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赤霉素介导的香蕉菌根共生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4 23:20
  丛枝菌根真菌有利于植物在土壤中的营养吸收,促进植物生长,在植物生理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在菌根形成过程中,赤霉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赤霉素对香蕉菌根形成的介导机制。本试验设计四种不同处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intraradices,Gi);外源施加赤霉素(GA3);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后外源施加赤霉素(Gi+GA3);空白处理(CK)。定植60天后进行生理指标测定,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巴西蕉内源激素的含量,并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处理香蕉的差异表达基因,探讨赤霉素介导香蕉菌根形成的分子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Gi+GA3处理有利于促进巴西蕉生长。与CK相比,Gi+GA3处理巴西蕉地上部鲜重,株高,茎粗显著增加,巴西蕉的最大根长为14.75 cm。与GA3处理相比较,Gi+GA3处理巴西蕉鲜重,株高和最大根长显著增加,分别增长73%、17%、163%。(2)Gi+GA3处理影响巴西蕉生物代谢过程,显著提高抗氧化... 

【文章来源】:华侨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赤霉素介导的香蕉菌根共生研究


DELLA蛋白与其他激素的串联途径示意图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


图 1.2 技术路线Figure 1.2 Technical route1.4.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 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得到水杨酸、赤霉素、脱落酸和生长素的检测条件及样品含量。2 外源施加赤霉素对菌根形成过程中激素相关的代谢途径。

生长情况,巴西,香蕉苗,菌根化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 2.2 不同 GA/Gi 处理对香蕉苗生长的影响e 2.2 Effects of Different GA/Gi Treatments on the Growth of Bana株高(g) 茎高(cm) 最大根长(cm) 茎粗11.10 ± 1.56b 4.00 ± 0.02b 6.65 ± 1.91b 0.9011.85 ± 0.49b 4.75 ± 1.06ab 7.50 ± 0.71b 1.2011.75 ± 1.06b 5.50 ± 2.12a 5.60 ± 0.85c 1.1013.75 ± 1.77a 4.25 ± 1.77b 14.75 ± 3.18a 1.15 可得,4 种不同处理下,巴西蕉苗的生长情况。由图可得的根长和植株高度最大。可以得到赤霉素对菌根化的巴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Common mycorrhizal networks activate salicylic acid defense responses of trifoliate orange(Poncirus trifoliata)[J]. Yi-Can Zhang,Ying-Ning Zou,Li-Ping Liu,Qiang-Sheng W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19(10)
[2]兰科菌根真菌对干旱胁迫下铁皮石斛生长和抗氧化能力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 魏明,童秦怡,柴瑞娟,丁佳红.  西北植物学报. 2018(10)
[3]香蕉根系丛枝菌根(AM)真菌染色方法比较[J]. 覃晓娟,陈廷速,李冬萍,张金莲,龙艳艳,仇惠君.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7(06)
[4]赤霉素喷施时期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节间伸长和抽穗相关性状的影响[J]. 杨益善,夏俊辉,田继微,龚俊义,孟祥伦,韦飞严,武小金,廖伏明.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5(06)
[5]基于RN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牦牛卵巢转录组研究:进一步完善牦牛基因结构及挖掘与繁殖相关新基因[J]. 兰道亮,熊显荣,位艳丽,徐通,钟金城,字向东,王永,李键.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4(03)
[6]丛枝菌根真菌对枳根系形态和蔗糖、葡萄糖含量的影响[J]. 邹英宁,吴强盛,李艳,黄咏明.  应用生态学报. 2014(04)
[7]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和测定小麦中的5种内源激素[J]. 张玉琼,仲延龙,高翠云,董召荣,陈娜,王梅方.  色谱. 2013(08)
[8]利用HPLC法对香蕉根中四种内源激素测定方法的优化[J]. 步佳佳,胡玉林,魏长斌,谢江辉,何新华.  北方园艺. 2012(08)
[9]赤霉素诱导甘蔗节间伸长与内源激素变化的关系[J]. 吴建明,李杨瑞,杨柳,王爱勤,杨丽涛.  热带作物学报. 2009(10)
[10]丛枝菌根真菌对彩叶草耐寒性的影响[J]. 郭绍霞,马颖,李敏.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博士论文
[1]香蕉SOD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功能分析[D]. 冯新.福建农林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6074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36074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1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