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蛋白激酶D1在内质网应激反应中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8 19:48
【摘要】:内质网是细胞中重要的细胞器,负责分泌蛋白和跨膜蛋白的合成、翻译后修饰及转运等过程,还是细胞内脂类合成及钙离子储存的场所。当内质网中未折叠蛋白累积时内质网的正常功能将会受到影响从而引发内质网应激,激活三条经典的信号通路。这三条信号通路分别由内质网膜上的应激感受器IRE1、PERK和ATF6所介导,也被统称为未折叠蛋白反应。未折叠蛋白反应旨在恢复细胞内环境的稳态,但不可逆的应激条件下未折叠蛋白反应会激活细胞内的凋亡通路,清除机体中严重受损的细胞。内质网应激与诸多重大疾病密切相关,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肿瘤。然而,未折叠蛋白反应决定细胞命运的详细机制并不十分清楚。蛋白激酶D(Protein Kinase D,PKD)家族是一个丝/苏氨酸激酶家族,且属于钙调蛋白激酶大家族,一共包括三个成员PKD1、PKD2和PKD3。PKD广泛参与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和分泌等过程,与心肌病和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报道表明,氧化应激条件下,PKD1被激活进而保护细胞免于氧化应激引发的凋亡过程。考虑到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的紧密关系,且没有报道明确显示PKD在内质网应激反应中的作用。基于此,本论文针对PKD1与内质网应激反应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同时探究了非ATP竞争型PKD抑制剂的作用模型。首先,在人肝癌细胞HepG2和前列腺癌细胞PC-3中我们发现,内质网应激经由PLC/PKCδ通路激活PKD1。通过蛋白免疫印迹、TUNEL和MTT等实验方法我们发现,PKD1表达沉默或活性抑制能明显增加细胞对内质网应激的敏感性,表现为caspase-3和PARP剪切及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内质网应激条件下PKD1能够特异性调控IRE1信号通路。PKD1表达沉默或活性抑制可选择性下调IRE1的蛋白水平,该效应与IRE1转录和翻译过程无关。而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能够逆转PKD活性受阻所介导的IRE1蛋白水平降低的效应,表明PKD1参与调控IRE1蛋白的稳定性。PKD1通过促进IRE1蛋白的稳定增强内质网应激所引发的IRE1/XBP1信号通路的激活。内质网应激条件下,高表达IRE1或XBP1s能够下调PKD活性抑制所介导的促细胞凋亡效应,表明PKD1通过IRE1/XBP1通路促进细胞对内质网应激的耐受能力。此外,PKD1还可通过上调MKP1的磷酸化影响内质网应激条件下IRE1/JNK信号通路的活化模式。当抑制PKD1的表达或活性时,内质网应激促MKP1磷酸化的效应降低,导致JNK的激活模式由瞬时型激活转变为长时程的强激活。抑制MKP1活性同样增加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比率。由此可知,PKD1通过两种方式保护细胞免受内质网应激诱导的凋亡:一是维持IRE1蛋白稳定,通过促进内质网应激所介导的IRE1/XBP1通路活性确保该通路的细胞保护效应;二是通过MKP1抑制内质网应激条件下促细胞凋亡的IRE1/JNK信号通路。研究证实,PKD与心肌病和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靶向PKD的药物研发一直备受关注。通过筛选或修饰得到的PKD抑制剂已达几十种,但其激酶域介导抑制剂结合的氨基酸残基并未揭示。基于此,我们通过同源建模、分子对接和定点突变等方法研究了两种PKD非ATP竞争性抑制剂kb-NB 142-70(缩写为kb)和CID755673(缩写为CID)的作用模式。结果表明,PKD激酶区的Leu~(662),Leu~(713)以及Phe~(728)是介导两种抑制剂结合的关键位点;同时,抑制剂与PKD之间的稳定作用依赖于ATP在激酶活性位点的结合。激酶域的Leu~(662),Leu~(713)和Phe~(728)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影响抑制剂的作用效果。激酶活性口袋下方的Cys~(726)突变为丙氨酸可显著降低kb的抑制效果,但对CID的没有影响。我们推测,与活性位点Cys~(726)的特异性作用可能是kb的抑制活性高于CID的分子基础。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了PKD1是IRE1功能的一个重要调控因子,能够特异性增强内质网应激条件下IRE1信号通路的促细胞生存的作用,同时抑制其促细胞凋亡的效应。表明PKD1在内质网应激决定细胞生死命运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内质网应激机制及其引发的生理病理效应。同时,我们揭示了PKD活性口袋中介导非ATP竞争性抑制剂结合的关键氨基酸残基。成功构建的非ATP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模型将为新的高效PKD抑制剂的合理设计提供有力的指导。
【图文】:

未折叠蛋白,细胞凋亡,内质网


2图 1.1 内质网应激诱导未折叠蛋白反应以及细胞凋亡的发生。(A)未折叠蛋白反应压力感受器,IRE1 、PERK 和 ATF6,传递内质网折叠状态信息到细胞质和细胞核中从而恢复其蛋白折叠的能力[13]。(B)当细胞遭受长时间高强度的内质网应激时,PERK 和 IRE1 引起多种信号输出从而导致细胞功能障碍、炎症小体的活化以及凋亡。内质网和线粒体之间通过转录和转录后修饰的 BLC-2 家族蛋白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调控凋亡的关键步骤。此外,内质网中钙离子的释放、加剧的蛋白质合成以及活性氧的产生都是引起凋亡发生的因素[15]。Figure 1.1 Endoplasmic reticulum induces the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and cell apoptosis.(A) The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 stress sensors, inositol-requiring protein 1 (IRE1 ), proteinkinase R-like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 kinase (PERK) and 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6 (ATF6),transduce information about the folding status of the ER to the cytosol and nucleus to restoreprotein-folding capacity[13]. (B) When exposed to chronically high levels of ER stress, PERK andIRE1 both drive multiple signaling outputs that lead to cell dysfunction, activation of the

蛋白结构,调控机制,磷酸化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的 PKC 家族成员(包括 PKC 、PKC 、PKCη、PKCθ)能够直接磷酸化 PKD1 激酶区域保守的丝氨酸位点[128]。虽然在 PKD1 的激活有一个明显的膜定位过程,但该过程并非是其激活所必须的[129],而调节区域和激酶区域的解离才是引起 PKD1 激活的关键过程。因此,PKD1 调节区域 CRD 的缺失、PH domain 上特定位点突变或磷酸化[130,131]以及酸性区域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3(caspase-3)剪切位点被剪切[132]都能够导致 PKD1 活性的增加,,所有这些过程都导致了 PKD1 调节区域和激酶区域的解离。此外,PKD1 的 PH domain 还负责激活过程中 PKD1 与膜上的脂类及其它蛋白的结合,该结合有利于 PKD1 及 PKD1 下游底物的激活[133,134]。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2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过房;;2016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背景下的细胞死亡方式再认识[J];中学生物学;2017年05期

2 宁旭;于忠鸣;;创造性的自主毁灭——细胞凋亡简介[J];中学生物学;2006年10期

3 刘春秋;卞茂红;;药物致红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7年04期

4 刘晨;冯雪;;人CXCR4基因对胰腺癌SW1990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J];健康之路;2017年06期

5 王方;;过表达TIPE2上调BID分子促进H446细胞凋亡[J];科学中国人;2017年18期

6 贾宁;孙荣钊;;病毒感染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J];中国动物检疫;2012年08期

7 赵君怡;刘伟国;郭秀丽;;一氧化氮与细胞凋亡相关疾病的关系及其调控[J];中国药学杂志;2010年14期

8 黄小丹;;细胞凋亡与疾病[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9年05期

9 陈艺娟;邓甲兴;林永利;;中药影响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J];福建畜牧兽医;2008年01期

10 刘伍梅;汪铭书;程安春;周毅;刘芳;张平英;李雪梅;陈孝跃;;PRRSV感染Marc-145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佑生;王文健;刘毅;何春燕;何燕铭;陈伟华;应健;;黄芪多糖丹酚酸对高糖诱导的足细胞凋亡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暨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覃玉荣;张志勇;;细胞浓度变化对细胞凋亡率影响及其机理初探[A];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于青;袁伟杰;姚建;;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引起足细胞凋亡的机制[A];2007年浙沪两地肾脏病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4 吴经纬;汤长发;;运动中细胞凋亡的线粒体变化特征[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5 蒲小平;李长龄;屠鹏飞;宋志宏;;中药肉丛蓉成分抗神经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生化药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符必谦;奚胜艳;王彦晖;;中药及复方促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A];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大会论文集[C];2018年

7 林其谁;;线粒体与细胞凋亡[A];第七届全国生物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8 邱洁;高海青;;锌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研究进展[A];山东省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宁存德;;细胞凋亡与口腔疾病[A];FDI、CSA临床口腔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10 华子春;;靶向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药物研发[A];全国第十一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方方 曹雪琴;吴政星的挑战与求索[N];科学时报;2011年

2 实习生 刘雨亭;细胞凋亡如何推进?以触发波的“名义”[N];科技日报;2018年

3 ;“细胞凋亡疗法”正逐步成为治疗癌症的新途径[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4 记者 何德功;基因变异可能致癫痫[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5 ;3’取代吲哚类衍生物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3年

6 ;As_(2)S_(2)与STI571协同诱导K562细胞凋亡[N];中国医药报;2003年

7 董学清 吴延华;阿胶抑癌作用显著[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高书明;诱导癌细胞凋亡[N];中国医药报;2004年

9 杨堤林;中药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10 记者张建松;治疗癌症新途径:细胞凋亡疗法[N];科技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仕勇;蛋白激酶D1在内质网应激反应中的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吴晓龙;基于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研究中医扶正与祛邪疗法诱导人急性髓系白血病KG-1a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年

3 康星;土木香内酯和丹参酮Ⅰ诱导肝癌HepG2细胞凋亡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4 何飞;HMGB1/RAGE轴介导内质网应激PERK/eIF2α/ATF4信号通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5 李志良;压力经线粒体途径诱导髓核干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6 郭召;miRNA-502在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中的表达及干预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19年

7 耿刚;KIF3A基因与哮喘气道炎症及气道上皮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8 郑王龙;玉米赤霉烯酮致睾丸支持细胞凋亡和细胞骨架损伤的分子机制[D];扬州大学;2019年

9 李明霞;CXCR3在高糖诱导足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9年

10 李玉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诱导bystander细胞凋亡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婷;HCMV IE86对转基因荷瘤小鼠胶质瘤细胞凋亡及p53表达的影响研究[D];青岛大学;2019年

2 王艺霏;MiRNA-608靶向TFAP4调控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19年

3 罗丹;烟酸对乳酸诱导的瘤胃上皮细胞凋亡的保护机制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9年

4 王薛;HBx基因对小鼠肝脏细胞凋亡和周期影响的体内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5 段世豪;下调热休克蛋白60对MDCC-MSB1细胞凋亡调节作用[D];聊城大学;2019年

6 张英朔;黄精皂苷的制备、抗癌活性及其机理[D];合肥工业大学;2019年

7 俞丹;斜纹夜蛾亲环素D乙酰化在MbBV诱导寄主血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的研究[D];云南大学;2018年

8 关茗洋;基于肺组织芯片研究内质网应激在PM2.5诱导A549细胞凋亡中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9年

9 车楠;花青素对过氧化氢诱导气道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延边大学;2019年

10 刘欣鑫;碱蓬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其诱导MCF-7细胞凋亡的研究[D];锦州医科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048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6048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d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