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连作杨树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酚酸的累积及其化感效应

发布时间:2020-06-22 06:48
【摘要】: 连作人工林地力衰退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林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许多树种的工业人工林由于多代连作均导致了严重的地力衰退,已经严重影响到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人工林地力衰退机理及长期生产力维持技术一直是林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几年,随着化学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在人工林研究中的应用,尤其是化感效应研究的逐步深入,人工林化感效应研究成为在人工林地力衰退机理研究领域中的新热点,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阐述。其中,有关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其累积机制、化感物质的产生条件及其逆境诱导机制、化感物质进入环境后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等都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首先针对杨树人工林在不同连作经营模式下的根际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杨树人工林存在明显的根际效应。对杨树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GC-MS指纹图谱指示的有机组分进行检测,分别获得96种和40种组分。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含有的有机组分中,烷烃类最多,占50%以上;其次为直链酸酯类,芳香族类位居第三。但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有机组分的组成类别差异较大,其中芳香族类化合物的差异最大,在根际土壤中共检测出7种芳香族化合物,而在非根际土壤中仅有2种。对杨树根际土壤提取液进行HPLC分析,在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中共检测到5种酚酸类物质,酚酸总含量均高于一代林,可见酚酸物质在连作杨树人工林土壤中呈现累积趋势。这为进一步研究连作杨树人工林地力衰退化感效应问题奠定了物质基础。 本研究针对杨树连作人工林根际土壤中5种酚酸,通过外源添加结合HPLC追踪监测,分析了酚酸在杨树人工林土壤中的吸附、解吸附、滞留等环境行为学特性。结果表明,酚酸在杨树人工林土壤中均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其中香草醛(最大吸附量Ymax=3267.85μg·g~(-1))、阿魏酸(Ymax=3281.58μg·g~(-1))和肉桂酸(Ymax=3211.80μg·g~(-1)的吸附明显强于对羟基苯甲酸(Ymax=3003.60μg·g~(-1)和苯甲酸(Ymax=1771.15μg·g~(-1))。在吸附初期酚酸的吸附量大,随着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酚酸分子数量的增加,吸附量随之减少。酚酸在杨树人工林土壤中的吸附均属于物理吸附,在外界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解吸附,香草醛、阿魏酸和肉桂酸的解吸率在90%以上而苯甲酸几乎不能发生解吸。上述结论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较好解释酚酸在杨树根际微域的累积机制,即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醛、阿魏酸和肉桂酸在杨树根际土壤中较容易被吸附,且该吸附属于可逆吸附,当遭受淋溶后能迅速增加土壤中自由态的含量,同时增加了其在土壤中的化感潜能;而苯甲酸被土壤胶体吸附后很难进行解吸附,使其在土壤中大多以束缚态形式存在,降低了土壤中具有化感潜能的自由态的含量。此外,而由于香草醛(降解半衰期T1/2=1.66d)、阿魏酸(T1/2=1.12d)和肉桂酸(T1/2=1.29d)的易降解特性使其在土壤中的保留时间大大小于对羟基苯甲酸(T1/2=4.24d)和苯甲酸(T1/2=2.61d)。因此,应用常规HPLC法对不同代数杨树根际土进行检测时会发现对羟基苯甲酸的含量明显高于苯甲酸、香草醛、阿魏酸和肉桂酸。随时间进程酚酸在人工林地土壤中的滞留量逐渐减少,环境中的酚酸将在生物或者非生物的作用下被迅速降解,土壤中的酚酸是不能长期稳定存在的。这为进一步探索杨树根系分泌酚酸的机制提供了线索。 本研究以水培杨树(Populus deltoids)幼苗为试材,通过构建N、P缺乏营养环境,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和循环收集装置对杨树幼苗根系分泌物进行了收集,对营养胁迫下杨树幼苗分泌酚酸的动态进行了定量监测。结果表明,缺N条件下杨树根系分泌物中各酚酸的含量分别比正常培养条件下明显增加,其中对羟基苯甲酸增加了125%~263%,香草醛增加了201%~316%、苯甲酸增加了230%~332%、肉桂酸增加了138%~188%;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根系分泌的各酚酸量也呈明显增加趋势。缺P培养条件下,杨树幼苗根系分泌酚酸的量亦明显增加,对羟基苯甲酸(25.059~29.715 ug)较正常培养高出96%~124%;香草醛(4.67~9.172 ug)较正常高出58%~156%;苯甲酸(6.2~13.448 ug)较正常高出222%~734%;肉桂酸(6.167~13.518 ug)高出正常培养99~328%;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苯甲酸和香草醛的分泌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而苯甲酸和肉桂酸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这说明酚酸的释放速率与植物面临的营养逆境密切相关,逆境胁迫具有显著促进杨树根系分泌酚酸的趋势。这为连作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中酚酸的累积机制解释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研究以二代杨树人工林土壤中酚酸的含量(X)为依据,设置CK、0.5 X、1.0 X、1.5 X、2.0 X五个酚酸浓度梯度,以杨树幼苗为试材进行连续培养,分析了杨树幼苗在酚酸环境中的生长发育特征。研究表明,外源酚酸对杨树幼苗根系SOD和POD活性逐渐产生抑制作用,引起体内活性氧的积累和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发生,造成细胞丙二醛含量升高,而丙二醛能够与蛋白质、核酸、氨基酸等活性物质交联形成不溶性的化合物沉积,干扰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导致细胞膜结构受到破坏和伤害,根系活力以及根系吸收转化等生理功能受到抑制。根系生理特性的变化累积到一定程度即在根尖总数、根系长度和根系表面积等根系形态特征上表现出来。根系吸收功能的下降对于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酚酸物质对植物叶片的扩展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酚酸导致叶片形状逐渐背离圆形而偏向于狭长,杨树幼苗光合同化面积下降。酚酸还能够显著降低杨树水培幼苗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同时能通过影响二者的相对比例对植株净光合速率产生影响。由于幼苗叶片形态及叶绿体色素含量在酚酸作用下产生了不利的变化,导致植株净光合速率下降,植株对不同光强光辐射的综合利用能力降低,从而影响植株的光合生理进程及同化物质的积累。杨树人工林由于采用多代连作的经营模式,林地土壤养分发生明显的降低,从而造成林地养分的亏缺,而酚酸物质可以抑制植株对硝态氮等养分物质的吸收利用,从而加剧植株养分亏缺,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以上结论的获得初步阐明了酚酸对杨树生长发育的化感效应,揭示了杨树分泌酚酸的自毒作用。 本研究采用离子交换树脂膜作为根系模拟器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在酚酸添加后养分有效性的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与土壤酶和微生物相关性。结果表明,酚酸对土壤养分有效性产生了巨大影响,土壤N素有效性受高浓度酚酸的制约效应明显,在酚酸添加后的第7d从土壤中所提取的NH4-N仅有67.62±2.31 ug·(20cm~2·6h)~(-1)或者更少,而对照土样可提取NH4-N高达144.21±10.60 ug·(20cm~2·6h)~(-1);同时,NO3-N的提取量分别为24.86±1.71和33.74±4.44 ug·(20cm~2·6h)~(-1)。土壤中P的有效性在较低浓度的酚酸环境中差异并不显著,但高浓度酚酸对P的有效性具有一定促进作用。K的有效性在较高浓度的酚酸环境中显著降低。而Mn的有效性随酚酸浓度增加呈现显著增加趋势。高浓度酚酸对Fe、Cu的有效性具有显著抑制。酚酸添加后,随土样培养时间的延长,NH4-N、PO4、Mn的有效性逐渐增加,而NO3-N、K、Fe、Zn、Cu的有效性显著降低。对土壤养分有效性与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理群的数量之间的简单相关、典型相关分析表明,脲酶、多酚氧化酶、磷酸酶三种酶与NO3-N、K、Fe、Mn等养分离子的转化和供应具有密切关系;真菌、放线菌、氨化菌、亚硝酸菌与NH_4-N、NO_3-N、K、Mn等养分离子的转化和供应具有密切关系。以上结论的获得初步阐明了酚酸土壤养分有效性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酶和微生物的关系。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连作人工林地力衰退化感效应机理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S792.11;S714
【图文】:

模型图,代谢途径,模型,衍生物


化感效应研究进展泌化感物质的种类及其产生途径国科学家 Molisch在 1937年首次提出植物化感作用(allelopathy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化感物质几乎都是植物子量较小,结构简单,主要包括简单不饱和脂肪酸;长链脂肪酸酸及其衍生物;肉桂酸及其衍生物;香豆素类;类黄酮类;单宁肽;生物碱和氰醇;硫化物和芥子油苷;嘌呤和核苷等 14类,其酚类和萜类化合物最为常见(Rice,1984,李寿田,2002)。王延平:连作杨树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酚酸的累积及其化感效应

莽草酸途径,酚酸


图 2 植物体内酚酸代谢的莽草酸途径分泌化感物质的生态效应 根分泌化感物质对植物的影响于化感效应问题,国外许多学者(Alsaalaw,1982;Politycka,1996;ka,1998;Yu,1997;Liu,1993;Cruz,1998;Mersie,1993)从细胞膜透物显微结构、胞内激素水平、酶活性、蛋白质合成,以及植物的生理生化过程作用、呼吸作用、离子的吸收等方面对化感物质的化感活性进行了广泛探讨。化感效应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针对水稻、大豆、黄瓜、番茄等作物的连问题在化感作用领域也取得了可喜成绩。杜英君等(1999)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条件下模拟了大豆根系分泌物对大豆苗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大豆根系分泌茬”大豆苗的生长、根系活力、细胞电导率及细胞丙二醛(MDA)含量及 SO均有显著影响,并从中分离出了香草酸、香草醛和对羟基苯甲酸等酚酸类化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林;周冀衡;邓小刚;陈洁宇;牛莉娜;毛振平;陈浩;江子勤;柳均;;漂浮育苗方式下烟草根茬腐解液对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2 王佩英;;桉纯林与桉和大叶相思混交林比较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11年03期

3 蔺琰东;秦舒浩;王丽;刘玉汇;余斌;张俊莲;王蒂;;外源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和苯甲酸对马铃薯组培苗生长的化感效应[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4 彭晓邦;;核桃叶水浸液对不同产地丹参种子的化感效应[J];种子;2011年07期

5 郑阳霞;唐海东;李焕秀;严泽生;郭学君;;嫁接西瓜根系分泌物的化感效应及其化感物质的鉴定[J];果树学报;2011年05期

6 严泽生;徐冬梅;贺忠群;;芦笋不同组织水浸提液对辣椒的化感效应[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7 郑立龙;柴强;;间作小麦、蚕豆的产量和竞争力对供水量和化感物质的响应[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年04期

8 田国丰;王伟;;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的主伐与更新[J];中国林业;2011年16期

9 李夏;赵微微;蔡美玲;;简述化感作用在蔬菜作物上的研究进展[J];上海蔬菜;2011年04期

10 曹道应;;南阳市治山造地 十载努力效益显著[J];河南水利;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站根;周文杰;;黄顶菊茎叶浸提液对不同受体蔬菜幼苗的化感效应[A];中国第五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李永丰;吴竞仑;陈志石;刘丽萍;;不同N水平条件下水稻化感效应对稻田杂草种群变化的影响[A];中国第三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水稻化感作用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张珊珊;唐建军;陈欣;;外来植物对入侵地土传病原真菌的化感效应[A];中国第三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水稻化感作用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余常兵;陈防;万开元;;人工林地力衰退现状与防治对策[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田永强;田建保;张作刚;张正;;‘超甜花龙'西瓜及其两种砧木根系分泌物对西瓜幼苗的化感作用[A];中国园艺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付文婷;闫敏;何文婷;刘红;;稻麦杆类土壤基质对几种植物的化感效应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7 曾明;隋宝强;徐淑君;张广越;邓胜兴;罗光杰;;白三叶草对柑橘及菌根真菌化感效应的研究[A];中国柑橘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战略论坛暨中国柑橘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钟羡芳;;连栽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原因及对策[A];福建省水土保持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柴强;黄高宝;;供水及间甲酚对小麦间作蚕豆产量和竞争力的影响[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10 雷娟利;寿伟松;董文其;张成浩;徐志豪;周艳虹;喻景权;;嫁接对西瓜根际微生物及拮抗菌的化感效应[A];中国园艺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建兰;桉树不会对地力衰退造成大的影响[N];中国绿色时报;2002年

2 杨文伟;地力衰退问题应引起重视[N];云南日报;2001年

3 复旦大学 马德永;纸业营林融入思茅新农村建设[N];消费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吴美章;绿色营养 田野希望[N];福建日报;2008年

5 邓建华 ;中国发展林浆纸一体化是必然选择[N];海南日报;2005年

6 操戈;海南“桉树之战”的内幕外情[N];农民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姚学文 通讯员  伍谦 邹敏 实习生 刘丹;田大伦:让杉木成为财富之源[N];湖南日报;2006年

8 玉松 何生;苎麻老园:小雪培管正当时[N];湖南科技报;2007年

9 记者  张尚武 通讯员  谢卫国;省农业厅创办十个示范点[N];湖南日报;2006年

10 通讯员 韩承斌邋记者 郑晓强;蕉城实行竹林垦复 农民收入节节高[N];福建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延平;连作杨树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酚酸的累积及其化感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邓平;三种沉水植物对浮游植物的化感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3 彭喜春;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及其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5年

4 杨梅;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不同杉木无性系化感效应及差异蛋白质组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5 李志华;紫花苜蓿化感效应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6 陈向明;山核桃外果皮几种化学成分及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7 王冬梅;秦岭地区黄精属两种植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8 王玉彦;设施黄瓜不同种植模式及其土壤修复机理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9 曹光球;杉木自毒作用及其与主要混交树种化感作用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10 张兵之;伊乐藻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广君;线辣椒根系分泌物对辣椒等受体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2 金瑞;蒜苗挥发物化感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3 刘福德;杨树连作地力衰退及林地生产力维持技术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4 孔令刚;多代连作杨树人工林土壤根际效应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5 刘学芝;杉木枯枝落叶不同分解阶段化感物质生物评价与鉴定[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6 张新慧;河西地区啤酒花品质弱化的成因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6年

7 贺军;不同分解阶段毛竹叶及其分解土对杉木种子的化感作用[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8 王凌霄;杉木桩不同腐解阶段化感物质的生物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9 王成伟;几种酚酸类物质协同作用对优良杉木无性系化感效应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10 李慧敏;不同腐解阶段杉木根及腐殖土化感物质对杉木的化感效应[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253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7253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c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