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吉林市区沿松花江景观格局分析及设计

发布时间:2020-08-24 10:56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逐年增加,城市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城市景观格局的改变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直接的影响。滨水区有其独特的自然优势,是水域与陆地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结合,是生态资源和自然景观最复杂、最脆弱的地区,也是受人为影响最明显的地区。因此,本文选择吉林市沿松花江两岸为研究区域,研究其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为城市滨水区的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以吉林市沿松花江两岸十公里范围内为研究区域,利用“3S”技术和数学模型,对吉林市198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经济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影响,近30年研究区城市绿地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城建用地面积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农田面积呈现逐步减少的态势,而水域面积基本无明显变化;城市的景观格局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愈来愈大,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在1.20、0.87和0.13附近上下波动,景观格局总体的破碎度较高,各种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呈均衡化,已无明显占优势的景观类型,景观格局呈现均衡化发展趋势;通过近几年景观结构的优化,尤其是“清水绿带”工程的设计和实施,对吉林市的环境效应、气候效应、人文效应带来重大的影响,其中吉林市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呈明显上升,在整个东北地区快速增温的大背景下,吉林市的气温增温比整个东北地区低0.03℃/10a,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年变化量趋于缓和,但“城市热岛”效应仍然较明显。 近10年来吉林市区的景观格局尽管逐渐趋于合理,但城市景观格局还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如绿地分布不均,驳岸设计不合理,松花江绿色长廊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等问题。论文做出相应的景观优化设计,提出增加绿地面积、改变绿地景观格局、采用自然式驳岸、充分挖掘特色文化增强人文景观等措施,将对北方的滨水区景观格局的变化和设计方面具有指导的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901
【图文】:

地理位置,吉林市,白山,松嫩平原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文献和实地考察并结合吉林市市区范围,选取吉林市沿区重合范围共计 1108.35km2作为本文的研究区域。然概况林省东部,东经 125°40′E~127°56′E,北纬 -1)。地处东北腹地长白山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长春、四平两市,北与哈尔滨接壤,南靠白山、通km2,市区 3636km2。

吉林市,松花江,景观类型


2010 年图 3-1 1980-2010 年吉林3.2 吉林市区沿松花江景观类型变化本文利用 ArcGIS 软件分别对五个时期型的面积进行计算(图 3-2)。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绿地 建设用地 土积k面m2

分布图,空间格局,分布图,单位


1995年 2010 年图 4-5 1995 年、2010 年地表温度空间格局分布图(单位:K)利用地表温度反演的原理,制成 1995 年 8 月和 2010 年 8 月的吉林市区沿松花表温度空间格局分布图(图 4-5)。城市热岛效应受下垫面和整个大气候环境背景的影响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张,城市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钢筋混泥土建筑,其吸收和放热均较为迅速,极易热量的向外扩散,以至于城市中积累了大量热量,加之人们生活条件的日渐提城市中的汽车量逐年上升,汽车尾气排放量也显著增加。从图 4-5 可清楚看出表温度要高于周边郊区,形成明显的城市效应,高温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城市建,低温区主要分布在河流、林地以及农田上。其中东南角为显著的低温区,为、森林密布,湖区面积 500km2,最大水库容量为 110 亿 m3的松花湖风景区较低值为大面积的农田。城市中零散分布着几块低值谷地,分别为龙潭山公山公园,江南公园等山地和城市公园等旅游景区以及城市广场绿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彩虹,胡锋,张落成;南京市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8期

2 王辉,徐向宏,徐当会,陈翔舜;河西走廊荒漠化地区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年02期

3 薛丽霞,王佐成,李永树;基于遥感的区域景观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研究——以重庆市北部新区为例[J];国土资源遥感;2005年02期

4 张明亮;王海霞;;山区小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水土流失效应[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3期

5 张元芳;潘安定;夏丽华;;惠来县景观格局与动态变化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年09期

6 彭军超;钱乐祥;角媛梅;李明杰;;近16a增城市土地景观格局变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7 王佳;熊妮娜;董斌;闫秀婧;隋宏大;冯仲科;;基于RS的近2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S1期

8 昝国盛;;坝上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9年03期

9 韩苗;;观光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10 摆万奇,张镱锂,包维楷;大渡河上游地区景观格局与动态[J];自然资源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镱锂;阎建忠;刘燕华;郑度;;青藏铁路对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以西宁至格尔木段为例[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2 丁圣彦;曹新向;;清末以来开封市水域景观格局变化[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饶卫民;章家恩;肖红生;周庆;;广州白云区农业用地景观格局变化内在驱动力分析[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刘毅华;叶长盛;;华南快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其变化典型研究——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为例[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5 张戈丽;王立本;董金玮;;基于泉域景观格局的生态服务功能变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高爱;夏丽华;;广州市江河岸线景观格局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王荣华;李小娟;宫辉力;;基于GIS的北京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动态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李伟峰;欧阳志云;王如松;;北京五六环之间绿化控制带发展潜力评估[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9 王让会;;基于遥感及GIS技术的内陆河流域生态景观格局研究[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技术应用交流会论文文集[C];2004年

10 周军;李惠敏;唐礼俊;唐仕敏;吴千红;;城乡景观空间格局对鸟类群落多样性的影响[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郭道庆 记者 张欣;吉林市明年开建吉林港[N];中国交通报;2005年

2 ;畅谈“五有” 说投资环境[N];吉林日报;2005年

3 姚莉;吉林市发展旅游政府力度大[N];中国旅游报;2006年

4 褚晓亮;吉林市建立专门面向农民的技术职称评定制度[N];中国社会报;2007年

5 刘晓凯邋李吉胜;吉林市公安机关战斗力不断攀升[N];北方法制报;2008年

6 吉林市市长 刚占标;同舟共济 创造吉林市美好未来[N];人民政协报;2001年

7 记者 肖树臣 通讯员 罗立卿;吉林市出现“个体培训”热[N];工人日报;2000年

8 张珂 本报记者 苏红玫;打造中国碳谷[N];吉林日报;2011年

9 通讯员 王志勇 马玲;让每一名优秀学子不因贫困止步大学[N];中国社会报;2011年

10 辛敏海 记者 徐海;吉林市放宽非公经济市场准入条件[N];吉林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东进;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动态及其环境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2 肖红生;基于“3S”技术村级景观长期动态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3 周兴东;徐州市城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华;地下水平衡与生态演替耦合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史志华;基于GIS和RS的小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土壤侵蚀响应[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6 关瑞华;基于3S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变及监控技术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7 傅瓦利;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优化设计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8 王晓春;中国东北亚高山林线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9 王炜;城镇景观生态规划方法与实践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王斌;火地塘林区景观格局动态及其生态效益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慧君;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与树种结构相关性研究——以杭州花港观鱼公园为例[D];浙江大学;2004年

2 冯文兰;成都市景观格局分析与景观生态规划[D];四川大学;2004年

3 黄华兵;基于遥感与GIS的景观类型信息提取及景观格局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盐湖研究所);2005年

4 张彤;崇明东滩景观格局与变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屈双荣;基于GIS重庆岩溶区景观格局状况分析[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6 李婷;闻溪河流域景观格局演变与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7 李海丽;南水北调沿线景观格局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增慧;内蒙古鄂托克旗农牧交错区景观变化趋势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欢;我国高科技产业园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表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10 李晓琴;基于遥感的北京山区植被覆盖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023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8023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7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