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早期栉水母动物的形态分异度、形态空间分析及演化趋势探讨

发布时间:2020-11-22 10:08
   现生栉水母(ctenophores)为透明、凝胶状的双胚层动物,形态丰富,呈近球形、袋状或叶片状等。它们身体两辐射对称,具有含有肌纤维和变形细胞的中胶层,触手具有特殊的黏细胞。最显著的特点是体表辐射分布的8列纵向的栉带。华南埃迪卡拉系地层中发现了可能为已知最古老的栉水母化石——八臂仙母虫(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体表具有螺旋状分布的、可能的8列栉带。寒武纪早期的宽川铺生物群保存了一个栉水母胚胎,呈近球形,且具有8条栉带和缺少触手等特征。澄江动物群的栉水母动物的演化出硬化骨骼系统及8对栉带,代表了一个已绝灭但重要的栉水母分支类群——硬骨纲(Scleroctenophora),并揭露了该动物门的一段特殊的演化历史。稍晚的寒武纪清江生物群(Cambrian Series 2,early Stage 4)和关山生物群(Cambrian Series 2,early Stage 4)、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Cambrian Series 3,Stage 5)、加拿大MCkay生物群(芙蓉统江山阶)也发现了栉水母化石。其中于加拿大发现的不完整的栉水母化石被认为是已经接近于现生的栉水母。为了对栉水母的生态-形态的演化过程有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我们将所有的栉水母种类进行了统计,并进行了形态空间和形态分异度分析。栉水母种类我们选择了已经发表了的栉水母化石样本及现生栉水母的代表属种。经过计算分析结果认为,寒武纪栉水母比现生栉水母的表形分异度高,并且寒武纪栉水母的多样性在不断增加。
【学位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Q915
【部分图文】:

身体结构,栉水母,示意图,触手


第 2 章 现生栉水母动身体以反口端向前运动(Hindeetal.,1998)。同时栉板的摆动,加快栉水母身体周围的水流速度,保持了其体表周围的氧气含量。同时结合其身体复杂的水道,栉水母的身体的整体氧气供给都没有问题(Ruppertetal.,2004)。栉水母动物中的球栉水母目的栉水母的靠近反口极的两侧表皮内陷形成一对触手鞘,由触手鞘中伸出一对细长触手,触手上分布有大量的黏细胞。黏细胞呈半圆形,下端有长丝,可伸入中胶层中,细胞的表面有许多粘着颗

栉水母,触手


充分伸展时,其长达体高的 10 余倍。球栉水的一部分属种的触手会有较小的小触手,而且有些球母目栉水母的身体形状为伸触手会随之变化(Macki1988)。所有触手被密集黏覆盖,用于捕食其他动物。触手,一些以水母为主要食Haeckelia 的属种会把水母细胞吸收并放置在自己的上,就像一些吃水母的海兔( Ruppert et al. , 2004 )Euplokamis的小触须远多于的球栉水母,并且 Euploka触手上有横纹肌,这种在栉动 物 中 独 一 无 二 的 肌Euplokamis的触手能够尽可舒展开来,同时也能以极快收缩回来;Euplokamis 的触

栉水母,身体形态


.2.2 兜栉水母目(Lobate):该目栉水母浮游,本目母的身体在触手面适当侧,具 2 个长得肥大、宽厚的状口叶,这个口叶包裹口部。栉水母的触手相对退化,从部的角落伸出,并伸展到口的表面。有一些兜栉水母在叶和口部之间有 4 个耳形突,些耳形突是用来制造水流,食物送向口部。这种组合可简单有效地将食物(浮游动)源源不断地送向口部Matsumoto et al.,1993)。兜栉水母目的栉水母都 8 条栉带,但通常没有延伸口叶上。而在那些有耳形突属种的身上,则会发现其耳突的边缘有对应位置的 4 条带的纤毛。然而大部分兜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赵阳;丛培允;;栉水母演化之谜[J];科学世界;2019年07期

2 欧强;韩健;;“刚柔并济”的寒武纪小精灵[J];飞碟探索;2018年06期

3 季强;唐烽;;封面故事[J];地球学报;2012年05期

4 唐烽;Stefan Bengtson;尹崇玉;高林志;;八臂仙母虫(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新材料及其意义[J];地球学报;2011年06期

5 唐烽;尹崇玉;Stefan Bengtson;刘鹏举;王自强;陈寿铭;高林志;;最早的栉水母动物化石——华南伊迪卡拉纪的“八臂仙母虫”[J];地球学报;2009年04期

6 唐烽;;八臂仙母虫(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与早期动物演化[J];地球学报;2012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梁家华;早期栉水母动物的形态分异度、形态空间分析及演化趋势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本文编号:28945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8945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f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