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东北亚和北半球冬季高空切断冷涡与中国极端低温事件的联系

发布时间:2022-12-22 19:26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和美国气候预测中心冬季逐日温度资料,通过机器自动识别和目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北半球冬季500 hPa冷涡分布特征,并基于信息流因果论方法,揭示了东北亚冷涡活动与北半球其他活动区冷涡以及中国冬季极端低温事件的联系。根据冷涡活动天数随经度的变化,划分了4个活动频繁区,发现北半球冬季冷涡活动频率从大到小分别为大西洋-欧洲区(37.7%)、北太平洋区(22.35%)、东北亚区(20.95%)和北美-格陵兰区(13.77%)。北美-格陵兰区冷涡平均中心强度最强(493 dagpm),大西洋-欧洲区最弱(514 dagpm)。年际尺度上,东北亚区冷涡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只有1月北美-格陵兰区冷涡活动天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2月东北亚冷涡活动天数变化的原因。冷涡强年的动力学特征分析表明,东北亚区和北美-格陵兰区冷涡与北大西洋涛动正位相密切相联,北太平洋区冷涡则与北太平洋涛动正位相有联系,大西洋-欧洲区冷涡则对应北大西洋涛动和北太平洋涛动负位相。东北亚冷涡与中国极端低温联系密切,通过聚类分析界定了4类极端低温事件,发现东北-华北类、北方类和中东部类极... 

【文章页数】:18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Mechanisms for the Form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Cold Vortex and Its Activities and Impacts: An Overview[J]. 廉毅,沈柏竹,李尚锋,刘刚,杨旭.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2016(06)
[2]5~8月东北冷涡客观识别分类及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分析[J]. 刘刚,廉毅,颜鹏程,曾宇星,杨旭,曹玲.  地理科学. 2015(08)
[3]前冬北半球环状模对春季中国东部北方地区极端低温的影响[J]. 尹姗,冯娟,李建平.  气象学报. 2013(01)
[4]东北冷涡低频活动特征及背景环流[J]. 谢作威,布和朝鲁.  气象学报. 2012(04)
[5]东北初夏极端低温事件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机理分析[J]. 李尚锋,廉毅,陈圣波,孙钦宏,姚耀显.  地理科学. 2012(06)
[6]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Extensive and Persistent Extreme Cold Events in China[J]. BUEH Cholaw.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1(05)
[7]2009年中国东北夏季低温及其与前期海气系统变化的联系[J]. 沈柏竹,刘实,廉毅,封国林,李尚锋,龚志强.  气象学报. 2011(02)
[8]东北冷涡及其气候影响[J]. 胡开喜,陆日宇,王东海.  大气科学. 2011(01)
[9]初夏东北冷涡活动异常与北半球环流低频变化[J]. 廉毅,布和朝鲁,谢作威,沈柏竹,李尚锋.  大气科学. 2010(02)
[10]东北冷涡的“气候效应”及其对梅雨的影响[J]. 何金海,吴志伟,江志红,苗春生,韩桂荣.  科学通报. 2006(23)



本文编号:37238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7238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a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