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氮、酸沉降对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9-24 10:31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加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性的气候和环境变化愈演愈烈,譬如大气氮沉降和酸沉降等。它们已经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尤其是森林凋落物的分解系统。截至目前,许多研究调查了单一类型的氮或者酸雨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然而,在自然界中,大气氮沉降和酸沉降是由多种类型的化合物混合而成的。大气氮沉降不仅包括无机氮(比如NH4+、NO3-等)沉降,同时也包括有机氮(比如脲、氨基酸等)沉降。酸雨不仅包括硫酸型酸雨(SAR),同时也包括硝酸型酸雨(NAR)。因此,单一类型的氮或酸雨增施已不能准确地反映氮和酸沉降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研究和辨别不同类型的氮和酸沉降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势在必行。本研究选择中国南京的紫金山地区作为实验样地。首先,通过室内模拟实验评估豆科植物和非豆科植物凋落物分解对不同类型氮增施的响应并比较其差异性。在本研究中,选择豆科植物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非豆科植物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的叶凋落物作为实验材料,分别将两种叶凋落物与其原生土混合培养六个月,期间用五种不同类型的氮(NH4+、NO3-、脲、甘氨酸以及前四者的混合氮)进行增施处理。然后,通过野外控制实验探究针叶林和阔叶林中土壤微生物量及微生物活性对不同类型有机氮沉降的响应。在本研究中,以紫金山上两种优势树种针叶林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阔叶林的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作为研究对象,每月分别用五种不同类型的有机氮(脲、甘氨酸、丝氨酸、壬胺以及前四者的混合氮)喷施针叶林和阔叶林的森林土壤,共喷施一年。最后,为了探究硫酸型、硝酸型以及混合型酸雨对中国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分解、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的影响,将针叶林马尾松和阔叶林栓皮栎的叶凋落物分别与其原生土混合,室内培养六个月,期间用五种不同比例的SO42-/NO3-(1:0、5:1、1:1、1:5和0:1)酸雨溶液进行喷施。在上述三个实验的培养期间,跟踪测定凋落物的失重速率、土壤微生物量、土壤pH以及相关分解酶的活性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所有类型的氮均加速了豆科植物和非豆科植物的凋落物分解速率,且在混合氮处理下的凋落物分解速率显著高于在单一类型氮处理下的分解速率。混合氮和NO3--N处理显著增加了豆科植物凋落物的分解速率,而混合氮、甘氨酸和脲处理显著增加了非豆科植物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在这两种林型中,混合氮处理下的土壤酶活高于单一类型氮处理下的土壤酶活,氮增施对土壤pH和土壤微生物量未产生显著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氮增施在没有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的情况下,可能通过改变微生物分解酶的分泌从而影响了凋落物的分解进程。本研究结果也进一步揭示了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与单一类型的氮相比,混合氮是主要的控制因素,由混合氮引起的凋落物分解的增速效应可能会诱发地下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进而可能打破生态系统碳吸收与碳释放之间的平衡。(2)在针叶林和阔叶林中,脲和氨基酸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的活性,相反,壬胺和混合氮处理显著抑制了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的活性。脲和氨基酸处理对阔叶林土壤酶活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而壬胺处理对针叶林土壤酶活的抑制作用更显著。有机氮处理抑制了土壤微生物分泌与氮循环相关的土壤酶,相反却促进了土壤微生物分泌与碳循环相关的土壤酶。本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氮的类型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可能会对土壤碳、氮循环以及土壤二氧化碳的释放造成影响。此外,本研究结果也表明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类型的有机氮沉降表现出强烈的反馈。(3)所有类型的酸雨均抑制了针叶林和阔叶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土壤微生物量和大部分土壤酶的活性,且硝酸型酸雨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硫酸型和混合型酸雨。阔叶林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酸的缓冲作用强于针叶林的。硝酸型酸雨和混合型酸雨通过减弱凋落物失重率与相关分解酶的相关性从而减缓了土壤碳、氮和磷的矿化。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酸雨中SO42-与NO3-的比值显著地影响了凋落物的分解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酸雨中SO42-与NO3-的比值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这样,从长期来看,酸沉降将导致土壤碳库的积累,从而改变生态系统碳流、营养循环以及腐殖质形成间的平衡,进而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多重影响。
【学位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S7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璐;赵常明;徐文婷;申国珍;谢宗强;;神农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物动态及影响因素[J];植物生态学报;2018年06期

2 张宏珲;薛银婷;林永慧;何兴兵;;酸解对香樟凋落物分解过程的短期影响[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6期

3 戚德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J];河南农业;2016年11期

4 陈瑶;邵英男;李云红;;浅析森林凋落物分解影响因素[J];花卉;2017年08期

5 刘延坤;;氮沉降对于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机理研究[J];花卉;2017年16期

6 马承恩;孔德良;陈正侠;郭俊飞;;根系在凋落物层中的生长及其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2年11期

7 李秀云;李润祥;;影响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因素[J];农民致富之友;2012年20期

8 曲浩;赵学勇;赵哈林;王少昆;;陆地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10年08期

9 王相娥;薛立;谢腾芳;;凋落物分解研究综述[J];土壤通报;2009年06期

10 徐国良;莫江明;周国逸;薛花;;氮沉降下鼎湖山森林凋落物分解及与土壤动物的关系[J];生态环境;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锐萍;刘强;林开豪;薛宁;文艳;;尖峰岭凋落物分解过程微生物动态变化[A];廿一世纪微生物学发展前沿与应用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于淑玲;;腐生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分解作用的研究[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孙书存;安树青;刘茂松;高贤明;;物种多样性与植物凋落物分解的相互关系:研究概述[A];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贺美;田秋香;赵汝东;王兴刚;刘峰;;凋落叶中木质素的降解特征及其微生物影响机制——以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植物小花木荷和亮叶水青冈为例[A];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C];2018年

5 周海超;;秋茄叶片凋落物分解过称单宁的转化及其对N循环的影响[A];中国第五届红树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梁晓兰;王进闯;王彦杰;李伟;张林;潘开文;;花椒的化感作用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A];中国第六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崔君至;陈尊贤;;南仁山区土壤性质在不同地形位置之分布[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艳艳;氮、钠添加对亚热带森林土壤动物—凋落物分解系统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5年

2 吕艳娜;氮、酸沉降对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3年

3 宋庆妮;毛竹扩张对常绿阔叶林氮磷分配格局与过程的影响[D];清华大学;2017年

4 吕瑞恒;抚育间伐对针叶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陆晓辉;马尾松凋落物特性及松针分解过程与调控研究[D];贵州大学;2017年

6 陈晓;间伐对油松人工林下真菌植被及凋落物分解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7 王娟;宝天曼森林凋落物分解与土壤呼吸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8 葛晓改;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凋落物分解及对土壤碳库动态的影响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9 陈栎霖;台湾桤木—黑麦草复合模式凋落物分解对模拟氮沉降的初期响应[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10 李艳红;巨桉—台湾桤木混合凋落物分解特征及其土壤动物群落动态[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兰;鸟类排遗物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与土壤N素矿化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6年

2 许亚杰;杭州湾湿地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线虫群落特征及其对互花米草入侵的响应[D];杭州师范大学;2018年

3 柳鑫;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天然草地凋落物养分释放动态研究[D];贵州大学;2018年

4 段斐;亚高山针叶林—溪流—河流集合生态系统的氮磷硫迁移过程[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5 李飞;火干扰对兴安落叶松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8年

6 李会平;凋落物不同处理下表层土壤的有效磷动态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8年

7 袁小兰;养分和碳源添加对杉木和合欢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8年

8 刘喜帅;毛竹扩张对凋落物—土壤碳氮磷含量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8年

9 樊伟;氮、磷添加对不同林龄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18年

10 王泽夫;不同林龄梯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产量及养分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D];安徽农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256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8256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0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