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烟气CO 2 溶解传质及光合转化促进微藻生长固碳产油研究

发布时间:2023-09-16 19:36
  微藻生物法减排燃煤烟气CO2对于缓解温室效应和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微藻固碳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技术瓶颈如烟气CO2在水中溶解度较低以及微藻光合效率有限等需要解决。本文利用聚乙二醇(PEG 200)强化烟气CO2溶解传质提高了微藻生长固碳速率,采用柠檬酸铁铵(AFC)促进烟气CO2光合转化增强了微藻固碳和油脂积累,建立循环流动式光合反应器中试系统优化调控提高了微藻生长固碳速率。利用聚乙二醇强化烟气CO2从气相到液相的溶解传质促进了微藻细胞生长固碳。纯培养基本身溶解的总无机碳含量为5.6 m M,当培养基中添加的聚乙二醇浓度从0.5 m M上升到4 m M时,聚乙二醇额外吸附的CO2量从0.6 m M增加到4.8 m M。微拟球藻的比生长速率和固碳速率均随着聚乙二醇浓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当聚乙二醇浓度为1 m M时比生长速率和固碳速率分别提高了21.5%和18.2%,均达到最高分别为1.41 d-1和0.31 g/L/d。微观测试表明,当聚...

【文章页数】:11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前言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1 绪论
    1.1 烟气CO2微藻生物法减排的背景意义
    1.2 烟气CO2微藻生物法减排的研究现状
        1.2.1 提高碳源溶解度
        1.2.2 调控培养基成分
        1.2.3 优化规模化培养工艺
    1.3 本文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2 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2.1 藻种与培养基
        2.1.1 雨生红球藻株及其培养基
        2.1.2 微拟球藻株及其培养基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材料与测试方法
        2.3.1 聚乙二醇对CO2的吸附特性测试
        2.3.2 培养基营养盐浓度测试
        2.3.3 微藻细胞表面形态和超微结构测试
        2.3.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测试
        2.3.5 微藻生长及其细胞成分测试
3 聚乙二醇强化烟气CO2溶解传质促进微藻生长固碳产油
    3.1 引言
    3.2 纯培养基中聚乙二醇对CO2的吸附作用
    3.3 聚乙二醇对细胞生长和固定CO2速率的影响
        3.3.1 聚乙二醇促进CO2自由扩散进入藻细胞
        3.3.2 聚乙二醇提高微藻生长和固碳速率
        3.3.3 叶绿素的合成和营养盐的利用
    3.4 聚乙二醇促进细胞生长的表面形态和超微结构
        3.4.1 藻细胞分形维数、细胞直径和壁厚的变化
        3.4.2 藻细胞淀粉粒和脂滴的变化
    3.5 聚乙二醇促进微拟球藻生长富集油脂
    3.6 小结
4 柠檬酸铁铵强化烟气CO2光合转化促进微藻生长固碳产油
    4.1 引言
    4.2 柠檬酸铁铵促进雨生红球藻绿色阶段生长固碳
        4.2.1 柠檬酸铁铵促进绿色细胞生物质积累
        4.2.2 柠檬酸铁铵影响绿色细胞色素富集
        4.2.3 柠檬酸铁铵促进绿色细胞生长的光合特性
    4.3 柠檬酸铁铵提高雨生红球藻红色阶段生物质积累
        4.3.1 柠檬酸铁铵促进红色细胞生物质积累
        4.3.2 柠檬酸铁铵促进红色细胞生长的光合特性
    4.4 柠檬酸铁铵促进红色细胞生长的表面形态和超微结构
    4.5 柠檬酸铁铵促进雨生红球藻同时富集油脂和虾青素
    4.6 小结
5 优化调控生长条件同时提高微藻生长固碳速率和虾青素含量
    5.1 引言
    5.2 雨生红球藻固碳的中试技术工艺
    5.3 绿色阶段优化调控促进雨生红球藻生长固碳
        5.3.1 绿色阶段藻细胞对CO2的利用
        5.3.2 CO2浓度影响绿色细胞生长固碳
        5.3.3 硝态氮浓度影响绿色细胞生长固碳
    5.4 红色阶段优化调控促进雨生红球藻虾青素积累
        5.4.1 雨生红球藻对营养盐的利用
        5.4.2 CO2浓度影响红色阶段虾青素积累
        5.4.3 硝态氮浓度影响红色阶段虾青素积累
    5.5 雨生红球藻光合生长和虾青素积累的中试研究
    5.6 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38470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38470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0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