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笼养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婴幼猴及亚成体运动行为发育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7 08:04
【摘要】: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是喀斯特石山所特有的珍稀灵长类,属于我国I级重点保护动物。运动是动物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最根本的特征,在动物的生存、繁衍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对灵长类动物的运动行为研究并不透彻,黑叶猴运动行为研究尚不完全,因此,本文采用焦点动物法(Focal animal sampling)和全事件记录法(All occurences sampling),自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在广西梧州黑叶猴珍稀动物繁殖中心选取31只36月龄及以下的笼养黑叶猴婴幼猴及亚成体为观察对象,通过对比不同月龄组和性别组的运动行为差异,探讨黑叶猴婴幼猴及亚成体运动行为的特点以及运动行为发育阶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笼养黑叶猴的运动行为主要包括依靠母亲、爬行、坐立、站立、行走、奔跑、跳跃、攀爬、悬吊、躺、趴和抓挠。其中,坐立时间(r_s=0.756,P0.001)、行走时间(r_s=0.843,P0.001)及跳跃频次(r_s=0.520,P=0.001)与黑叶猴月龄呈正相关;依靠母亲的时间(r_s=-0.737,P0.001)、爬行时间(r_s=-0.450,P=0.006)、奔跑时间(r_s=-0.325,P=0.053)、攀爬时间(r_s=-0.710,P0.001)及抓挠时间(r_s=-0.658,P0.001)与黑叶猴月龄呈负相关;站立时间(r_s=-0.270,P=0.111)、悬吊时间(r_s=-0.125,P=0.466)、躺时间(r_s=0.112,P=0.515)及趴时间(r_s=-0.181,P=0.292)与黑叶猴月龄不相关。2、在不能独立行动的阶段,婴幼猴需要依靠母亲来进行一系列活动,依靠母亲行为在婴幼猴阶段显著存在。其中我们定义的依靠母亲行为里面,倚靠母亲坐立的持续时间最高,占了总时间的63.11%,至30月龄还会有倚靠母亲坐立行为的出现;抱紧母亲主要集中在1-4月龄,也占了较高比例,因为婴幼猴这时需要母亲的保护;在不能独立行动阶段,也会出现抓母亲腹毛、母亲怀内抓握树枝笼网、跳到母亲身上、坐母亲身上、扶母身侧站立等行为。3、坐立行为持续时间在笼养黑叶猴亚成年阶段占最高比例,高达90%左右,雌性与雄性黑叶猴在4月龄(p=0.046,t=-2.64,n=35)、12月龄(p=0.015,t=3.21,n=35)、24月龄(p=0.038,t=-2.66,n=35)和29月龄(p=0.014,t=-3.21,n=35)的坐姿持续时间存在显著差异,黑叶猴在进食和理毛时,最偏好的运动行为也是坐立,这与黑叶猴群内所存在的等级关系和觅食策略的选择有关。但本文研究阶段在婴幼猴及亚成年时期,黑叶猴还未完全成熟,性别差异各方面本身并不明显。4、1月龄的移动距离最短,同时运动多样性指数在婴幼猴阶段最低,这与婴猴大部分行为都需要依靠母亲一致,刚出生后的婴幼猴自主活动能力较弱;2月龄运动多样性指数突然升高,4月龄达到36月龄内的最高点,为2.1371;至6月龄开始,运动多样性指数逐渐下降,婴幼猴阶段黑叶猴个性活泼好动,因此此阶段的运动特点是单次移动距离短,频率高;15-36月龄,运动多样性指数趋于稳定,没有较大幅度的波动,31月龄达到整个3周岁阶段移动距离的最高点,亚成年阶段的运动特点是频率较低,但单次移动距离较长。环境丰容大大增加了黑叶猴运动的距离,使黑叶猴的跳跃能力得到极大锻炼,从而笼养黑叶猴婴幼猴及亚成体最主要运动方式为跳跃。5、本文大致划分了黑叶猴婴幼猴及亚成体阶段运动行为发育的4个时期,0-1月龄为依赖期,此阶段婴猴不能独立运动,最主要的运动方式为爬行;2-6月龄为发育关键期,幼猴各项运动行为在迅速发育;7-16月龄我们称为稳定期,幼猴的各项运动行为发育趋于稳定,与亚成体并无明显差别;17-36月龄的亚成体阶段为运动行为发育的成熟期。
【图文】:

变化图,移动距离,变化图,月龄


移动距离随月龄增长的变化图如图 1 所示,移动距离与黑叶猴月龄呈显著正相关(rs=0.442,n=36,P=0.007)。1 月龄各运动行为的移动距离最少,仅为 66.66m,婴猴尚且不能独立自主运动,甚至想大范围移动时也会受到母亲的保护拉拽等,只能在母亲身边短距离爬行,因此爬行的移动距离占了 1 月龄总移动距离的最大比例;3 月龄的移动距离迅速增长到约 928.4m,其中爬行的移动距离显著增加,母亲对幼猴的保护限制逐渐降低,奔跑及攀爬的移动距离也显著提升,占 3 月龄总移动距离的最大比例;自 4 月龄开始移动距离持续上升,10 月龄运动距离达到了婴幼猴阶段(12 月龄及以下)的峰值,为 4978.9m,婴幼猴阶段黑叶猴个性活泼好动,因此此阶段的运动特点是单次移动距离短,频率高;亚成年阶段(12-36月龄)的黑叶猴,移动距离呈波动变化,,无明显特点,时而上升时而下降,其中19 月龄移动距离最短,30 月龄达到亚成年阶段(12-36 月龄)甚至整个 3 周岁阶段移动距离的最高点,为 6076.5m,亚成年阶段的运动特点是频率较低,但单次移动距离较长。

统计图,母亲,统计图,行为


3.2 依靠母亲各种行为比较对黑叶猴所有依靠母亲行为进行汇总(图 2),倚靠母亲坐立的持续时间最高,占了所有依靠母亲行为总时间的 63.11%,1 月龄达到 51.16%的最高值,至30 月龄还会有倚靠母亲坐立行为的出现;抱紧母亲时间占 24.16%,主要集中在1-4 月龄,1 月龄最高,为 39.26%,抱紧母亲实际也源于母亲对婴幼猴的保护,出现任何有威胁的声音以及物体都会使婴幼猴找到自己的母亲,并抱紧,如饲养员进入笼舍打扫卫生时,母亲也会抱紧自己的幼猴,起到保护作用;坐母亲身上时间占依靠母亲行为总时间的 7.61%,通常为幼猴跳到母亲身上并持续坐立在母亲背部、颈部等;扶母身侧站立占 1.46%,通常伴随理毛行为;抓母亲腹毛(0.23%)、怀内挣扎(1.74%)、母亲怀内抓握树枝笼网等(1.05%)以及母亲扶持攀爬笼网(0.17%)所占比例较少,且这些行为全部在母亲怀内进行,主要集中在 1-7 月龄。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95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雅风;丽斑麻蜥秋季种群结构的研究[J];动物学杂志;1988年06期

2 蒋光藻;谭向红;倪健英;;黑线姬鼠年龄结构的数学模拟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3 赵波;王强;牛李丽;陈维刚;邓家波;余星明;;圈养金钱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J];动物医学进展;2006年06期

4 白金;;亚成体达乌尔黄鼠常温和低温状态下的能量收支[J];科技信息;2012年10期

5 王畅;毕远阁;王欢欢;王丽文;;亚成体中华蟾蜍端脑形态学与组织学的初步研究[J];四川动物;2009年01期

6 王陈路;覃简萍;黄成;;克氏原螯虾幼体及亚成体对中华鳖的趋避行为[J];生物安全学报;2013年03期

7 凌云;邵晨;颉志刚;王娜;;低温暴露和恢复对棘胸蛙雌性亚成体生存力及能量物质消耗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年18期

8 农汝;雷伟;;九味羌活汤治疗亚成体黑猩猩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J];农技服务;2016年09期

9 郭雅婷;王世锋;詹建立;张秀英;王玉涛;;圈养条件下盘羊的行为学分析[J];家畜生态学报;2016年11期

10 王欢欢;李丽妍;王丽文;梁传成;;成体和亚成体爪鲵端脑组织学初步研究[J];四川动物;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郑思思;张小倩;张文杰;苏永志;宛新荣;;布氏田鼠亚成体雌鼠助亲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初探[A];第七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戚文华;王中凯;岳碧松;李旭鑫;郭延蜀;;林麝行为谱及其与性别、年龄、季节的关系[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韩雷;汪沐阳;杨维康;朱新胜;;不同年龄雄性北山羊发情期行为时间分配特征[A];第十三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志宏;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笼养丹顶鹤摄入能量需求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嘉欣;笼养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婴幼猴及亚成体运动行为发育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2 刘金;半散放条件下亚成体东北虎昼间行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3 周少婷;人工饲养亚成体丹顶鹤群体夏、冬季行为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4 何南;广东罗坑鳄蜥性二型性及咬力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宇翔;白腹短翅鸲雄性羽毛延迟成熟适应性的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文彩芳;大熊猫亚成体兽舍空气中可培养细菌种类分析以及两株新种细菌的多相分类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7 樊皎皎;同伴轮换对小鼠情绪、认知和社会行为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8 张晋东;若尔盖湿地3种两栖类的种间竞争及畜牧业对其食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年

9 张丽萍;中国大鲵胃肠道胚后发育的组织学观察[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封托;同胞陪伴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诱导的情绪障碍的缓冲效应及其神经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682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6682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0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