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嗜热菌丙酮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原核表达、纯化及活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11 16:19
【摘要】:嗜热菌,是一类能适应高温的微生物。其生长速度较快,代谢较强,在高温下有着显著的生存优势,在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嗜热酶,是从嗜热菌中分离得到,能够适应高温反应条件的酶。酶偶联法是体外测定酶活性的常用方法之一。如: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是测定核苷二磷酸(nucleoside diphosphate,NDP)生成反应的常用偶联酶。嗜热菌苍白空气芽孢杆菌(Aeribacillus pallidus JH-7)的最适生长温度为50℃。为了分析其PK和LDH是否可以作为50℃反应条件的偶联酶,本研究从A.pallidus JH-7基因组中克隆其pk和ldh,分别构建入表达载体pET24a,经蛋白质的诱导表达、纯化得纯度达95%以上的apPK和apLDH。利用分光光度法,分别对apLDH和apPK的催化效率和动力学常数及进行了探讨,我们发现apPK的最适底物为ADP,其催化效率是5×10~4M~(-1.)s~(-1),最适pH为8.0,最适温度为45℃;NADH为apLDH的最适底物,催化效率为3.7×10~5 M~(-1·)s~(-1),最适pH为5.8,最适温度为35℃。虽然50℃不是apLDH和apPK的最适温度,但它们在此温度下k_(cat)分别为16.4 s~(-1)和64.5 s~(-1),暗示它们可以作为此温度下的偶联酶。TFSAC(Thermobifida fusca,嗜热放线菌;硫酸盐复合体)是嗜热放线菌的硫酸盐活化酶复合体,其缺失了ATP硫酸化酶的活性,但是具有腺苷磷酰硫酸激酶(adenosine 5'-phosposulfate kinase,APSK)的活性。APSK在硫的同化代谢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利用apLDH和apPK作为偶联酶,分析了其在50℃的反应条件下,其底物ATP和APS的动力学常数。结果我们发现K_(mAPS)为0.65μM,k_(cat)值为4.6 s~(-1)。而在25℃的反应条件下,其K_(mAPS)为0.56μM、k_(cat)为2.45s~(-1)。所以在50℃的反应条件下,TFSAC酶APSK的k_(cat)值是25℃反应条件下的1.9倍,K_(mAPS)值是25℃反应条件下的1.1倍,其APSK活性在50℃和25℃的活性相差不大,也说明apLDH和apPK可以作为偶联酶应用于NDP的测定。
【图文】:

嗜热菌丙酮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原核表达、纯化及活性分析


appk的扩增图

嗜热菌丙酮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原核表达、纯化及活性分析


apldh的扩增图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9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小鹭;嗜热菌及其嗜热机制[J];林业科技情报;1996年03期

2 王学敏;唐海伦;;嗜热菌的生理[J];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1985年02期

3 朱雪梅;宋家兴;;嗜热菌——人类疾病的一种新病因[J];衡阳医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4 ;应用嗜热菌控制垃圾蝇蛆初报[J];医学动物防制;1988年03期

5 马挺,刘如林;嗜热菌耐热机理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2年02期

6 林禹欣;刘惠麟;韩葳葳;詹冬玲;刘景圣;;嗜热菌Thermaerobacter subterraneus DSM13965磷酸三酯酶的原核表达、纯化及性质表征[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3年06期

7 张辉,胡志,尹荻,杨保刚;原料奶中嗜热菌的来源与控制措施[J];中国奶牛;2004年01期

8 李鹤宾;王怡倩;;嗜热嗜热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克隆、表达与鉴定[J];台湾海峡;2007年04期

9 李寿朋;王瑞;郭玉婷;郭玉洁;王国华;刘新星;邱冠周;;中等嗜热菌群协同脱除高硫铝土矿中的硫[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6年11期

10 李啊林;黄松涛;温建康;武彪;李晓晖;;中等嗜热菌浸出德兴黄铜矿的试验研究[J];金属矿山;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龙;韦宇拓;黄日波;;嗜热菌的分离与鉴定[A];广西微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徐聪聪;陈洁梅;常磊;刘永萍;;嗜热微生物的研究进展[A];第八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汪浩;李宇驰;陈晔;洪星;段举;李涛;王敬强;殷剑宁;刘斯奇;;腾冲嗜热菌蛋白质组数据库(TPB)的开发与利用[A];中国蛋白质组学首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4 祝伟;察冬梅;程古月;彭谦;沈萍;;嗜热菌株YMTC1049的分类鉴定及其产生的高温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和酶学性质[A];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蒋涛;蔡孟浩;周祥山;张元兴;;深海嗜热菌发酵生产热稳定淀粉酶及相关基因的异源表达[A];全国第九届海洋生物技术与创新药物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6 唐群;高璞;高昂;刘顺;闫小雪;梁栋材;;腾冲嗜热菌重组修复蛋白ttRecR的X-射线初步晶体学研究[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7 施亮;梁栋材;;来自嗜热菌Thermoanaerobacter tengcongensis的甘油磷酸二酯磷酸二酯酶的重组表达和晶体生长[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林晖;李聪颖;孟春;郭养浩;;嗜酸嗜热菌FDCU对黄铜矿的生物氧化作用[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9 梁利华;阚振荣;;嗜热菌及嗜热酶的研究应用[A];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第五届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胡先望;陈朋;王雄;严晓娟;梁宁;;一种嗜热菌的α-葡萄糖苷酶纯化及性质研究[A];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丁彦蕊;嗜热菌耐热性与蛋白质序列、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生物信息学研究[D];江南大学;2005年

2 刘斌;高温噬菌体分子特征及热稳定麦芽糖基淀粉酶的性质[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3 彭婷婷;新嗜热菌Thermoanarobacter sp.YS13基因组序列以及生长和发酵性质的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4 杨春雪;嗜热菌强化剩余污泥水解及短链脂肪酸积累规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贾宪波;福州温泉嗜热菌多样性及嗜热菌Geobacillus thermoglucosidasius低温适应的机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6 张心齐;陆地热泉及深海热液沉积物生境中的嗜热菌多样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刘月芹;酿酒酵母耐热分子调控系统的构建与应用[D];天津大学;2014年

8 魏大海;深海热液区嗜热菌噬菌体GVE2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邬长斌;中等嗜热菌浸出黄铜矿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珍;嗜热菌丙酮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原核表达、纯化及活性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9年

2 林谦;超嗜热菌Pyrococcus furiosus的培养及其α-淀粉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广西大学;2003年

3 张珑;中等嗜热菌群浸提锌冶炼渣的基本特性及其浸出条件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王艳平;长白山温泉嗜热菌的分离培养及多相分类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黎婷婷;中度嗜热菌中PprI同源蛋白DG0395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董瑞强;一株嗜热菌代谢产物增强鲤鱼免疫力活性成分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7 阮灵伟;嗜热菌分子分类方法及适应性机制的初步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8 林禹欣;嗜热菌磷酸三酯酶的异源表达及性质表征[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9 刘俊;Thermus Thermophilus HB27苹果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表达、酶抑制动力学及蛋白折叠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余霖霖;α-半乳糖苷酶基因及酸性磷酸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587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6587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b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