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关中平原土壤耕作层形成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3 00:46
【摘要】:我国人为土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现行的人为土分类主要为旱耕人为土与水耕人为土两类,都是在长期农业生产活动影响下产生的土壤类型。目前人为土研究已有的成果多集中于土壤学视角下的对现有耕地的研究,而对历史时期诸如耕作、堆积、施肥、灌溉等农业活动对人为土的影响以及在这些措施下土壤发生的具体变化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关中平原的(?)土是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人为土类型,它区别于自然土壤的根本属性在于其具有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深厚的土壤耕作层。本文以关中平原土壤耕作层为研究对象,以历史时期农业生产活动为线索,采用文献记录提取与土壤剖面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关中平原土壤命名与分类、土壤结构、质地、水分、肥力等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耕作、施肥、灌溉活动对土壤耕作层形成的影响,并进行了区域内的对比分析。 土壤的认知过程时刻相伴于农业生产活动,并在土壤利用与改良过程中相互推进。关中平原历史上的土壤命名与分类表现出明显的历史阶段性,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先秦时期以土壤外观特征及质地结构为标准的土壤分类,秦汉至明清时期立足于生产特性为目的土壤描述,近代以土壤生产性状及土壤发生学分类法相结合的土壤分类,以及新中国时期农业土壤、耕作土壤、人为土等土壤概念的产生及系统分类法的应用。 关中平原(?)土具有上部人为堆垫熟化层与下部自然土层叠加的剖面结构。上部人为堆垫熟化层是自然作用下新近堆积的粉尘与农业施加土粪致使土壤耕作层逐年叠加增厚的结果。堆垫熟化层可分为现代耕作层、古熟化层、古耕层、古耕腐殖质层等多层结构。关中平原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区域,耕作土层的性状也有所差异,产生以黄土、垆土、(?)土等不同土类为主的土壤耕作层。 历史上以生产工具、治田方式、耕作技术、作物种类选择为主的耕作活动是改良土壤环境,创造土壤耕作层优良结构的主要作用力。随着农业历史的演进,耕作活动对土壤耕作层扰动的频率和强度呈逐渐增强的趋势,以致越接近于近代,土壤的熟化程度越高,土壤耕作层人为化特征越明显。 土粪施加是关中平原土壤耕作层堆垫增厚的关键环节,在关中古代的土壤培肥过程中,休耕、草肥、蚕屎、人畜粪尿、旧墙土、绿肥种植是主要方式。汉至明代,农业生产中都实行以土拌粪的施肥过程,但表现出较强的种植方式与作物选择的倾向性,在区田法以及蔬菜瓜果类经济作物的种植中才有施加土粪的记录。清至民国时期,复种指数的显著提高对地力要求更高,积制与施加土粪的过程明显增强,这也是关中(?)土上部覆盖层快速堆垫的时期。在人为堆垫过程的同时总是伴随着自然粉尘的堆积作用,但随着农业发展水平及土地生产力需求的提高,土粪在土壤耕作层成土化物质组成中的比例也会提高。 关中平原水利灌溉的功效除补给水分以外,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于灌溉携带的河流泥沙参与到土壤耕作层的形成与熟化过程中,促进了盐碱土、沼泽土、潮土等的改良与土壤灌淤层的形成,这在关中东部平原区表现十分明显。淤积造田、放淤压盐、引水洗盐是灌淤改良土壤的主要方式,不同水利灌区的土壤性质是决定灌淤效果的关键因素。泾水至石川水之间,盐碱土分布面积小,盐渍化程度低是灌淤成效显著的基本保障,也是引泾灌区灌溉活动得以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在石川水至洛水之间,无论郑国渠东段,还是龙首渠都未能持续利用,说明历史时期灌淤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受地形、地貌、土壤等自然因素与灌排技术水平的极大限制。关中平原泾、渭、洛河都属于多泥沙河流,灌淤土的形成及灌淤层厚度和灌溉活动的持续性呈正相关关系,在灌溉持续时间最长的引泾灌区,也是关中平原灌淤土分布面积广,灌淤层厚度大的区域。关中平原灌淤土形成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以耕、耙、耱等耕作技术及施加土粪为标志的堆垫熟化作用参与了成土化过程,耕作层的形成是灌溉淤积与人为堆垫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中西部的油土,东部的(?)土以及渭河以南的立槎土、水稻土是区域内主要的人为土类型。气候、地形、母质是造成土壤成土化过程差异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制约和影响人类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相比较而言,关中西部油土的熟化程度更高,主要由于关中西部较好的水热条件及悠久的耕作历史,以及粉尘沉降与施加土粪构成了以黄土类物质为主的单一成土母质,而东部较为干旱的气候及以河流泥沙沉积为主的物质来源的不断补充导致东部地区(?)土的成土化作用较弱,熟化程度较低。黄土台塬上的红油土、红(?)土的熟化程度不及阶地平原上的黑油土、灰(?)土,这与阶地平原上地形优势引起的人口密度高、灌溉条件好、作物种类多样化及肥粪运输便利等农业生产条件的优越性有密切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S151
【图文】:

土壤剖面,村镇,武功


壤耕作层性状具有较强一致性的土层剖面。图7-1 土壤剖面位置示意图(1宝鸡贾村镇;2岐山蒲村镇;3扶风城关镇;4乾县大墙乡;5乾县薛录镇;6武功苏坊镇;7武功普集镇;8武功贞元镇;9三原陵前镇周西村;10三原陵前镇卸坊村;11三原张家恸乡五爱村;12富平县淡村镇禾源村;13渭南临渭区巴王村;14渭南蔺店镇荆村;15大落朝邑镇蔡邓村;16三原鲁桥镇武家村;17富平淡村镇太平川;18经阳三渠镇三徐村;19经阳三渠镇三刘村;20经阳桥底镇川流村;21长安杜陵乡新和村;22蓝田孟村乡姚村)第一节关中西部土壤耕作层的区域特征渭河平原界于鄂尔多斯台地和秦岭z1皱带之间的过渡带,形成以渭河为分界的南北不对称地块断陷盆地。盆地内的隆起地带多为黄土源,凹陷地带多为河谷平原或山前洪积扇,从而在渭河两岸形成了山地、黄土台堀、洪积扇群、河流阶地的层状地貌结构。以径河为界的西部地区,这些地貌类型均较发育,尤其在渭河以北有呈连续分布的洪积扇群、黄土台源。关中西部农业土壤的分布,随地形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不同土壤的耕作层性状也表现不同。①陕西省农业勘察设计院:《陕西农业土壤》,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

示意图,层位,剖面,示意图


台源过渡的陆坎附近,这也体现出地势同为台源地形,地势越低,人为覆盖层的厚度也越大(参见图7-3)。3:[圃 _ _ _ _

本文编号:27666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7666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b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