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黄土高原不同人工生态林对土壤营养元素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3 04:31
【摘要】: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位于我国中部偏北,面积约400,000km2,占世界黄土分布的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该区域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但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现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特殊生态区之一。因此,营造人工生态林,不仅具有显著的水土保持功能,而且土壤中原有的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受到人工林群落的强烈干预,使林地土壤肥力与无林区发生明显的变化。 生态林建设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恢复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人工生态林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构建及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区不同林分为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法,主要对黄土高原日元造林项目千阳、永寿和秦岭北坡户县实验区的土壤N、P、K及有机碳等进行了调查与测定,运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着重对人工生态林与造林前林地土壤营养元素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定量分析其变化特征,为该地区进行人工林建设及环境监测与评价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对黄土高原千阳实验区人工侧柏林地和刺槐林地研究发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质量分数均呈现荒地刺槐林侧柏林,速效磷质量分数侧柏林刺槐林荒地,速效钾质量分数刺槐林侧柏林荒地。与造林前相比,刺槐林地有机碳质量分数0~80cm土层总体降低4.96%,在表层0~10cm处变化最明显且增长30.87%,其余土层无明显变化。水解氮和全氮分别降低了36.31%和18.33%。速效钾和速效磷较提高了12.28%和80.77%,全钾和全磷无明显变化;侧柏林地全氮、水解氮、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降低了30%、34.57%和45.73%。全钾和全磷分别降低了5.61%和4.41%,速效钾和速效磷分别提高了10.71%和96.04%。总体而言,营造刺槐和侧柏人工生态林对土壤营养元素具有强有力的重组效应,从而对土壤的肥力产生影响。通过方差分析和回归性分析表明,不同林地之间土壤有机碳、全氮、水解氮、速效钾质量分数差异性显著(P0.05)且与土层厚度有明显相关性,并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规律性变化。由土壤退化指数(DI)分析表明,刺槐林提高土壤肥力,侧柏林降低了土壤肥力,且侧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强于刺槐。 2.对黄土高原永寿县实验区人工刺槐林地和油松林地研究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水解氮质量分数均表现油松林荒地刺槐林,全磷、速效磷质量分数刺槐林荒地油松林,全钾质量分数荒地刺槐林油松林,速效钾质量分数荒地油松林刺槐林。与造林前相比,刺槐林地有机碳、全磷和速效磷质量分数升分别高了14.08%、9.09%和11.92%。全氮、水解氮、全钾和速效钾分别降低了8.16%、3.31%、3.72%和14.72%;油松林地有机碳、全氮、水解氮和全钾质量分数分别升高了35.92%、48.98%、56.26%和1.52%。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分别降低了9.28%、4.47%和2.21%。通过方差分析和回归性分析表明,不同林地之间有机碳、速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差异性显著(P0.05)且与土层厚度有明显相关性,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规律性变化。由土壤退化指数(DI)分析表明,油松林提高土壤肥力,刺槐对土壤肥力无显著影响。 3.对户县实验区人工杨树林研究表明,有机碳、全氮、水解氮质量分数杨树荒地,即与造林前相比杨树林对土壤有机碳、全氮、水解氮含率存在正态效应,分别提高114.69%、12.9%和2.8%。全钾、速效钾、全磷、速效磷质量分数荒地杨树,即与造林前相比杨树对全钾、速效钾、全磷、速效磷质量分数存在负效应影响,分别降低5.99%、13.98%、14.84%和45.49%。通过方差分析和回归性分析表明,不同林地之间全氮和水解氮质量分数差异性显著(P0.05)且与土层厚度有明显相关性,并随土层深度变化呈规律性变化。由土壤退化指数(DI)分析表明,杨树人工林提高土壤肥力。
【图文】:

土壤深度,有机碳含量,林地,刺槐林


总体降低率为 42.89%。比较刺槐和侧柏林地土壤有机碳质量林龄的刺槐林地碳质量分数明显高于侧柏林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叶阔叶树种,而侧柏为常绿树种,刺槐林对土壤碳返还效应高于侧柏林。三种林地类型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土含量差异非常显著(F=8.55 且 P<0.01),做回归分析,可得出土壤有机变化存在规律(图 4-1),规律如下:槐林地:y = 0.003x2- 0.336x + 10.87 R2 = 0.738柏林地:y = 0.002x2- 0.222x + 6.855 R2 = 0.775地: y = 0.002x2- 0.251x + 9.551 R2 = 0.965y—有机碳含量(g/kg),x—土壤深度(cm)

土壤深度,全氮含量,林地,荒地


壤有机质是土壤养分的重要来源,而土壤中的碳氮比值(C/N)是反映土作用的强弱程度重要指标,即碳氮比大的有机物分解矿化较困难或速度很可知,,刺槐、荒地、侧柏林地中的 C/N 值分别为 5.85、5.04、3.94,即土作用表现为侧柏林<荒地<油松林。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S7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建富;潘晓华;;稻田土壤中氮素损失途径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06期

2 王志增;;辽东地区土壤全氮含量的测定及其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张楠阳;张景群;杨玉霞;王蕾;王晓芳;李年麒;;黄土高原不同人工生态林对土壤主要营养元素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4 耿远波,章申,董云社,孟维奇,齐玉春,陈佐忠,王艳芬;草原土壤的碳氮含量及其与温室气体通量的相关性[J];地理学报;2001年01期

5 任京辰;张平究;潘根兴;宋林华;;岩溶土壤的生态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以贵州贞丰—关岭岩溶石山地区为例[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5期

6 周志华,肖化云,刘丛强;土壤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地球与环境;2004年Z1期

7 周莉;曹建华;程阳;黄民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的影响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7年10期

8 常庆瑞,魏永胜,刘京,王斌,安韶山;黄土高原不同树种防止土地退化效益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0年01期

9 顾斌,唐建国,陈翠英;太行山区油松人工林下土壤肥力指标的调查与分析[J];河北林业科技;2000年02期

10 王淑明,李彦慧,徐立军,武志波,左永忠;不同人工林改良土壤效果的初步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0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良军;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仕花;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营养元素形态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常征;镜泊湖全新世玄武岩台地土壤养分特征与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613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613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2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