加趋势,在1979年后UF曲线小于0,在2002年减小趋势均低于临界值,表明潜在蒸发量自1979年后呈下降趋势,在2002年后下降趋势十分显著。根据UF和UB曲线交点位置,可以确定潜在蒸发量在1982年后发生突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干旱变化的区域特征[J]. 马鹏里,韩兰英,张旭东,刘卫平.  中国沙漠. 2019(06)
[2]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的呼伦贝尔草原干旱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J]. 张钦,唐海萍,崔凤琪,戴路炜.  生态学报. 2019(19)
[3]基于SPEI的广西甘蔗生育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 陈燕丽,蒙良莉,黄肖寒,莫建飞,冯利平.  农业工程学报. 2019(14)
[4]1982—2013年内蒙古地区植被物候对干旱变化的响应[J]. 黄文琳,张强,孔冬冬,顾西辉,孙鹏,胡畔.  生态学报. 2019(13)
[5]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干旱强度、频次和持续时间及其南北差异性[J]. 韩兰英,张强,贾建英,王有恒,黄涛.  中国沙漠. 2019(05)
[6]基于区域气候模式未来气候变化研究综述[J]. 张磊,王春燕,潘小多.  高原气象. 2018(05)
[7]1961~2016年中国四季降雨事件演变特征的空间差异分析[J]. 吕丽莉,孔锋,王品.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8(22)
[8]抗旱减灾研究综述及展望[J]. 屈艳萍,吕娟,苏志诚,孙洪泉,马苗苗.  水利学报. 2018(01)
[9]基于SPEI指数的东北春旱频率变化及突变成因分析[J]. 沙莎,王勇,沈新勇,李小凡,冯涛.  自然灾害学报. 2017(04)
[10]基于降水蒸发指数的1960-2015年内蒙古干旱时空特征[J]. 张煦庭,潘学标,徐琳,魏培,尹紫薇,邵长秀.  农业工程学报. 2017(15)

博士论文
[1]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地区气象干旱时空演变及预估研究[D]. 佟斯琴.东北师范大学 2019
[2]干旱与半干旱区植被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 苗百岭.内蒙古大学 2017

硕士论文
[1]渭河支流葫芦河干流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 王淑红.兰州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6251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6251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1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