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近60年三江平原湿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30 02:15
【摘要】:三江平原位于我国黑龙江省的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湿地分布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大规模人口的迁入,人们不断的开发耕地,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政府对湿地的重视和保护程度上升,因此,本论文从三江平原湿地丧失的各影响因子定量分析入手,找出导致湿地丧失的主要因素,为三江平原湿地的管理和保护提供可靠的依据。论文利用遥感影像、地理信息技术以及地理探测器的方法对三江平原近60年湿地动态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三江平原湿地丧失主要发生在1954-1986年期间,60年来湿地主要转化的去向为耕地;从重心转移角度分析,1954-1986年湿地重心先向东移动了3.7km、向南移动了3.708km;而1986年至今湿地重心又向西移动了1.942km,向南移动了0.185km。可见近60年三江平原湿地重心整体向东南方向转移,主要与人们开发利用耕地的趋向有关。 (2)将筛选出的驱动因子与丧失的湿地相叠加,分析出驱动因子中自然因子对研究区域内丧失湿地的解释力要比社会因子大,自然因子的区域差异和湿地分布是其主要原因。丧失的湿地主要分布在坡度为0-5度,海拔在0-70m左右的以草甸土、白浆土和沼泽土为主的地区,同时河流地貌也是湿地丧失的主要分布区;而以人文因素划分的区域内,其人文驱动因子与湿地的丧失相关性并不是很大,但也能呈现出人口密度少、GDP水平低的地区湿地的丧失面积较大。 (3)借助因子探测器得到了1954-1986年在没有社会因子的作用下,各自然驱动因子中海拔、地貌、坡度和土壤对湿地丧失的相对重要性较大,1986-2010年人文因子的参与使各驱动因子对湿地丧失解释力的大小依次排序为:海拔坡度土壤人口密度距居民点远近GDP,由此证明研究区域内自然因子与湿地丧失的相关性较大。 (4)1954-1986年各驱动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按照解释力(PD,H)大小排序如下:年平均气温∩海拔=土壤∩海拔=河流∩海拔(40%)年降水量∩海拔(39%)坡向∩海拔(38%)。1986-2010年各驱动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按照解释力(PD,H)大小排序如下:土壤∩海拔(36%)河流∩海拔(34%)人口密度∩海拔(32%)居民点∩土壤(30%)GDP∩土壤(28%),由此看出以上各驱动因子大部分都与海拔具有较强的交互作用,证明了海拔因素是影响湿地丧失一个重要的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941.78
【图文】:

三江平原,地理位置,依兰县,牡丹江市


三江平原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略图

山脉,略图


图 2.2 三江平原地区山脉、区域地貌略图[45]原地势低平,整体呈现西南高、东北低,微地貌类型复杂,主要以流水主,经历过多次火山活动致使火成地貌在该地区也有所分布;土壤类型浆土、沼泽土和泥炭土等,是我国湿地主要分布区之一,但由于人类活原来的北大荒变为现在的北大仓;三江平原属于湿润、半湿润的大陆性同纬度地区相比气温偏高,年均气温 2.5~3.6℃,近 60 年的年降水量在湿润。来源与处理的来源和 1986 年数据来自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沼泽湿地与东10 年数据则是通过自行解译得到的。三江平原湿地丧失的自然驱动因素来自国家气象资源共享网(http://cdc.cma.gov.cn/home.do);地形因素中

土地利用图,土地利用图,三江平原,时空格局


第三章 近 60 年三江平原湿地时空格局的动态变化3.1 三江平原湿地时空格局变化特征经过 2.2.2 数据的处理得到的三江平原 1954 年、1986 年、2010 年的土地利用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红玉,吕宪国,张世奎;湿地景观变化过程与累积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2 蔺卿,罗格平,陈曦;LUCC驱动力模型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3 邓祥征,刘纪远,战金艳,庄大方,赵涛;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多情景分析——以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2004年01期



本文编号:27748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7748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7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