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大安盐碱地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01 15:59
   土壤盐碱化已成为世界最为严重的非生物压力,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及耕地面积的减少,资源匮乏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日益加剧。同时土壤盐碱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以至于成为限制世界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世界盐渍土面积约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6.4%。而我国土壤盐碱化日益恶化,也已达到总国土面积的1.0%。 本实验研究地吉林省大安是中国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土壤pH大多高于8.5,更甚至达到10。对该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土壤盐碱化治理尤为重要。当前对盐碱化的治理主要人工改良方式,如物理改良法、化学改良法、生物改良法及其他改良法。但都没有达到理想的目的。 本论文分析总结了土壤盐碱化的形成原因。从微生物生态角度来研究吉林省大安盐碱地土壤。 考察了该区盐碱化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及土壤剖面的各微生物分离分析。通过对土壤剖面的理化性质检测,得出该区土壤含N、C甚少,远低于我国土壤平均值。且全盐及Na含量较高,pH也均高于9,呈现出该区已达到重度盐碱地土壤标准,需亟待给予保护和修复。值得注意的是20-30cm土层土壤盐碱化程度最为严重,这与该区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性气候相关,冻土层积累盐量最为严重。土壤剖面对各层菌落种类变化的影响与理化性质相似,随着土壤深度的加大,微生物相对种类相对丰富度逐渐减小,群落结构组成趋于简单化。相一致的是20-30cm盐碱化最严重土层的菌落种类也最少。 实验还对该区6个不同盐碱化程度的土壤的各微生物进行分离,并对不同样地土壤对微生物分布的影响做了研究。共分离出菌株218株,其中真菌109株,细菌77株、放线菌32株。分别对该6个不同程度盐碱化土壤样地间分离获得的菌株进行了相关的比较。随着盐碱化程度的加重,土壤中各微生物的相对种类丰富度及群落结构组成在时空变化上逐渐变小、变简单化,说明土壤盐碱化程度的加重对真菌的生存及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不利于动植物及微生物的生长。但总体来看,其中真菌在群落组成中占重要地位,占该区土壤微生物总量的50.4%,反应出真菌对盐碱化土壤的适应性较细菌、放线菌强。 最后通过各菌株在不同酸碱度条件下的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对培养基pH的改变做了测定及筛选。发现长期生活于盐碱环境下的菌株,具备了耐高酸碱度的特性。并获得了降培养基pH效果最好的5株菌株,分别鉴定为Penicillium solitum, Penicillium bilaiae, Penicillium dipodomyicola, Penicillium lanosum, Trichoderma sp。其中青霉菌耐高酸碱度的能力相对较强。 本实验为摸清吉林省大安地区土壤本底值,为综合评价其生态环境及合理改变和修复盐碱化土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学位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S156.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东北盐碱地概况
        1.1 松嫩平原地区盐碱地概况
        1.2 松嫩平原盐土壤的特点
    第二章 盐碱化土壤形成原因
        2.1 松嫩平原盐碱化土壤的形成原因
        2.2 初生盐碱土的形成原因
        2.3 次生盐碱土的形成因素
    第三章 盐碱化土壤改良概述
        3.1 物理修复法
        3.2 化学修复法
        3.3 生物修复法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实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技术路线
        1.3 土壤的采集方法
        1.4 土壤剖面性质的简单检测
        1.5 培养基
        1.6 平板涂布法分离菌株
        1.7 菌株鉴定
    第二章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结果
        2.1 土壤剖面全氮含量测定结果
        2.2 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测定结果
        2.3 土壤剖面pH测定结果
        2.4 土壤剖面Na含量测定结果
        2.5 土壤剖面可溶性盐含量测定结果
    第三章 土壤菌株分离分析结果
        3.1 不同盐碱化程度土样的菌株分离结果
        3.2 盐碱化程度变化对微生物菌群数量的影响
        3.3 不同盐碱化程度土壤菌群结构变化
        3.4 土壤剖面的菌株分离结果
    第四章 调节培养基pH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4.1 菌株对固体培养基pH的影响测定
        4.2 降低培养基pH菌株的筛选
        4.3 降低培养基pH菌株的鉴定
        4.4 升高培养基pH菌株的筛选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志杰;孙文彦;马卫萍;尹红娟;李怀军;曲善功;曹卫东;;盐碱土改良技术回顾与展望[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2 唐旭日;张法琴;;盐碱地改良及园林绿化施工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3 李凤霞;郭永忠;许兴;;盐碱地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4 张巍;冯玉杰;;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原土壤微生物的分布及其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J];草原与草坪;2008年03期

5 张子峰;宫伟光;;大庆盐渍土壤pH值的空间异质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6 万忠娟,于少鹏,王海霞,孙广友;松嫩平原典型湿地脆弱性分析与评价[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7 裘善文,姜鹏,李风华,夏玉梅,王曼华,汪佩芳;中国东北晚冰期以来自然环境演变的初步探讨[J];地理学报;1981年03期

8 赵福岳;;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历史演化规律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10年S1期

9 杨帆;王志春;肖烨;;冬季结冰灌溉对苏打盐碱土水盐变化的影响[J];地理科学;2012年10期



本文编号:28316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8316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5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