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不同灌溉条件下盐碱荒地盐分运移与生物排盐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1 03:10
  土壤盐渍化是干旱区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面对日益严峻的干旱、水资源缺乏、盐渍化加剧等问题,生物排盐方法由于具有稳定持久脱盐及节水等特点,成为继水利改良方法之后全球盐碱地改良利用的热点方法。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阜康荒漠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为依托,采用田间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不同灌溉方法下盐碱荒地的盐分运移与分布特征,确定了草木犀、油葵、苜蓿、耐盐春小麦、甘草等5种不同耐盐程度植物的生物排盐量,评价了考虑生物排盐下的灌溉农田土壤盐分平衡问题。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灌溉方式下,年内01m土体土壤盐分总储量均降低,12m土体存在积累,大部分土壤盐分通过灌溉淋洗至土壤深层,说明土壤盐分由表聚型转为底积型。年际间形成的土壤盐分梯度波动差异性显著,灌溉与非灌溉条件下,土壤盐分总体变化影响整个年际盐分变化幅度,盐分梯度高的土壤盐分变化较大,盐分梯度低的土壤盐分变化较小。(2)不管哪种灌溉方式,均对土壤表层盐份影响最大,受制于植物覆盖度、根系活动、灌水量及灌水次数的影响,040cm土层脱盐表现最好,土层盐分变化最活... 

【文章来源】:石河子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同灌溉条件下盐碱荒地盐分运移与生物排盐研究


盐碱地改良利用实验梯田景观Fig.2-1Alkali-salinelanduseoftheexperimentterracelandscape

示意图,梯田,示意图,土壤


图 2-2 梯田示意图Fig.2-2 Terrace sketch map置与方法和颗粒级配测定验的土壤取自中科院新疆阜康荒漠生态试验站东北面的盐碱层至 1 米深混合取土(土层:0~10cm,10~20cm,20~30cm,0~80cm,80~100cm,100~120cm,120~140cm,140~160cm,1。该土样经过风干、碾压、筛分、均匀混合后制备成室内试验本物理化学特性,具体包括土壤容重、颗粒组成和土壤初始。粒径分析采用的吸管法,饱和导水率采用的环刀法。测定结。按国际制土壤分类方法,研究土壤为粉质粘壤土:表2-1 各级颗粒含量百分比(%)

内环,水量变化,土壤入渗,秒表


图 2-4 双环入渗仪Fig.2-4 Double-ring infiltrometer水,秒表,双环入渗仪(规格:内环直径 15cm,外选择较为平整且无植被生长的试验样地,清理干净(破坏),将内外环放置在同一水平的位置上,使内环上十字形铁架中部,将内外环同时砸入土壤 10cm,刻度尺置于内环中,并使之浮标刻度保持竖立。开始注意:为避免强大水流对土壤表层造成冲击,向内外流冲击),使水面保持在一定 5cm 高度,利用内环中的水量。试验记录时间为 1min,2min,3min,4min…,连续记录 4 个相同的时间段(5min)内入渗的水中密切关注内外环水量变化,并时刻保持内外环水律计算土壤入渗系数 Ks:Q L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氮肥对盐角草生长及矿质灰分累积的影响[J]. 王界平,田长彦.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01)
[2]氯离子对作物生长和土壤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 程明芳,金继运,李春花,王玉军,王贺.  浙江农业科学. 2010(01)
[3]新疆耐盐冬小麦新品系耐盐特性的研究[J]. 任崴,罗廷彬,马林,殷志刚.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01)
[4]一年生盐生植物耐盐机制研究进展[J]. 张科,田长彦,李春俭.  植物生态学报. 2009(06)
[5]施加改良剂对重度盐碱地盐碱动态及杨树生长的影响[J]. 王文杰,贺海升,祖元刚,赵修华,杨磊,关宇,许慧男,于兴洋.  生态学报. 2009(05)
[6]钙对盐胁迫条件下油葵幼苗生长速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陈全战,张边江,周峰,华春.  安徽农业科学. 2008(35)
[7]中国盐渍土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 杨劲松.  土壤学报. 2008(05)
[8]绿洲灌区土壤盐分平衡分析及其调控[J]. 杨劲松,陈小兵,胡顺军,刘春卿,李晖,刘广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04)
[9]内蒙古河套灌区水盐平衡与干排水脱盐分析[J]. 王学全,高前兆,卢琦,李彬.  地理科学. 2006(04)
[10]世界盐碱地资源及其改良利用的基本措施[J]. 张建锋,张旭东,周金星,刘国华,李冬雪.  水土保持研究. 2005(06)



本文编号:29508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9508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2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