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光雾山地区景观格局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13 12:26
【摘要】:南江光雾山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独特古朴,原始森林植被保存完好,生态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富集。为更好地实现该区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植被景观类型的维持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自然景观的成景过程是大自然在长期的演替过程中经多种生态作用形成的,这其中也包含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景观的这种演替对其本身的生境与旅游价值影响深远。因此,掌握景观的成景过程、分析景观特征与演化趋势,对于人类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利用特定的手段对景观进行合理的调控、改善并提高其生态环境与景观效益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立足于光雾山地区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光雾山地区主要植被景观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6种类型:针叶林、阔叶林、灌丛、针阔混交林、裸地和耕地分别进行讨论;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数量方法与3S技术分别从斑块类型特征、景观异质性、景观格局转移矩阵、植被覆盖度、植被沿海拔分布特征等多角度对光雾山近20年的景观格局进行动态变化分析。结论如下: (1)近20年来,光雾山地区景观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整体而言,景观优势度变得明显,核心斑块类型显著,面积增长较快,并得到了良好的延续性;研究区内各景观要素分散程度降低,整体斑块数减少,破碎化程度减弱,聚集度增强;研究区内各景观要素连通性增强,不确定性信息减少。 (2)各景观要素的不断转化形成了新的景观格局。总体而言,耕地与裸地面积在减少且大部分转化成为植被,,各植被要素类型也在互相转化,其中以转化成灌丛的活动最为突出。 (3)植被整体覆盖率有所增强。无植被覆盖区与低植被覆盖区面积在减小,中、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在增加,说明研究区内植被生长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植被质量在提高。 (4)在光雾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变化,植被分布呈现出了一定的规律。
【图文】:

景观格局,光雾,陈家山,大江口


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的动态研究,发现植被总体覆盖率较高,景观破碎化程度低、连通性好,并提出了景观维持的建议。刘娜[42]基于 3S 技术,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和水文数据对洞庭湖风景区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该区域调蓄功能与景观指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刘桂林等[43]利用中巴资源卫星为主要数据源,通过计算景观格局指数,研究了塔里木河下游在生态输水后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刘延国等[44]利用 RS 与景观生态学原理研究了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发现斑块的稳定性有所提高。1.3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光雾山地处米仓山南麓,如图 1-1 所示,包括桃园、万字格、普陀村、小巫峡、神门、牟阳故城、香炉山、十八月潭等旅游区。地理坐标为东经 106°38′50″~107°05′56″,北纬 32°31′12″~32°44′29″,总面积 830 平方公里。北至蜀门秦关、南至陈家山、西至大江口、东至玉泉。

遥感影像,遥感影像


988年研究区遥感影像TM(432)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9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喻铮铮;吴国玺;刘良云;;基于RS的区域植被景观格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2 刘桂林;艾里西尔·库尔班;艾尔肯·艾白不拉;段含明;玉米提·哈力克;阿布都米吉提·阿布利克木;牛婷;;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后植被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J];冰川冻土;2012年01期

3 叶功富,洪志猛,甘永洪,倪志荣,蔡干强,郭剑锋;厦门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景观结构与异质性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4 刘延国;王青;王军;;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及其斑块稳定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5 周年兴;黄震方;蒋铭萍;梁艳艳;;庐山森林景观美学质量与景观格局指数的关系[J];地理研究;2012年07期

6 贾宝全,孙鹏森,王国柱,慈龙骏;鄂尔多斯高原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以伊金霍洛旗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3年03期

7 杨国靖,肖笃宁,赵成章;基于GIS的祁连山森林景观格局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4年01期

8 邱一丹;孙保平;周湘山;任本超;;基于地形因素的洪雅县景观格局定量分析与功能划分[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9 郭铌;植被指数及其研究进展[J];干旱气象;2003年04期

10 张长云;;强化发展支撑 壮大旅游产业——关于四川省南江县旅游产业的调查与思考[J];老区建设;2010年1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娜;洞庭湖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调蓄功能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2 邓向瑞;北京山区森林景观格局及其尺度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邓琮;基于RS和GIS的渝西地区景观格局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肖盛;鼓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动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3 任鹏;基于RS-GIS的武汉花山新城景观生态格局规划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4 黄聪;克拉玛依人工林景观格局变化与气候因子关系分析[D];新疆大学;2010年

5 吴慧惠;面向对象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森林植被信息提取[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61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61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2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