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天然次生阔叶林林分空间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2 09:40
【摘要】:以安徽省青阳县酉华镇、朱备乡以及铜陵县叶山林场内四种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择有代表性、能够反映该森林类型林分特征的地段设置调查样地和土壤剖面,进行样地和土壤理化性质调查,计算各森林类型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和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分析对比不同森林类型林分空间结构特征,,以及对应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为林分空间结构调整和优化、植被恢复、改善林地肥力、林地水源涵养功能评价等提供依据。 类型Ⅰ为麻栎、小叶栎、枫香组成的落叶混交林;类型Ⅱ为麻栎、白栎、榉树落叶阔叶林;类型Ⅲ为麻栎与苦槠、青冈栎等树种组成的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类型Ⅳ为麻栎与化香、枫香等落叶阔叶混交林。四种森林类型林分优势树种均为麻栎,林分胸径正态分布检验表明各林分胸径分布均具有同龄林林分胸径结构特征。 四种森林类型的林分总体平均角尺度分别为0.49、0.51.0.51和0.56,类型Ⅰ、类型Ⅱ和类型Ⅲ林分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类型Ⅳ为团状分布;林分优势树种麻栎多为随机分布。各类型的林木总体平均混交度分别是0.59、0.30、0.34和0.54,类型Ⅰ和类型Ⅳ林木总体呈中度以上混交,类型Ⅱ和类型Ⅲ林木总体呈弱度混交;但林分优势树种麻栎均呈弱度混交,而伴生树种多为中度以上混交。各类型林分平均大小比数由大到小依次是类型Ⅳ(0.52)、类型Ⅱ(0.50)、类型Ⅰ(0.49)、类型Ⅲ(0.47),林木总体生长都处于中庸生长态势;林分优势树种平均大小比数一般都比伴生树种小。 四种森林类型土壤pH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均为酸性土壤。各类型全N均值在0.72-1.58g/kg之间,全P均值在0.58-0.80g/kg之间,全K均值在6.03-24.11g/kg之间,全K含量高于全N和全P;速效N含量均值为49.15-102.93mg/kg,速效P含量均值为5.99-8.52mg/kg,速效K均值为47.73-88.29mg/kg,速效N含量高于速效P和速效K,速效P含量较低,处于轻度到中度贫瘠,速效K处于中度贫瘠。 四种森林类型林地土壤的容质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饱和含水率、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变化趋势均与土壤容质量的变化趋势相反。各类型土壤容质量是类型Ⅱ(1.407)>类型Ⅰ(1.367)>类型Ⅲ(1.324)>类型Ⅳ(1.045),类型Ⅳ林地土壤最为疏松,透水通气性能最好;四种森林类型土壤总孔隙度加权均值依次为:45.6%、44.0%、44.6%和54.8%,类型Ⅳ土壤的通透性最好,类型Ⅰ、类型Ⅱ、类型Ⅲ的土壤通透性能相当。 四种森林类型林地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都是随着土层深度变化与对应的土壤孔隙度变化规律一致。类型Ⅱ(2639.3t/hm~2)和类型Ⅲ(2674.4t/hm~2)土壤总体最大持水量相当,类型Ⅳ土壤总体最大持水量最大(3289.6t/hm~2);四种森林类型土壤总体非毛管持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类型Ⅱ(641.5t/hm~2)、类型Ⅳ(550.0t/hm~2)、类型Ⅲ(544.0t/hm~2)和类型Ⅰ(533.9t/hm~2),类型Ⅱ的非毛管持水量较强,类型Ⅰ、类型Ⅲ、类型Ⅳ非毛管持水量差距不大。 林分空间结构与土壤养分指标存在较大相关性,全P在0.05显著水平上与混交度和大小比数的相关性显著。所得拟合方程为:Y=0.226x1-1.625x2+1.395,回归检验分析残差较小。 林分空间结构指数与土壤持水量各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但只有林分角尺度与土壤非毛管含水量模型的置信度在99%以上,相关性较为显著,经方程拟合,所得表达式为:Y=587.177x 119.153。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S714;S758.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玉坡,李承彪,杨钦周;四川森林分区的初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1期

2 杨晓梅;程积民;孟蕾;韩娟娟;;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垂直分布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09期

3 戴晓勇;裴家模;罗魏;潘乐明;王进;;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持水特性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2008年04期

4 雷相东,张会儒,李冬兰,梁毓照;东北过伐林区四种森林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比较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3年05期

5 陈锡连,王国英,王灵娟;天台县主要森林类型枯落物及其涵水状况调查[J];华东森林经理;2003年02期

6 蔡贤如,田莉,喻梅;林分生长量估测模型的研究[J];生物数学学报;1994年01期

7 张彪;高人;杨玉盛;杨智杰;陈光水;;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分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7期

8 曹富强;刘朝晖;刘敏;崔俊峰;;森林凋落物及其分解过程的研究进展[J];广西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9 韩联生,刘文生,程湘安;林副特产资源立体培育模式及原则[J];中国林副特产;1998年03期

10 韩有志,王政权,谷加存;林分光照空间异质性对水曲柳更新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洪昌端;沈辛作;刘智仕;童再康;徐金良;;杉木种源、林分、单株多层次遗传变异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中国林木遗传育种——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第四届年会文集[C];1997年

2 黄心渊;杨刚;;虚拟林业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展望[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C];2009年

3 惠刚盈;;混交林树种空间隔离程度表达方式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4 红松优良林分选择课题组;;红松天然优良林分选择方法标准的研究[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5 陆元昌;Knut Sturm;甘敬;雷相东;国红;;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理论体系及在幼龄林抚育改造中的实践[A];2004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第十一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6 孔祥阳;沈熙环;;北京等地油松数量性状的研究兼论油松优树的评选[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7 刘健;余坤勇;赖日文;;闽江流域森林资源碳汇市场价值功能的遥感估测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C];2009年

8 陈代世;;对林业生态造林工程后期可持续经营的思考[A];重庆市首届工程师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陈佛寿;陈茂才;程政红;刘书金;谢昌松;君元忠;;杉木初级种子园半同胞子代早期增益的研究[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10 罗建民;王东生;;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必要性[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晋新 特约记者 王瑞斌;工商万柏林分局重拳出击促繁荣[N];山西科技报;2003年

2 记者 王建兰;根本途径是保证树木和林分的健康[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3 记者王小光;吴邦国贾庆林分别会见斯里兰卡总理[N];人民日报;2003年

4 段勇;地税碑林分局深入推进“学习型税务机关”建设[N];西安日报;2004年

5 ;贾庆林分别会见尼泊尔国王和首相[N];人民政协报;2003年

6 ;借鉴和运用第一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经验 确保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N];桂林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陈廉 李涛;改出一片新天地[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8 ;从黄灯到绿灯[N];中国民航报;2005年

9 记者 朱仑 赖晓莉;人大代表视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N];成都日报;2004年

10 记者 陈志英 田闻一 胡小笳 侯海兰 李函 实习生 薛亚;肩负使命 放飞希望[N];四川政协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鹤智;东北林区林分生长动态模拟系统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2 于显威;油松和樟子松人工林水分生产函数及结构调控模型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3 刘楠;缙云山典型林分对径流水质的作用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臧荫桐;冀北典型森林降雨分配功能与林分结构耦合[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5 李建军;广东湛江红树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陈平;徐州石灰岩山地退化植被特征及恢复重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玉宝;晋西人工林基于水分生产函数的密度调控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张进献;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生长潜能及影响因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黄家荣;马尾松人工林生长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10 胡艳波;基于结构化森林经营的天然异龄林空间优化经营模型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辉;天山云杉天然林林分空间格局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0年

2 樊丙玉;天然次生阔叶林林分空间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

3 庞勇;星载SAR干涉测量林分平均高估测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0年

4 舒娱琴;基于林分生长规律的虚拟森林环境的构建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刘彦君;应用三维模拟进行林分空间结构及竞争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王传立;林分空间结构优化计算机辅助系统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7 毕永华;兴安落叶松林不同间伐强度林分生长模型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8 李焱龙;落叶松人工林林分整枝模型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9 张宏伟;不同潮带红树林林分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张红梅;北京市主要阔叶树种天然优良林分选择的标准与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117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117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f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