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5 06:05
【摘要】:以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分为对象,通过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团聚体有机碳的野外调查和试验测定,对比研究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1)人工林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优于天然次生林,土层越深变化越小。不同林分0~60cm土层平均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小关系为35年杉木林(11.11g·kg-1)>35年针阔混交林(10.10g·kg-1)>30年柳杉林(9.75g·kg-1)>40年常绿阔叶林(9.57g·kg-1)>40年杉木林(9.24g·kg-1)>30年针阔混交林(8.95g·kg-1),有机碳密度大小关系为40年杉木林(1.18kg·m-2)>35年杉木林(1.17kg·m-2)>40年常绿阔叶林(1.15kg·m-2)>30年柳杉林(1.06kg·m-2)>30年针阔混交林(1.05kg·m-2)>35年针阔混交林(1.03kg·m-2);土壤各活性有机碳的含量表现为化学稳定态有机碳含量最高,可达2.3251g·kg-1,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最低,为0.2480g·kg-1,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介于两者之间。 (2)土壤总有机碳季节差异不明显,活性有机碳季节差异明显,土层越深变化越小。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为春夏高秋冬低,人工林和针阔混交林为冬春高夏秋低。不同林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夏季最低,可至0.2223g·kg-1,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最高可达1.1777g·kg-1。 (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养分与土壤各有机碳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土壤理化性质与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相关性极高,各形态有机碳间的相关系数也在0.903以上,拟合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精度可达90%。 (4)不同林分土壤均以大团聚体(>0.25mm)为主,微团聚体(<0.25mm)含量较少,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差异明显;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在0~20cm土层最高值出现在中间粒径,为16.34g·kg-1,20~40cm土层最高值出现在0.5mm粒径,为10.09g·kg-1;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最高值出现在中间粒径;天然次生林化学稳定态有机碳含量的最高值出现在0.5mm粒径,人工林化学稳定态有机碳含量的最高值出现在>0.5mm粒径。0.5mm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的贡献率不足17%,>5mm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贡献率的高于32%。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S71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淑兰,欧阳华,牛海山,王琳,高俊琴,张锋,田玉强;荒漠化逆转地区耕层土壤有机碳时空动态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2 李鸿博,史锟,徐德应;植物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6期

3 李正才,傅懋毅,杨校生;经营干扰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概述[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于贵瑞,王绍强,陈泮勤,李庆康;碳同位素技术在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5 吕国红;周莉;赵先丽;贾庆宇;谢艳兵;周广胜;;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03期

6 迟传德;许信旺;吴新民;潘根兴;;安徽省升金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存及分布[J];地球与环境;2006年03期

7 于永强;黄耀;张稳;;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研究——模型的验证与灵敏度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6期

8 许信旺;潘根兴;曹志红;汪艳林;;安徽省土壤有机碳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07年06期

9 吴建国;艾丽;苌伟;;祁连山中部四种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杂志;2007年11期

10 杨继松;刘景双;孙丽娜;;温度、水分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敏;;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5 安静;邓波;韩建国;杨富裕;;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3 李云;中国耕作土壤固碳有潜力[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信旺;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徐华君;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3 王百群;黄土区侵蚀与干旱环境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与迁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4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5 孙艳丽;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6 李典友;区域湿地和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仇开莉;沱江流域(内江段)农田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固持能力测算[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8 刘云慧;华北平原农业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霍莉莉;沼泽湿地垦殖前后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及其稳定性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10 许泉;南方水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保护性耕作增碳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洁;射洪县不同尺度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2 岳曼;延安地区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模型建立与储量估算[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3 徐欢欢;艾比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垂直分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游浩辰;林地土壤有机碳遥感反演及空间分异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5 赵志敏;中天山垂直带土壤有机碳与植被有机碳的空间耦合分析[D];新疆大学;2008年

6 陈锦盈;中国几个气候带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分解动态及其通用模型探索[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7 谢光洪;乌鲁木齐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8 史学军;中国东部典型区域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凋落物分解特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9 冯金侠;长三角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收集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10 周莉;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560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7560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b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