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典型栎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微生物影响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1 12:51
   土壤因其丰富的碳含量,在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土壤有机碳矿化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直接影响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循环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土壤中碳含量微小的变化将会引起大气CO_2浓度较大程度的变化。因此对于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的研究将会加深土壤碳循环机制的理解,进而为增加土壤碳汇、减缓温室效应提供基础科学依据。栎林是我国北方较为常见的阔叶林,占有较大的森林面积。栎林土壤是丰富的碳库,常被作为土壤中碳迁移转换的研究对象。本文选取辽宁清原森林生态实验站内的典型蒙古栎林(20年,30年和40年林龄的样地,QM20yr,QM30yr和QM40yr)和山东泰山森林生态站内的麻栎林土壤(QA60yr)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演替阶段的栎林样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进行研究,并通过对生物学特征、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的研究,从分子水平探讨SOC(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中的微生物影响机理。该研究可为探明典型栎林土壤有机碳矿化机制及全球变暖环境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提供基础科学依据。论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63天的土壤室内培养实验中,QM30yr样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势最小(-104.161CO_2-C mg g~(-1)干土),不稳定有机碳含量较少,并且其微生物熵(MBC/SOC)较高,该样地土壤中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利用效率较高;QM20yr样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势最大(67.916 CO_2-C mg g~(-1)干土),DOC/SOC和有机碳活性(EOC/SOC)较强,不稳定的有机碳比例较高,且该样地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利用效率较低。2、显著影响典型蒙古栎林和麻栎林碳矿化势的因子为阳离子交换量、真菌Chao1指数和细菌Chao1指数。三个影响因子和碳矿化势之间均为负相关关系,并且影响力度从大到小排序为:真菌Chao1指数细菌Chao1指数阳离子交换量。3、QM30yr样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势最低(-104.161 CO_2-C mg g~(-1)干土),QM20yr土壤有机碳矿化势最高(67.916 CO_2-C mg g~(-1)干土),并且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势具有显著影响。在分子水平,随着蒙古栎林的发育,土壤中微生物群落从细菌主导到细菌和真菌相当,再到真菌主导,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微生物细菌逐渐被真菌替代;从土壤细菌各个门类的相对丰度,可看出降解土壤有机质的Actinobacteria和降解新鲜有机质的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在QA60yr中最高,说明其微生物群落更倾向于降解有机质。这两个门类细菌的相对丰度在蒙古栎林中的排序为:QM20yrQM30yrQM40yr;在真菌群落中,QM30yr样地中担子菌的相对丰度较大,而在真菌属的水平,QM40yr样地和QA60yr样地降解纤维素的能力最强。4、添加单体底物(MN)、多聚物(PM)和单体底物与多聚物混合添加(MIX)处理,不同栎林的样地土壤基质诱导呼吸温度敏感性均小于基础呼吸或者比生长速率,且四个样地基质诱导呼吸温度敏感性均在1.0附近。在基础呼吸阶段,不同样地在添加相同底物时温度敏感性无显著差异;在基质诱导呼吸阶段,添加MN处理下,QM40yr样地的温度敏感性(0.9790)显著低于其他样地(QM20yr,1.0836;QM30yr,0.9954;QA60yr,1.0409),添加MIX处理中,QM30yr样地温度敏感性(0.9710)显著低于其他样地(QM20yr,0.9947;QM40yr,1.0152;QA60yr,0.9948),而PM处理下,各样地温度敏感性无显著差异;在比生长阶段,不同样地土壤在同种处理下温度敏感性无显著差异。
【学位单位】:济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S7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邬建红;潘剑君;葛序娟;王恒钦;余文飞;李炳亚;;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J];水土保持学报;2015年03期

2 陶宝先;宋长春;;氮素形态对泥炭沼泽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5年03期

3 任涛;李俊良;张宏威;陈清;王敬国;;设施菜田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年10期

4 张得芳;马秋月;尹佟明;夏涛;;第三代测序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3年05期

5 王斌;郑思俊;朱义;巨波;赵慧娟;张群;崔心红;;上海市大莲湖池杉林三种优势植物枯落物分解动态[J];生态学杂志;2013年03期

6 朱凌宇;潘剑君;张威;;祁连山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库及分解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2013年02期

7 王琼芳;陈云明;刘小梅;崔静;艾泽民;;黄土丘陵区铁杆蒿群落表层土壤有机碳动态及其影响因子[J];草业科学;2013年01期

8 崔静;荆瑞;王振伟;李阳;刘霞;王海江;;不同盐分棉田土壤水盐运移及其干物质积累的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年10期

9 崔静;陈云明;黄佳健;王琼芳;姚志杰;张飞;;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人工柠条林土壤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年09期

10 史宝库;金光泽;汪兆洋;;小兴安岭5种林型土壤呼吸时空变异[J];生态学报;2012年1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娟;稻田土壤碳氮转化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活性之间的联系机制[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马慧静;大围山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年

2 张雪雯;干湿交替对若尔盖湿地枯落物和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3 赵山山;温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特征初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4 李杰;山东省药乡林场中幼林抚育管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周纯亮;中亚热带四种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6 崔崧;基于微气象学方法的落叶松人工林CO_2通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235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8235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5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