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大豆秸秆生物炭对黄土中硫转化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9-30 19:09
   硫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中量元素,在土壤营养元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一样,中国黄土高原土壤缺硫的现象已经成为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土壤中硫的含量对土壤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生长和增殖,微生物群落结构有很大的影响。土壤缺硫会使农作物的产量降低,并且可以抑制豆类作物的固氮作用。随着土壤缺硫现象越来越严重,与之相关的土壤改良和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生物炭是生物质在完全或部分缺氧的条件下热解炭化产生的材料,向土壤中施加生物炭可以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生物炭已被作为一种良好的土壤改良剂使用。研究表明,生物炭对土壤有机质含量(SOM),土壤pH值,土壤电导率(EC)及其他土壤性质有一定影响。由于较大的表面积和特殊的孔隙结构,生物炭在提高微生物丰度和治理贫硫土壤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在300℃和600℃的温度条件下热解大豆秸秆,制备得到大豆秸秆生物炭BC300和BC600。分别将BC300和BC600以1%、3%和5%(w/w)的施加率施加于100 g黄土土壤样品中。这些处理记为BC300-1、BC300-3、BC300-5、BC600-1、BC600-3和BC600-5。每种处理设置三个平行样,与空白对照一起恒温培养15周,并在第0、3、6、9、12和15周,测定土壤样本的理化性质、酶活性和土壤中各形态硫含量。第15周,对土壤样本进行DNA提取和PCR扩增测序分析鉴定硫氧化细菌,并研究生物炭施入后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较高的热解温度引起了大豆秸秆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变化。随着热解温度从300℃升高到600℃,生物炭pH从7.87增加到8.42,灰分含量从13.5%增加到15.5%,BET表面积从2.00增加到13.84 m~2·g~(-1)。(2)向黄土中施加生物炭,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随生物炭的施加发生显著性变化。培养15周后,BC300的施加量分别为1%、3%和5%时,土壤pH值分别比对照高3.1%、3.4%和5.3%。BC600的施加量分别为1%、3%和5%时,土壤pH值分别比对照高2.9%、4.5%和5.9%。电导率(EC)的变化趋势与pH值的变化趋势相似,但却更显著,BC300和BC600的施加量为5%时,其电导率(EC)的增量分别为25.6%和36.6%。培育初期,土壤中有机质(SOM)略有增加,但在第9周后,逐渐低于对照。培育15周后,施加BC300的脲酶活性比对照组高8.1%~10.2%,施加BC600的土壤脲酶活性比对照组低2.5%~8.6%。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不大,与生物炭的施用无显著性关联。(3)不同生物炭对土壤中各形态硫的影响各不相同。施加生物炭后,土壤中总硫、水溶性硫、有机硫含量变化显著,吸附性硫和盐酸可溶性硫无显著性变化。其中,土壤中水溶性硫和有机硫含量的变化最显著。培育第3周,生物炭的施加均提高了土壤中水溶性硫的含量,且提高量较大。对比第15周的数据,有机硫的含量均低于或远低于对照组。(4)施加BC600土壤中硫氧化菌和溶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最高。BC600处理的溶菌菌相对丰度为2.84%~4.19%,BC300处理的溶菌菌相对丰度仅为1.24%~2.38%。所有样品的优势菌种主要为变形杆菌门、双生单胞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大多数生物炭处理的土壤变形杆菌相对丰度较对照组(27.3%)有所增加,其中BC300-5和BC600-5最高,分别为34.2%和35.2%。在所有生物炭处理中,以BC300-1和BC600-3处理差异最大(14.6%),分别为22.0%和23.6%,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生物炭降低了放线菌和绿弯杆菌的相对丰度,但对拟杆菌和酸杆菌的影响不大。研究表明,大豆秸秆生物炭不仅使黄土的硫转化和理化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而且引起了黄土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秸秆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硫矿化具有良好的作用,可作为黄土土壤改良剂应用。
【学位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15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Introduction
    1.1 The role and importance of sulfur in soil
        1.1.1 Availability of sulfur and its role in soil
        1.1.2 The sulfur cycle and sulfur transformations in soil
    1.2 The role and importance of microorganisms in soil
        1.2.1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soil health
        1.2.2 The role of microorganisms in sulfur transformations
    1.3 Development of biochar as a soil amendment
        1.3.1 Background
        1.3.2 Production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biochar
    1.4 Research background,significance,and objectives
        1.4.1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1.4.2 Research content and objectives
        1.4.3 Technical flowchart
2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iochar
    2.1 Introduction
    2.2 Materials and methods
        2.2.1 Raw materials and production method
        2.2.2 Analysis methods
    2.3 Results and discussion
        2.3.1 pH
        2.3.2 Ash content
        2.3.3 Surface area and SEM images
        2.3.4 Elemental composition
        2.3.5 X-ray diffraction(XRD)
    2.4 Conclusion
3 Effect of biochar on soil quality and enzyme activity of loess
    3.1 Introduction
    3.2 Materials and methods
        3.2.1 Experimental design
        3.2.2 Soil sampling and basic properties
        3.2.3 Analysis methods
    3.3 Results and discussion
        3.3.1 Effect of biochar on soil pH
        3.3.2 Effect of biochar on soil 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
        3.3.3 Effect of biochar on soil urease and catalase activity
        3.3.4 Effect of biochar on soil organic matter(SOM)
    3.4 Conclusion
4 Effect of biochar on sulfur transformations
    4.1 Introduction
    4.2 Materials and methods
        4.2.1 Experimental design
        4.2.2 Total sulfur
        4.2.3 Water-soluble sulfur
        4.2.4 Adsorbed sulfur
        4.2.5 HCl-soluble sulfur
        4.2.6 Organic sulfur
        4.2.7 Data analysis
    4.3 Results and discussion
        4.3.1 Effect of biochar on total sulfur
        4.3.2 Effect of biochar on water-soluble sulfur
        4.3.3 Effect of biochar on adsorbed sulfur
        4.3.4 Effect of biochar on HCl-soluble sulfur
        4.3.5 Effect of biochar on organic sulfur
        4.3.6 Effect of biochar on sulfur transformations
    4.4 Conclusion
5 Effect of biochar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its role in sulfur transformations
    5.1 Introduction
    5.2 Materials and methods
        5.2.1 Experimental design
        5.2.2 DNA extraction,sequencing,and PCR amplification
        5.2.3 Data processing
        5.2.4 Statistical analysis
    5.3 Results and discussion
        5.3.1 Relative abundance of microbial community
        5.3.2 OTU analysis
        5.3.3 Rarefaction analysis
        5.3.4 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analysis
        5.3.5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
        5.3.6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effect size(LEfSe)
        5.3.7 Effect of biochar on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its role in sulfur transformations
    5.4 Conclusion
6 Conclus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6.1 Conclusions
    6.2 Future research
Acknowledgements
References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Award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重庆;王晖;江小燕;黄荣;曹亦俊;;生物炭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9年01期

2 杨德毅;吾建祥;潘明正;刘莉;虞冰;马婧妤;;施用不同生物炭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19年02期

3 孙晓鹏;;生物炭的制备与应用研究[J];乡村科技;2019年02期

4 孔德国;周岭;李坷;张红美;;炭化时间对长、短绒棉基生物炭性能的影响[J];可再生能源;2017年10期

5 苗微;孟军;兰宇;韩晓日;陈温福;;陈化处理对稻壳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6 孙涛;朱新萍;李典鹏;顾祝禹;张佳喜;贾宏涛;;不同原料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对比分析[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7年06期

7 李佳燕;陈兰;喻婕;戴智强;张震;王娜;;生物炭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9年07期

8 蒋春燕;石凤丽;李英杰;田森林;;生物炭制备及其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2019年05期

9 宋婷婷;赖欣;王知文;方明;杨殿林;居学海;李洁;张贵龙;;不同原料生物炭对铵态氮的吸附性能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8年03期

10 唐行灿;陈金林;;生物炭对土壤理化和微生物性质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1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苹;潘波;焦杏春;;滇池底泥制备的生物炭对菲的吸附-解吸[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沈国清;;生物炭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学机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3 Tran Thi Bien Thuy;宋子腾;李振华;汤家庆;张绪;胡红青;;咖啡壳及其腐熟对生物炭修复红壤镉污染的影响[A];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4 向淋;高瑞丽;付庆灵;朱俊;胡红青;;氧化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铅的吸附[A];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摘要集[C];2018年

5 周健;陈氏边陲;胡红青;;4种生物炭对水稻田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第二届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7年

6 李荭荭;刘雨庭;陈炎辉;王尚礼;王明光;李云云;谢团辉;王果;;生物炭添加对镉、铅在土壤-水稻体系中迁移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第二届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7年

7 陈思慧;陈振焱;张亚平;许伟伟;任静华;沈凯;;铁基生物炭对镉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作用研究[A];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摘要集[C];2018年

8 庄志成;王宜志;王兰;吕宏虹;唐景春;;生物炭在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9年

9 王雅伦;孙秀云;王连军;;生物炭在土壤改良和修复中的应用[A];2018年全国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研讨会暨创新技术联盟中心筹备会论文集[C];2018年

10 王雅伦;李桥;赖佳;孙秀云;王连军;;生物炭在土壤改良和修复中的应用[A];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方 编译;生物炭功效也挑地[N];中国科学报;2017年

2 本报记者 徐佳倩;殷大伟 用生物炭技术改良低产田[N];黑龙江日报;2020年

3 本报记者 于险峰 李纯;生物炭产业亟须政策扶一把[N];农民日报;2018年

4 记者 葛传东;我省秸秆炭化还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N];辽宁日报;2017年

5 张宜军 本报记者 朱勤;用秸秆制成的生物炭肥 耐旱除虫增产[N];辽宁日报;2017年

6 记者 陈云芬;生物炭与作物健康栽培院士工作站挂牌[N];云南日报;2017年

7 本报记者 于险峰 张仁军;生物炭拓展秸秆还田新路径[N];农民日报;2017年

8 于险峰 张仁军;生物炭拓宽秸秆还田新路径[N];山东科技报;2017年

9 本报记者 刘霞;生物炭能否给地球降降温?[N];科技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李瑞林 通讯员 程晓云;遂昌竹炭赢得国际赞誉[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平;生物炭基肥中多环芳烃检测及其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规律[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2 杨帆;生物炭—土壤矿物质界面行为及其对碳稳定性影响机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3 马少强;生物炭对Cu~(2+)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的吸附作用研究:粒径和老化作用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4 何杨;生物炭对紫色土中氟苯尼考吸附机理与迁移行为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

5 郑立地;生物炭对铅镉污染湿地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8年

6 李婷;有序结构的生物炭功能材料在生物医学和环境领域的应用[D];南昌大学;2019年

7 王燕;不同来源生物炭的特性及去除溶液中重金属离子的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8 韩瑛;冻融与生物炭添加对黑土磷素有效性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

9 阎海涛;生物炭对植烟褐土的改良效应及其微生态机理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8年

10 范方宇;玉米秸秆水热炭化和热解法制备生物炭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莉;农林生物炭的改性及其在生物燃料与电化学传感中的应用[D];江西农业大学;2019年

2 刘崇;玉米秸秆资源化为植物营养液及生物多孔炭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9年

3 冯美玲;生物炭和氮添加对白芨土壤养分、生物量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9年

4 刘泽霞;生物炭和环保酵素联合对盐碱土改良效果的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9年

5 郭金越;生物炭/铁酸锰复合材料对铜锌复合污染土壤的稳定化效果及机制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9年

6 敖娜日苏;生物炭强化牛粪厌氧消化产沼气的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9年

7 甘泉;市政污泥热解制备富铁生物炭及其环境功能材料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8 陈玉婷;镧改性磁性稻壳基生物炭除磷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9 尹文利;磁性生物炭对稻田土壤中镉的减量去除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10 胡俊辉;可再生壳聚糖改性生物炭材料对Pb(Ⅱ)的吸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312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8312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3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