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北天山及其前陆河流下切速率空间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1 23:16
【摘要】:地貌侵蚀速率的定量化是研究地貌演化及其与气候变化、构造运动之间耦合关系的关键。一直以来,关于新生代全球侵蚀速率变化的研究一直是讨论热点,其中山地是全球沉积物的重要来源,山地侵蚀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山脉演化,因此备受关注。作为造成造山带侵蚀的最主要外动力之一,河流下切对造山带地形演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精细的河流下切速率有助于揭示地形演化的控制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近年来,得益于地理空间分析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发展,构造地貌过程研究由定性进入了半定量和定量化阶段,使得定量地貌侵蚀速率研究变得可能。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根据现今地形和依据残余地貌标志重建的古地形之间的高程差异估算平均侵蚀速率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天山是亚洲最主要的、规模巨大的年轻山系之一,其地表形态不仅受构造变形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天山北缘发育一系列南北流向的河流,出山后河流下切山麓冲积扇、发育多级河流阶地。理想的地层与河流地貌条件,使得北天山及其山麓是开展河流下切速率研究的理想区域。本研究选择天山北缘的奎屯河、金钩河、玛纳斯河和乌鲁木齐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基于古地貌重建的晚第四纪河流下切速率研究。选择的四条河均在山前发育了良好的阶地序列,且前期工作对阶地发育年龄进行了很好的约束。论文首先基于多次野外考察结果和Google Earth卫星影像解译厘清了上述河流在山前发育的阶地序列。进一步基于阶地发育特征(如阶地面平坦、阶地沉积无黄土覆盖等)、阶地年龄结果,选择某级阶地作为参考阶地、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重建该级阶地形成时的古地貌(即古河床)。然后根据现今地形(DEM)和重建的古地貌面之间的高程差异,估算每条河流自参考阶地形成以来的河流侵蚀量(主要考虑河流下切造成的侵蚀),最终结合参考阶地的年代数据,估算目标河流自参考阶地形成以来的平均下切速率。论文按山地区域与山麓分别重建古地形、估算河流下切侵蚀量与下切速率。基于揭示的北天山及其前陆河流下切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探讨了岩性、构造和气候(TRMM降水数据)等因素对于河流下切的作用。论文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通过野外实地考察、Google Earth影像解译和文献调研,厘清了北天山奎屯河、金钩河、玛纳斯河和乌鲁木齐河山前阶地序列(各河流的阶地序列之间没有对应关系),分别为5级(T_1-T_5)、5级(T_1-T_5)、5级(T_1-T_5)和9级(T_1-T_9)阶地。基于阶地特征与阶地年龄,分别选取奎屯河的T_4阶地(13.4±1.6 ka)、金钩河的T_5阶地(12.6±1.3 ka)、玛纳斯河的T_5阶地(12.4±0.8 ka)和乌鲁木齐河的T_4阶地(12±1.2 ka)作为参考阶地进行古地貌面重建。(2)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空间分析技术和选择的参考阶地,分别重建了四条河山地区域、山麓的古地貌(古河床),进而得到四条河在山地区域自参考阶地形成/废弃以来的河流下切侵蚀量分别为:0.80±0.30 km3(奎屯河),0.22±0.12 km3(金钩河),0.66±0.40 km3(玛纳斯河)和0.07±0.05 km3(乌鲁木齐河);山麓河流下切侵蚀量为:2.22±0.3 km3(奎屯河),1.46±0.19 km3(金钩河),2.08±0.33 km3(玛纳斯河)和0.41±0.10 km3(乌鲁木齐河)。(3)结合参考阶地年龄,估算得到四条河流山地区域自参考阶地形成以来的平均下切侵蚀速率为:4.04±1.47 mm/y(奎屯河),3.53±1.38 mm/y(金钩河),3.38±1.63 mm/y(玛纳斯河)和1.87±1.33 mm/y(乌鲁木齐河);山麓区自参考阶地形成以来的平均下切侵蚀速率为:4.27±0.84 mm/y(奎屯河),2.53±0.41mm/y(金钩河),2.43±0.58 mm/y(玛纳斯河),1.35±0.77 mm/y(乌鲁木齐河)。(4)基于参考阶地古地貌面重建得到的下切侵蚀量、下切速率似乎呈现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而山前河流下切深度还呈现向盆地方向减小的趋势。经分析认为,岩性和气候(TRMM降水数据)不是控制北天山河流下切速率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而构造因素(南北向地壳缩短,其控制山地地形坡度、地势起伏度)起到了重要作用。(5)至少在北天山,地形的空间特征显著受到构造的控制,河流作用过程(特别是河流下切)进一步加剧了天山造山带地形特征的空间分异。
【图文】:

气候,相互作用,动态耦合,地质记录


师范大学 2019 届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越多的研究试图在造山带地质记录(如河流阶地、地层露头、冲积扇沉积找构造、气候和侵蚀过程相互作用构成动态耦合(图 1-1)的证据并诠(e.g., Burbank et al., 2003; Pérez-Pe a et al., 2009; Henck et al., 2011; Gu 2016; Lu et al., 2018; 张会平等, 2006)。

技术路线图,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931;P542;P4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世安;;湖南非河流相网纹红土的工程地质特征[J];工程勘察;1988年03期

2 A.D.Miall;张昌民;温道明;曾大乾;李智民;;河流相模式研究的新进展[J];地质科学译丛;1989年02期

3 B.Ted;李彦兰;;地层和构造对河流相油气储集层的构成及分布的控制[J];吐哈油气;1999年03期

4 孙鹏;;油田河流相储集层研究开发部署[J];化工管理;2016年05期

5 马瑞国,王学忠,姬秀萍,杨勇;河流相沉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与应用[J];内江科技;2004年03期

6 吴小张;张建民;江聪;阳晓燕;张博;;海上河流相油田分层系增产策略研究与应用——以渤海M油田为例[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8年03期

7 徐玉霞;柴世超;廖新武;沈明;赵秀娟;石洪福;;海上复杂河流相油田高效开发技术研究与实践[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5年03期

8 田晓平;孙风涛;郭铁恩;王少鹏;陈国成;;渤海海域新近系河流相砂岩储层描述技术[J];海洋石油;2014年01期

9 郭太现;杨庆红;黄凯;张建民;;海上河流相油田高效开发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06期

10 付森加;李飞宇;;河流相砂体细分方法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侯静;辛星;杜玉山;刘磊;刘阳;;压缩小波变换在河流相砂体弱信号检测中的应用[A];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九)——专题40: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C];2016年

2 明君;夏同星;李英;;渤南地区河流相油田精细油藏描述与开发实践[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尹成;肖湘;胡光义;范廷恩;丁峰;;河流相砂体不同构型的地震属性分析[A];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9年

4 鲜本忠;;孤岛油田馆陶组上段河流相建筑结构及其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杨洋;苏晶文;李云峰;张庆;;河流相沉积环境对软土力学性能影响研究[A];2018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6 林博;孙焕泉;鹿洪友;高喜龙;戴俊生;;胜坨油田河流相建筑结构随机建模与剩余油分布研究[A];第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仇谢;;河流相储层预测技术——在松南深层FLQ地区的应用[A];2015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8 高志勇;;河流相沉积中准层序与短期基准面旋回对比研究——以四川中部须家河组为例[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梅志超;屈红军;朱玉双;陈欢庆;;河流沉积作用与时间地层对比——评河流相层序地层学研究[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于洋;;济阳坳陷陈家庄凸起北坡馆陶组河流相地层测井相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慧 时明立;探究“顽石”之脾性[N];黄河报;2017年

2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王益人;从“河流相”到“黄土堆积”[N];中国文物报;2015年

3 本报记者 吴梦琳;河处有故事[N];四川日报;2019年

4 杰克;法国推出“北欧河运联网”计划[N];中国矿业报;2005年

5 王立;白鳝养殖[N];农民日报;2003年

6 王友明;多点发力织好制逃网[N];人民武警报;2015年

7 王跃刚 边境 记者 王文辉;白山:内涝严重[N];吉林日报;2005年

8 记者 王力 通讯员 周总生 崔锦明;港城绿化与蓄水形成互动[N];连云港日报;2009年

9 深圳报业集团特派记者 周国和 李博 甘霖;大埔全力做好防大汛准备工作[N];深圳特区报;2006年

10 路生;土地与人民[N];青海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明禄;河流相砂岩气藏早期描述的技术方法及应用[D];西北大学;2004年

2 闫伟鹏;济阳坳陷滩海地区新近系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研究与有利成藏区带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3 王延忠;河流相正韵律厚油层剩余油富集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赵明华;河流相正韵律厚油层开发方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郑文波;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地区扶余油层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谢庆宾;苏里格气田中区砂体展布和储层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7 李楠;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构造演化及沉积相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登云;北天山及其前陆河流下切速率空间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张云涛;河流相疏松砂岩相控地震描述及含油气判识[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3 吴杰;硅化双液注浆加固河流相细砂层工程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4 孙玉波;河流相砂体地质建模方法[D];燕山大学;2014年

5 郁文;喇嘛甸油田北东块区萨Ⅲ4-萨Ⅲ10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6 徐振永;港东开发区一区一断块河流相地下储层构型研究[D];石油大学(北京);2005年

7 翟春凤;萨中开发区河流相储层砂体的成因类型及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8 张志斌;内蒙古霍尔奇地区下白垩统光华组沉积相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9 王健;储层隔夹层模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10 金四纯;河流相沉积微相的模式识别算法及软件开发[D];天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110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110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1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