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黑河下游绿洲变化的时空过程与驱动机制

发布时间:2020-09-22 07:32
   额济纳绿洲位于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下游,为典型的内陆河尾闾绿洲,该区地处北温带干旱荒漠区,其气候属于极端干旱的大陆性气候。近几十年来,随着上中游绿洲的过度开发,下游绿洲植被退化、物种减少、绿洲萎缩、下垫面性质改变,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研究额济纳绿洲时空变化过程并分析其驱动机制,对绿洲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利用高分辨率卫星相片(1963年,1968年,1980年)、Landsat MSS影像(1973年,1977年)、Landsat TM/ETM+影像(1986、1990、1993、1996、1999、2002、2006、2009年)多源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采用面向对象分割算法或自动阈值法进行了绿洲提取,同时对提取结果利用目视解译方法进行了调整,实现了对黑河下游绿洲边界的精确提取。对额济纳绿洲的时空变化过程、特征、规律进行了分析,从连续变化的角度对绿洲时空变化过程进行了阶段性划分,提出了固定不变型、“昙花一现”型、先非后是型、先是后非型,前稳后乱型、前乱后稳型、单峰型、波动型和反复无常型等9种绿洲时空变化模式,并对绿洲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从数量变化和过程看,绿洲总面积总体上呈波动性扩大趋势。将绿洲面积的变化划分为“低位徘徊-急剧扩张-高位波动-陡然减少-稳定增加”五个阶段,分别以1977年,1986年,1996年和1999年为分界点。绿洲的纯增主要发生在1990年之前,但波动较大,1990年之后除个别几个时期扩张面积稍微大一点外,其它时期扩张面积都比较微小。绿洲的纯减比较有规律,从1968年的15053.0hm2持续减少到1986年的295.1hm2,之后减少面积比较微小。 2)、从绿洲空间分布上看,绿洲主要分布东、西河的南部、西河沿岸以及额济纳盆地的三角洲地区,东河沿岸分布比较破碎。绿洲面积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河上游西部、西河上游东面、西河中游东面、黑河干流的西面、三角洲的西北、东北和东南面等。绿洲面积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河沿岸以及三角洲地区的东面和北面。 3)、从绿洲变化模式看,绿洲变化可划分为固定不变型、“昙花一现”型、先非后是型、先是后非型,前稳后乱型、前乱后稳型、单峰型、波动型和反复无常型等9种模式,占总绿洲面积的比例分别为8.54%、23.61%、6.36%、0.62%、5.39%、15.27%、2.80%、16.97%和20.43%。其中“昙花一现”型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反复无常型,说明近50年来,额济纳绿洲以不稳定状态占主导。 4)、根据稳定性将绿洲划分为稳定型、不稳定型、很不稳定型,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3.48%、41.58%、24.94%。其中河流下游冲洪积三角洲平原、西河河流流经地区以及黑河干流西面的水库区绿洲表现得比较稳定,外围绿洲表现为不够稳定。 5)、黑河下泄水量的变化是绿洲演变的根本原因,影响整个研究时段;人为活动的加剧与不科学的滥伐过牧是绿洲化的重要原因;气候暖干化等引发、加剧了自然灾害,对绿洲化也有一定的影响。各时期绿洲化的主要因子有所差异,计划经济时期的主要影响因子有政策、人口变化、上游来水量和自然灾害;市场经济时期的主要影响因子有政策、上游来水量、人为破坏、经济发展、土地盐碱化;生态建设时期主要影响因子有:上游来水量、经济利益、生态建设相关政策。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P9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增;;LUCC驱动力模型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2 杜巧玲,许学工,李海涛,彭慧芳;黑河中下游绿洲生态安全变化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3 袁艺,谢锋,史培军;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镇用地与农业用地的景观斑块特征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4 摆万奇,阎建忠,张镱锂;大渡河上游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驱动力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1期

5 蔡玉梅,刘彦随,宇振荣,Peter H.Verburg;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模拟的进展——CLUE-S模型及其应用[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6 蔺卿,罗格平,陈曦;LUCC驱动力模型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7 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1期

8 朱震达;刘恕;杨有林;;试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区沙漠化土地整治的可能性和现实性[J];地理科学;1984年03期

9 蒙吉军,李正国;河西走廊张掖绿洲LUCC的驱动力分析[J];地理科学;2003年04期

10 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龚新梅;新疆土地荒漠化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D];新疆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白智娟;调水后额济纳绿洲植被变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2 陈维强;额济纳绿洲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24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824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e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