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庐山过冷雾微结构及积冰增长机制观测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9 22:39
  在江西省庐山气象局布设雾滴谱仪、热盘雨量计、现在天气现象仪、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超声风速仪、积冰梯度观测架、七要素自动气象站等,观测到四次积冰过程,对2016年1月20日~1月25日积冰过程进行了重点分析。本文探究了庐山雾团持续时间、出现频率及谱分布;研究了雨、雪、过冷雾对积冰增长的影响;将两个高度(10m、1.5m)积冰增长及气象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积冰形成机制;并对积冰厚度进行了模拟和讨论。结论如下:寒潮是本次电线积冰发生的天气背景,积冰发生时整层大气处于零度以下,没有暖层。雾团共227个,持续时间小于10分钟、大于10分钟的雾团分别占90.7%、9.3%,雾团生消的平均时间间隔为9. 6分钟。降雨时雾滴谱在2~15μm和30~50μm数浓度上升,降雪时2~27μm数浓度下降。冻雨阶段积冰增长迅速(积冰增长率为1.mm·h-1),干雪阶段积冰增长缓慢(积冰增长率0.1mm·h-1),过冷雾密集出现、较低的温度(平均-7.8℃)及风速增大(平均4.2m·s-1)提高了干雪过程中的积冰增长率(0.5mm·h-1)。10m、1.5m高度处最大积冰厚度分别为20. 7mm、1.2mm...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冰冻灾害时空分布
        1.2.2 大气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
        1.2.3 冰冻灾害形成机制研究
        1.2.4 电线积冰微物理过程研究
        1.2.5 电线积冰模拟研究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观测地点、仪器、方案及资料
    2.1 观测地点
    2.2 观测仪器
    2.3 观测方案
        2.3.1 电线积冰观测
        2.3.2 雾与气象条件观测
    2.4 观测结果与资料
    2.5 资料处理方法
        2.5.1 雾滴谱资料处理
        2.5.2 冰厚与风速风向资料处理
第三章 寒潮天气与过冷雾微结构
    3.1 寒潮期间环流形势
    3.2 层结特征及水汽条件
    3.3 降水过程与雾过程概述
    3.4 雾团统计分析
    3.5 雾团持续时间及雾团微物理特征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3.6 雨雪对雾滴谱的影响
    3.7 气溶胶变化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积冰增长机制
    4.1 积冰四时期冰厚与气象要素变化规律
    4.2 三种降水形态下积冰增长分析
    4.3 积冰增长率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4.4 与其他地区积冰比较
    4.5 两个高度积冰增长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线积冰模拟研究
    5.1 模型简介
        5.1.1 冻雨型积冰增长模型
        5.1.2 过冷雾积冰增长模型
        5.1.3 湿雪型积冰增长模型
    5.2 模拟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38058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8058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d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