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酿酒酵母中去乙酰化酶Hda1调节亮氨酸代谢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9 13:49
【摘要】:亮氨酸是人体中含量最为丰富的必需氨基酸之一,作为调节因子控制蛋白的合成和降解,参与调节能量代谢并为蛋白合成提供底物。亮氨酸缺乏导致严重的生长缺陷,因此维持亮氨酸的代谢平衡对于生物活动的正常进行相当重要。生物体中存在多种蛋白质修饰方式,调控着细胞的各种生理以及病理过程。乙酰化修饰是一种重要的蛋白翻译后修饰,涉及到转录调控、信号通路调控、代谢调控、蛋白质活性调控乃至病原微生物感染调控等多个重要生理功能而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我们在探寻营养代谢的过程中,首次发现并证实真核生物中去乙酰化酶Hda1在亮氨酸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本论文以酿酒酵母为模式生物,利用分子生物学和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去乙酰化酶Hda1在亮氨酸代谢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显示HDA1基因敲除菌株在SC培养基中显示出生长缺陷并且其亮氨酸含量当对于野生型菌株显著降低。补充外源亮氨酸,hda1?细胞恢复生长,而其它氨基酸等氮源则无恢复效应。利用自发突变,筛选hda1?细胞突变菌株,检测发现其亮氨酸含量均恢复到野生型(WT)水平。自发突变菌株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SEO1(推断的通透酶)和BAP2(高亲和力的亮氨酸转运蛋白)的蛋白序列发生点突变(Seo1-A242G,Bap2-D573N),COS4(调控蛋白周转的蛋白)则是在表达水平发生变化。在hda1?细胞中过量表达SEO1、BAP2和COS4均能恢复在SC培养基上的生长。m RNA表达水平测定和Lac-Z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BAP2和COS4在hda1?细胞中的m RNA表达显著高于野生型水平;而亮氨酸均诱导SEO1、BAP2和COS4 m RNA表达。蛋白水平检测结果证实SEO1以及突变体SEO1在野生型和hda1?细胞中并无显著差别。本论文研究结果证明去乙酰化酶Hda1通过调控SEO1、BAP2和COS4来控制亮氨酸吸收,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该机制的阐明将为亮氨酸引起的营养缺陷和疾病产生机制提供全新的诠释和思维。
【图文】:

生物合成途径,酿酒酵母,亮氨酸


图 1-1 酿酒酵母中亮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进入人体后,,其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作为蛋白合酸的合成提供碳源和 α-氨基氮源[25,26]。进入乳腺的亮氨酸成,另一部分亮氨酸参与调节了其他物质的合成或发生作为蛋白周转的调节因子来控制蛋白的合成和降解[27-29](亮氨酸作为调节因子的一种主要分子机制是通过激活雷(mTOR pathway)[30-32]。mTOR 信号系统整合了细胞内翻译、细胞代谢、生长、分化和生存,同时营养物质和途径。亮氨酸补给实验证明其与体重控制、能量消耗和肌显著关联[33-35],并且亮氨酸的吸收量多少能阻止或治疗肥上世纪 70 年代到现在,一系列的实验表明亮氨酸的缺乏削弱[38-40]。这些亮氨酸调控的蛋白质、糖、脂肪代谢以及

功能图,亮氨酸,功能,通透酶


人体亮氨酸第三个功能是降解后进入三羧酸循环调节能量代谢[42](图1-2)。亮氨酸对于能量代谢的主要机制是通过支链氨基转移酶(BCAT)转化成 α-酮异己酸(α-KIC),然后通过线粒体酶支链 α-酮酸脱氢酶脱羧为异戊酰辅酶 A,然后最终形成酰基-CoA 衍生物并进入柠檬酸循环[42]。此过程不仅通过控制能量代谢来调节激酶活性,而且其中间产物(如酰基-CoA 等)可参与糖和脂肪的代谢。亮氨酸在生物体内含量丰富,功能多样,为了确保生长发育的正常进行,生物体进化了非常精致的吸收体系来保持亮氨酸的代谢平衡。在真核生物酿酒酵母中就有 5 种氨基酸转运蛋白可以吸收亮氨酸,分别是一般氨基酸通透酶 Gap1(general amino acid permease Gap1)[43],枝链氨基酸通透酶 Bap2 和 Bap3(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permeases Bap2 and Bap3)[44, 45],色氨酸/酪氨酸通透酶 Tat1(tryptophan/tyrosine permease Tat1)[46]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9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楼秀余;;白藜芦醇延长寿命机制是激活去乙酰化酶[J];生物技术世界;2015年12期

2 王光辉;段莉;梁宇杰;费志强;王大平;;组蛋白去乙酰化调控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表达的机理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5年06期

3 黄仕娴;张秋苑;;去乙酰化酶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4年09期

4 杨文嘉;王冬来;朱卫国;;去乙酰化酶SIRT1的表达及活性调控机制[J];遗传;2010年10期

5 陈国珍;田杰;;组蛋白乙酰化酶和去乙酰化酶与胚胎发育[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08年03期

6 ;SIRT6蛋白通过H3K9去乙酰化抑制NF-κB信号活性减缓细胞衰老[J];科学通报;2009年06期

7 聂建云;陈文林;黄云超;;组蛋白去乙酰化调控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实用癌症杂志;2007年04期

8 李方晖;曹伟;赵军;刘承宜;郝选明;;去乙酰化酶的功能及其在体育科学中的应用[J];体育学刊;2011年06期

9 张爱红;仲伯华;;4-去乙酰化长春碱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J];中国新药杂志;2010年01期

10 秦晓琴;邓艳春;;抑癌基因的乙酰化与去乙酰化[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蕾;吴大玮;韩进;刘春红;徐剑锋;;药物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泡巨噬细胞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核因子κB表达和去乙酰化酶活性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2 李莉;田杰;;组蛋白乙酰化酶和去乙酰化酶在细胞周期中的调控作用[A];遗传学进步与人口健康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叶钦勇;范飞;;去乙酰化PGC-1α对MPP+诱导SH-SY5Y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4年

4 郎丹莹;李瑞航;吕庚寅;郭晓光;刘研;魏欣;郭蔼光;徐虹;;返白系白化过程中的组蛋白去乙酰化[A];第六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论文集[C];2015年

5 王传贵;;Sirtuin去乙酰化酶功能研究进展报告[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4年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专题报告三[C];2014年

6 王晓燕;聂继盛;牛侨;;苯并(a)芘对神经元组蛋白乙酰化酶和去乙酰化酶基因表达影响[A];全国生化/工业与卫生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李伟;赵彦艳;;iNOS基因调控区-1026C/A多态的功能研究[A];第八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2009年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8 张浪玺;杨光辉;张业;;第三类去乙酰化酶家族成员SIRT7的定位研究[A];第七届全国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第四届全国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学术研讨会暨医学生化分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咏;杨啊晶;张秀敏;李电东;何琪杨;;SIRT1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调节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的机制[A];2007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付加芳;王世立;;Sir2p去乙酰化酶提高bdf1△盐抗性的机制分析[A];第四届泛环渤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莹;去乙酰化酶SIRT2调控黏连蛋白SMC1磷酸化抑制结肠癌增殖的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2 李靓;LncRNA HDAC11-AS1调控Adropin组蛋白去乙酰化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D];南华大学;2017年

3 杨洋;去乙酰化组蛋白酶1在马兜铃酸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4 聂建云;组蛋白去乙酰化调控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周期影响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5 袁方;MST1促进细胞凋亡机制方面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6 张武霞;两性离子化糖胺聚糖的生物活性及其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7 傅智轶;微管蛋白翻译后修饰在DRG轴突生长和马尾神经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芦雯;酿酒酵母中去乙酰化酶Hda1调节亮氨酸代谢机制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2 蔡美贞;Geminin调控FoxO3乙酰化修饰的机理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3 徐莹;放线菌中氮调控因子GlnR介导的蛋白质去乙酰化与压力响应机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

4 汪慧强;人乙酰化酶和去乙酰化酶研究体系的建立及对两个新乙酰化酶的克隆、表达、纯化和功能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5 丁瑜;去乙酰化酶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遵义医学院;2014年

6 吕文蕾;人去乙酰化酶SIRT1的基因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D];郑州大学;2014年

7 涂顺;基于“Clip-Chip”技术的全局性蛋白质去乙酰化酶的发现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8 胡伟伟;去乙酰化酶Sirt1对细胞程序性坏死的调控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尤海鸿;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TSA)影响体细胞克隆胚早期发育过程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黄卫锋;去乙酰化酶3抑制p15~(INK4B)和p21~(WAF/cip1)基因表达调控[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709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6709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a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