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大豆球蛋白碱性肽与Nisin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的协同抑菌机制

发布时间:2022-01-05 05:16
  大豆球蛋白碱性肽(GBAP)是从大豆球蛋白中分离纯化后所得到的一种具有抗菌能力的碱性多肽;乳酸链球菌素(Nisin)是由乳酸链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分泌的一种对人体无毒害作用的多肽类抗菌素。本课题对两种天然抗菌剂对单增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协同抑菌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GBAP和Nisin对单增李斯特氏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GBAP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2 mg/m L,Nisin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5 mg/m L。GBAP和Nisin联用对单增李斯特氏菌表现出协同抑菌效果,0.05mg/m L GBAP和0.0625 mg/m L Nisin复配使用即可有效抑制单增李斯特氏菌的生长。抑菌动力学实验表明,GBAP和Nisin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抑菌方式不同,两者联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各自功能上的不足。(2)Nisin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细胞膜和细胞形态具有极强的破坏作用,导致单增李斯特氏菌细胞膜明显去极化,胞内物质大量外泄。GBAP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细胞膜和细胞形态的影响则较小。但GBAP... 

【文章来源】: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豆球蛋白碱性肽与Nisin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的协同抑菌机制


AGBAP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抗菌效果

效果图,李斯,效果,试管


齐鲁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按照公式2.2计算抗菌活力U:(2.2)A0:为初始吸光值,A:不同时间的吸光值2.4结果与讨论2.4.1GBAP和Nisin单独使用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抑制效果图2.1A显示了经不同浓度的GBAP抗菌剂处理后单增李斯特氏菌的生长情况。图2.1A中的1号试管(阳性对照组)和2号试管浑浊,3-7和8号试管(阴性对照组)澄清,表明3-8号试管内的单增李斯特氏菌无明显生长现象,3号管对应的GBAP抗菌剂浓度即为最小抑菌浓度。由此得出,GBAP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2mg/mL。图2.1AGBAP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抗菌效果Figure2.1ATheantibacterialeffectofGBAPagainstL.monocytogenes图2.1BNisin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抗菌效果Figure2.1BTheantibacterialeffectofNisinagainstL.monocytogenes图2.1B显示了经不同浓度的Nisin抗菌试剂处理后单增李斯特氏菌的生长00AAAU

效果图,李斯,效果,抗菌剂


Nisin抗菌试剂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5mg/mL。实验结果表明,GBAP和Nisin两种抗菌试剂均能有效抑制单增李斯特氏菌的生长,单独使用时GBAP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抑制效果较Nisin更强。2.4.2GBAP和Nisin联用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抑制效果GBAP和Nisin两种抗菌剂的协同抗菌效能,可通过分析两种抗菌剂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的分级抑制浓度指数(FICI)来判定。无色的红四氮唑,可以将温性嗜氧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琥珀酸脱氢酶,还原为红色的甲月替。因此,酶标孔的颜色变化,可以作为判定单增李斯特氏菌菌是否生长的依据。图2.2GBAP和Nisin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的协同抑菌效果Figure2.2ThesynergisticantibacterialeffectofGBAPandNisinagainstL.monocytogenes如图2.2所示,第3排第4列显示无色,其后的酶标孔出现红色,表明1/4MIC的GBAP和1/8MIC的Nisin联用处理,即可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的生长产生明显抑制。根据分级抑制浓度指数FICI公式,GBAP和Nisin复配使用的分级抑制浓度指数为FICI=0.375,表明GBAP和Nisin抗菌剂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GBAP和Nisin两种抗菌剂复配使用的协同抑菌浓度为0.05mg/mLGBAP+0.0625mg/mLNisin。2.4.3GBAP和Nisin单独使用及联用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抑菌动力学通过液体抑菌实验,测定GBAP,Nisin以及GBAP+Nisin联用后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抑菌动力学。如图2.3所示,可以看出,Nisin的抑菌活性在处理初期随作用时间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在4-8h间达到活性峰,在8h活性后开始出现下降,且随处理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GBAP的抑菌活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呈持续的上升趋势,在0-12h间其活性低于相同时间内Nisin的活性,在12h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Nisin、山梨酸钾复合抑制尹家鸡翅中腐败菌的研究[J]. 孙梦桐,林洋,马欢欢,吕欣然,白凤翎,张平.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7(16)
[2]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及其致病机理[J]. 崔焕忠,乔立桥,王义冲.  中国畜牧兽医. 2010(01)



本文编号:35698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35698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a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