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肠道菌群介导乳杆菌T3L抑制高脂膳食小鼠骨量减少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3 14:25
【摘要】:乳酸杆菌作为安全无毒的益生菌制剂,被广泛用于食品和健康领域。研究发现,长期食用发酵乳制品可以降低肠道炎性反应,有益于肠道健康,增加骨密度,防止骨流失。其作用效果可以通过益生菌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发挥作用。然而,益生菌与肠道免疫系统以及与骨骼健康之间的特定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前期研究发现从西藏牧民传统牦牛发酵乳中分离出的棒状乳杆菌Tibet L.coryniformis(T3L)具有益生功能,并且可以抑制高脂膳食引起的小鼠骨量减少,我们推测T3L可能是通过肠道菌群而实现其骨保护作用。因此,本研究将T3L处理的小鼠的粪便中定植菌群移植至高脂膳食小鼠体内,菌粪移植共进行10周。探讨移植后小鼠肠道菌群的改变及其对相关的肠道免疫、破骨分化,骨性能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T3L菌粪移植干预有效降低体重,体脂率,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同时,从小鼠股骨力学、形态学进行分析,T3L菌粪移植保护高脂膳食小鼠免于骨质流失和骨吸收。对股骨组织中骨相关表达因子进行qPCR分析,显示经T3L菌粪移植干预RANKL/OPG比值显著降低,破骨细胞分化特征酶CTSK明显下降。粪便中肠道细菌的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T3L诱导小鼠整体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改善了高脂膳食诱导的结构失衡并增强了产短链脂肪酸菌属的丰度。对结肠中组蛋白乙酰化相关表达因子进行qPCR分析,发现T3L菌粪移植干预后短链脂肪酸受体Ffar2表达量上调,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相关基因HDAC2,HDAC7的表达显著降低,组蛋白乙酰化酶相关基因P300,CREBBP和PCAF表达明显上调,表明组氨酸乙酰转移酶受短链脂肪酸的影响。肠道中IL-10、TGF-β、Foxp3结肠免疫组化和基因表达结果表明益生菌可能影响免疫系统。脾T淋巴细胞可通过分泌IL-10、TGF-β起到对破骨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综上表明,T3L菌粪移植可改变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宿主的免疫状态,从而减少了高脂膳食诱导的高脂膳食小鼠肥胖和骨质流失。
【图文】:

肠道免疫,短链脂肪酸


盐是结肠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通过抑制 HD分化的基因表达,从而起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癌细胞增殖,但不会抑制健康的结肠上皮细胞肠细胞的首选能量底物,而癌性结肠细胞欢摄取葡萄糖。与正常结肠细胞相比,高浓度效的 HDAC 抑制剂[28]。因此,丁酸盐可以在并作为癌细胞中的 HDAC 抑制剂。抑制固有层巨噬细胞分化的促炎效应物[29],,突状细胞的分化[30]。SCFAs 通过抑制 HDAC,子的表达。效应 T 细胞 (Th1,Th2 和 Th17 细,其中糖酵解可促进 Tregs 细胞的产生[31]。SC全身免疫功能。一种是使 SCFAs 与 G 蛋白偶联导,因此 Tregs 细胞的数量将增加。另一种方s 介导的组蛋白乙酰化敏感,可能通过乙酰, 33]。具体调控过程如图 1-1 所示。

过程图,乙酰化,过程,乙酰转移酶


白乙酰化酶 可以通过表观遗传学募集多个组蛋白并调节组蛋白修饰,以。在 Foxp3+调节性 T 细胞中,Foxp3 蛋白经历赖氨酸乙酰化 N-末端直接募集组氨酸乙酰转移酶 Tip60,其介导 Foxp3 的,Foxp3 的乙酰化受组氨酸乙酰转移酶 P300 和 HDACs 以及00 和 Foxp3 的相互作用促进 Foxp3 的乙酰化,其通过乙酰化 的稳定性,从而增强 Tregs 的正常功能[42, 43]。具体过程如图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20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伟强;;高脂膳食增加健康青年人心血管对应激的反应性[J];营养健康新观察;2007年02期

2 ;高脂膳食对小鼠T细胞的影响[J];世界科学;2016年07期

3 熊何健;周常义;郑新阳;吴国宏;杨秋明;;葡萄籽多酚对高脂膳食小鼠降血脂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08年01期

4 陈丽梅;夏淑芳;乐国伟;;槲皮素对高脂膳食小鼠肝脏甲状腺激素作用的影响[J];营养学报;2019年05期

5 段晓梅;郝立月;李丽婷;夏淑芳;乐国伟;施用晖;;高脂膳食诱导的甲状腺激素改变对肥胖易感性的影响[J];营养学报;2016年01期

6 于甬华,王亚彬;高脂膳食与乳腺癌[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8年05期

7 廖八根;李燕飞;;耐力运动结合雷帕霉素对高脂膳食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20年01期

8 马玉华;王斌;孙进;乐国伟;施用晖;;γ-氨基丁酸对高脂膳食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免疫学杂志;2014年07期

9 夏淑芳;乐国伟;王鹏;;杨梅酮对高脂膳食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J];营养学报;2016年05期

10 丁程程;李文芳;陈萌;程静;荣爽;;植物甾醇酯对高脂膳食大鼠脂代谢影响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油脂;201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伟强;;高脂膳食增加健康青年人心血管对应激的反应性[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三十五期):膳食营养与血脂异常[C];2007年

2 信延宁;张海峰;范秋菊;;生长期游泳运动对高脂膳食大鼠脂肪细胞体积和数目影响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3 李静静;蔡明;张云丽;辛磊;娄淑杰;;高脂膳食对肥胖易感和肥胖抵抗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和焦虑情绪的影响[A];2014年中国运动生理生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4 王玲;王一洋;王卫香;王德春;柯生良;李蓓;许祥子;;孕哺期高脂膳食对仔鼠血脂及学习能力的影响[A];中国西部第六届营养与健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黄慧茹;;PDTC对运动高脂膳食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三)[C];2015年

6 王素青;Michele Larson;Justin R Bushkofsky;Colin R Jefcoate;;CYP1B1基因敲除在抑制高脂膳食诱导的肥胖中的作用[A];中国营养学会第十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白钰莹;宋微;;乳杆菌T3L抑制高脂膳食小鼠骨量减少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营养与保健食品科学大会暨研发科技创新专题研讨会会议论文汇编[C];2018年

8 王素青;Michele Larson;Justin R Bushkofsky;Colin R Jefcoate;;CYP1B1基因敲除在抑制高脂膳食诱导的肥胖中的作用[A];中国营养学会第十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公共营养分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翔;娄淑杰;;玉米肽结合有氧运动对高脂膳食诱导的肥胖大鼠糖脂代谢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A];2014年中国运动生理生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10 李荣芬;刘友梅;侯祥川;;核黄素对高脂膳食中脂肪利用的影响[A];中国生理科学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营养)[C];196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陈一菲;血脂高的人能吃肉吗?[N];中国老年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敏洁;基于多组学策略研究月桂酸单甘油酯对高脂膳食饲喂小鼠脂代谢的调节作用及机制[D];浙江大学;2019年

2 廖八根;耐力运动和高脂膳食大鼠骨骼肌表型适应的分子机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3 赵立娜;碘过量对脂代谢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乔艺;高脂诱导的氧化应激对小鼠肠道菌群改变与炎症反应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4年

5 崔珏;高脂膳食性氧化应激对淋巴细胞功能抑制机制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李蕾;运动延缓高脂诱导大鼠胰岛素抵抗形成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7 王斌;高脂膳食对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白藜芦醇的干预作用[D];江南大学;2014年

8 陈玉娟;脂肪细胞分化在运动影响高脂膳食大鼠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肖瀛;高脂膳食性氧化应激对钙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李武;活性氧对生长抑素的调节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钰莹;肠道菌群介导乳杆菌T3L抑制高脂膳食小鼠骨量减少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2 周慧娟;高脂膳食对肝脏脂代谢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8年

3 刘砚耕;乳杆菌M5对高脂膳食诱导的小鼠骨关节炎预防作用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4 李璐;有氧运动对高脂膳食小鼠骨骼肌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表达的影响[D];首都体育学院;2013年

5 宋晨;乳杆菌对高脂膳食诱导小鼠肥胖形成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周青青;白藜芦醇对高脂膳食小鼠氧化还原状态和血压调节作用[D];江南大学;2012年

7 周芯;运动对高脂膳食肥胖大鼠瘦素抵抗的影响及作用机制[D];扬州大学;2011年

8 郝小林;不同脂类高脂膳食大鼠体脂含量及分布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9 金美东;有氧运动联合“消脂散”对高脂膳食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10 张思聪;壳聚糖对高脂膳食小鼠氧化应激及糖代谢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378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6378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5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