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一株太湖流域土著溶藻菌的分离鉴定、溶藻特性及溶藻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7 23:40
【摘要】: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藻类水华在世界范围内频发,对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寻找行之有效的控藻措施已迫在眉睫。近年来,基于菌藻互作的生态修复技术因其低成本,生态相容性好等特点而备受关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溶藻菌(algicidal bacteria)是指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抑制藻类生长,或杀死藻类、溶解藻细胞的一类细菌的统称。溶藻菌在水生态系统中能有效调节生物种群结构,在维持微藻的生物量平衡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土著溶藻菌对当地环境及营养条件适应力强,无菌种退化之虞,与外源溶藻菌相比不存在生物入侵的问题,因此从藻华爆发水域筛选土著溶藻菌成为溶藻菌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此,以太湖流域水华优势藻种铜绿微囊藻为供试藻,从太湖流域宛山荡分离具有高效溶藻效果的土著溶藻菌,并对该菌开展了溶藻特性研究、溶藻机理研究,最后通过响应曲面法对该株具有应用潜力的溶藻菌的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获得以下结论:1、从太湖流域宛山荡微囊藻水华爆发地分离出一株具有高效、稳定溶藻效果的革兰氏阳性菌,编号为WS8,其菌落为淡黄色,圆形,边缘规则,表面光滑且湿润。菌株WS8的V-P试验及明胶液化试验均为阴性,过氧化氢及甲基红试验为阳性,能够还原硝酸盐。菌株WS8经16SrDNA分子鉴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与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GenBank登录号为KC441776)的16S rDNA序列相似度为99%。2、溶藻菌WS8对铜绿微囊藻有着明显的抑制效果。在溶藻菌WS8的各个生长时期中,以稳定期菌液溶藻效果最强,4天溶藻率高达91.7%;菌液溶藻效果随投加比例的增加而增强,但投加量5%与投加量10%的处理组溶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4天溶藻率分别为91.3%及93.3%;菌液对高浓度水华藻的抑制作用较迟滞,对低浓度水华藻的抑制作用迅速,但4天溶藻率并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91.5%和96.4%;溶藻菌WS8对温度及pH适应能力较强,在温度为30℃,pH为8时溶藻率最高,分别为98.1%和90.8%,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3、溶藻菌WS8通过分泌具有溶藻特性的胞外活性物质间接溶藻。该活性物质使藻细胞周期被阻滞到DNA复制前期,从而导致藻细胞不能正常进行DNA复制及分裂;该活性物质对藻细胞产生氧化损伤,破坏藻细胞抗氧化酶系统;该活性物质还能降低藻细胞光合电子传递效率,进而影响其正常的光合作用,从而降低藻细胞生物量。4、为将该株溶藻菌制备成高效生物除藻剂,需提高溶藻菌WS8的菌浓度。故在实验室的条件下,通过摇瓶实验采用响应面优化法对溶藻菌WS8的培养参数进行了优化,得到溶藻菌WS8的最佳培养基及培养参数为:麸皮24.00 g/L、豆粕10.10g/L、NaCl 1.00 g/L、KH2P04 0.20 g/L、MgS04 0.20 g/L、MnS04 0.03 g/L、pH7.00、温度28.96℃、摇床转速150.00 r/min、装瓶比40%、接种比1%。经验证,溶藻菌WS8的浓度达到1.11×109CFU/mL,相比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菌浓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可用于指导溶藻菌WS8工程菌剂的制备和生产。综上所述,本研究筛出的太湖流域土著溶藻菌具备开发成生物控藻剂的潜力,可为当地蓝藻水华控制工作提供技术备选。
【图文】:

采样点位,太湖,溶藻


图2-1太湖宛山荡采样点位图逡逑Figure邋2-1邋Taihu邋Wanshan邋Swing邋sampling邋point邋bitmap逡逑初筛和复筛逡逑富集后的菌液按照10%的体积比加入到100邋mL预培养至5天后取发生黄化藻液作为溶藻菌的分离源,逐级稀释,释液。依次将各级稀释液在平板培养基上涂布均匀,置于h,选取菌落分布均匀且长势较好的平板,挑取不同单菌落划线,置于生化培养箱中再培养36邋h,获得纯培养的菌种菌分别加入到100mL细菌液体培养基中,以200r/min,3培养36h,将菌液按5%的体积比加入到藻液中,设置一气候室中培养。5天后以叶绿素a浓度表征并计算各菌株测定见2.2.4节),将溶藻率70%以上的菌株视为溶藻菌并己2,

溶藻,步骤,复筛


3.1实验结果与分析逡逑3.1.1菌种初筛及复筛结果逡逑将太湖流域蓝藻爆发水域底泥样品中的细菌进行富集,按照图3-1步骤进行溶逡逑藻菌筛选。经液体感染法(与铜绿微囊藻藻液进行共培养)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初筛和逡逑复筛,,筛选出1株具有稳定溶藻作用的细菌,能连续使锥形瓶中的藻液变黄,如逡逑图3-2。将该其中溶藻效果最好的菌株编号为WS8的菌株加以保存,作为本实验逡逑的试验菌株。逡逑23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524;X1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昌恩;王卫东;;过氧化氢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2 蒋茜茜;张小凤;陈文清;;9种黏土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J];中国给水排水;2018年07期

3 付保荣;鲁男;苗斌;王淑妍;左世文;何哲;张润洁;;环境因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4 袁明哲;陈姗;陈嘉伟;刘其根;胡梦红;;有毒铜绿微囊藻胁迫下三角帆蚌消化系统的扫描电镜观察[J];生物学杂志;2015年01期

5 方群;崔莉凤;庞晓辰;;铜绿微囊藻对磷酸盐的代谢及动力学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9期

6 李海兵;韦嵩;;池塘养殖中铜绿微囊藻防治试验[J];中国水产;2008年05期

7 高豫娟,周培疆,沈宏,周雪,宋立荣,沈银武,刘永定;苯丙胺对铜绿微囊藻的生物效应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年06期

8 郝赤,闫春仙,R.M.Wilkins,C.Rajenderan;铜绿微囊藻毒素LR提取的研究[J];中国病毒学;2000年S1期

9 高学庆,任久长,宗志祥,蔡晓明;铜绿微囊藻营养动力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10 刘静玲,盛连喜,候瑞珍;不同温度下铜绿微囊藻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J];农业与技术;199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武e

本文编号:26537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6537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4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