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不同来源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的酶学性质及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8 01:55
【摘要】: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Lytic polysaccharide monooxygenase,LPMO)是最近发现的一类新型单铜氧化酶,通过氧化裂解多糖底物,增强糖苷水解酶(Glycoside Hydrolases,GH)对多糖的水解效率。LPMO分布广泛,在细菌、古菌、真菌和昆虫中均有报道,但不同生境微生物LPMO的性质比较和功能研究少见报道。本论文以放线菌、肠道细菌和古菌的AA10家族LPMO为研究对象,通过异源表达获得三种不同来源的LPMO,比较其酶学性质差异并鉴定其对几丁质的氧化活性,在此基础上,对LPMO在天蓝色链霉菌几丁质降解过程中的功能进行同源验证。首先,从Streptomyces coelicolor(天蓝色链霉菌,放线菌)、Enterococcus faecalis(粪肠球菌,肠道细菌)和Natrialbaceae archaeon(古菌)中获得三个AA10家族LPMO基因,构建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获得三个LPMO重组蛋白:ScLPMO10G、Ef LPMO10B、NaLPMO10A,其氨基酸序列和蛋白结构与典型的AA10家族LPMO的同源性较高。其次,比较了三种LPMO的酶学特性,发现其均具有几丁质氧化活性,ScLPMO10G、Ef LPMO10B、Na LPMO10A对几丁质酶的水解效率分别提高50.93%、48.74%、50.11%。三种LPMO的最适反应温度、pH和稳定性不同,其中,古菌N.archaeon来源的Na LPMO10A在较高温度(60℃)、高pH(pH 10.0)及高浓度Na~+(1 mol/L)条件下的稳定性较好,在1 mol/L Na~+溶液中保温8 h仍有70%以上的相对酶活。最后,成功构建了过表达ScLPMO10E和ScLPMO10G的天蓝色链霉菌菌株ScΔ10E(+)和ScΔ10G(+),并实现了LPMO的过表达;以几丁质为唯一碳源生长时,ScΔ10E(+)和ScΔ10G(+)的胞外还原糖含量、胞外总几丁质酶活以及胞外酶系对几丁质的酶解效率均显著高于野生型菌株,几丁质酶解效率分别提高81.79%和224.74%,表明LPMO在链霉菌的几丁质降解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首次对不同生境微生物的LPMO性质进行比较研究,并对LPMO在天蓝色链霉菌几丁质降解过程中功能进行了同源验证,为LPMO的综合利用和生物质的高效降解提供指导,也为揭示LPMO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图文】:

序列,分布和,家族


图 1.1 LPMO 的分布和分类Figure 1.1 Distribu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LPMOAA9 家族包含约 2500 个注释序列,其总体序列同源性偏低,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分为三个亚家族[25, 26]。序列同源性研究表明,,尽管大多数序列由单个结构域组成,但其中约 20%含有 C 端接头和 CBM1 模块,CBM1 模块是真素结合域。AA10 家族含有两个系统发育进化分枝,其区别在于它们对几丁质或纤维素异性[25]。Vu 等[27]认为,不同底物特异性的 AA10 酶之间具有活性位点差异 AA10 家族进一步分成两个亚家族,其中大部分 AA10 家族成员具有几丁性。AA10 家族同样具有 CBM,其结构的多样性比 AA9 家族更丰富[14]。已知的 AA11 家族序列包含了在 AA9 和 AA10 家族中所发现的活性位点特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分成两个亚家族[28],目前仅确定了其中较大一几丁质底物特异性[29]。Voshol等开展了基因组挖掘工作后,确定了AA14家族

家族,蛋白结构


图 1.2AA9 家族和 AA10 家族 LPMO 的蛋白结构图[14] Protein structure of early published LPMO of theAA9 family and cus aurantiacus 来源的 AA9 家族 LPMO,TaLPMO9A(TaGH61A的 AA10 家族 LPMO,SmLPMO10A(CBP21);(C)(D)分别SmLPMO10A 的活性位点昆虫 Thermobia domestica(斑衣鱼)TdAA15A 的结构研的表面上有两个几乎共面的酪氨酸残基暴露出来,这个十分重要。此外,在许多 AA9 家族 LPMO 的组氨酸支架香族氨基酸残基,通常是酪氨酸(Tyr),而在 AA10 家具有几丁质底物特异性的 AA15 家族 LPMO,其蛋白结支架的苯丙氨酸残基。的模块化结构知 3D 结构的 LPMO 是单结构域的酶,但也有例外。如来霉)的 HjLPMO9A 以及来自 Aspergillus oryzae(米曲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毅;;醒醒,醒酒小妙招来了[J];健康与营养;2016年Z2期

2 吴炬,李永泉,冯建军,花立民,吴应文;甲基单胞菌M ethy lomonas sp.GYJ3的生长特性及产甲烷单加氧酶特性[J];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3 韩梦丽;由林鹭;李宪臻;李蓉;;一个来自节丛孢菌的多糖单加氧酶的表达与表征[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19年04期

4 周阳;刘莉;宋宇;吴奇梅;欧国香;彭雪娇;欧刚卫;杨加伟;;假单胞菌甲苯单加氧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在手性亚砜合成中的应用[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8年04期

5 许菲;张颖;潘琪芳;唐克轩;赵静雅;;长春花黄素单加氧酶基因的克隆与组织表达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4年04期

6 徐宁;辛嘉英;王艳;董静;夏春谷;;甲烷单加氧酶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13年01期

7 尉迟力,沈润南,夏春谷,李树本;外源生长因子对甲烷单加氧酶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J];分子催化;1997年02期

8 罗亚玲;张雷;宗敏华;;甲烷单加氧酶催化机理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学;2006年02期

9 刘爱民,左雄军,陈立仁,李树本;甲烷单加氧酶的高压离子交换色谱分离[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3年06期

10 徐建;高超;杨华清;秦松;胡常伟;;模拟含双锌核的甲烷单加氧酶催化甲烷和乙烷羟基化理论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俊儒;辛嘉英;胡霄雪;夏春谷;李树本;;颗粒性甲烷单加氧酶的分离纯化及其初步研究[A];第四届中国酶工程学术交流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吴襟;张树政;;耐热拜尔维利格单加氧酶的基因克隆、表达、纯化和性质研究[A];第四届中国酶工程学术交流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华绍烽;谭海东;辛嘉英;李树本;夏春谷;;甲烷氧化细菌中甲烷单加氧酶基因组和16S rRNA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李娜;赵明文;;酿酒酵母鲨烯单加氧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A];首届全国食用菌中青年专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5 韩冰;缑仲轩;陈浩;胡骏;邢新会;;颗粒性甲烷单加氧酶的异源表达[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崔璨;郭超;林晖;丁照云;刘艳;吴中柳;;新型(R)-选择性苯乙烯单加氧酶的催化性能[A];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7 徐宁;辛嘉英;林凯;张健雄;;外源生长因子对甲烷单加氧酶催化乙烯能力的影响[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8 丛志奇;;化学调控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的催化功能与催化活性[A];第十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报告摘要集[C];2017年

9 丛志奇;;P450单加氧酶的化学活化策略与气态烷烃羟化[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暨首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10 闫志勇;辛晓妮;杨丽;吴瑶;王斌;宋旭霞;罗玮;;嗜麦芽寡养单胞菌D2株荧光素样单加氧酶基因的原核表达[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仁结;单加氧酶P450LaMO的分子进化及其不对称羟化苯基烷类化合物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

2 陈进银;嗜热真菌多糖单加氧酶氧化产物鉴定及其功能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9年

3 张?;硫醚单加氧酶的发现表征及其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

4 李景晨;二苯并噻吩单加氧酶催化特性及其催化吲哚合成靛类化合物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李萍;低温解烃菌T7-7的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研究及烷烃单加氧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6 姚燕来;四氢呋喃的微生物降解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张莹;丁烷的协同氧化及丁烷氧化菌分子探针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8 张建栋;红球菌P450硫醚单加氧酶的克隆表征及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李爱涛;硫醚单加氧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应用方法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周玉央;Pseudomonas oleoorans DT4降解四氢呋喃的特性、机理及去除工艺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宇昕;不同来源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的酶学性质及功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朱敏;嗜热革节孢AA9家族多糖单加氧酶氧化产物的鉴定[D];山东农业大学;2019年

3 王美霞;嗜热毛壳菌多糖单加氧酶的性质及协同作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9年

4 汤梦雄;Podospora anserina中裂解多糖单加氧酶家族在降解木质纤维素过程中的功能分析[D];深圳大学;2018年

5 孟强;鞘脂菌中双组分单加氧酶MeaXY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6 郑禾;蛋白质工程改造的Baeyer-Villiger单加氧酶催化多功能性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7 邓晓瑞;昆虫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的性质表征与功能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8 韩梦丽;来自Arthrobotrys sp.的多糖单加氧酶的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表征[D];大连工业大学;2018年

9 马清;黑曲霉多糖单加氧酶的克隆表达与协同性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8年

10 陈铭;嗜热子囊菌热稳定多糖单加氧酶的基因克隆、表达及其性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539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6539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d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