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我国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理论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6-10-28 17:46

  本文关键词:国内网络群体性事件理论研究述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发表 > 我国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理论研究述评

我国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理论研究述评

发布日期: 2013-11-22 发布:  

  2013年29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使其容易通过网络产生比较统一、偏激的舆论,从而引发高校群体性事件。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掌握与控制网络舆情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梳理了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现状,就如何应对网络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运用网络技术和实践课程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进行了探讨。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述评
  作者简介:余芮(1989-),女,土家族,湖北五峰人,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林畅(1978-),男,湖北黄冈人,三峡大学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湖北 宜昌 4430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116-02
  网络已成为当今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因互联网的迅速渗透而改变。高校学生是“触网”人数较多的群体,大学生在网络中获取信息、发表观点、彼此交流,庞大繁杂的网络虚拟群体便应运而生。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教育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跟上网络发展的步伐。
  一、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定义与特征
  只有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步伐,跟上当前网络技术发展的节奏,主动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才能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教育和引导。
  1.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含义
  网络群体行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内涵目前学术界并未形成一致的看法。孙凤等人认为,网络群体行为是指大量网民基于特定诉求在特定阶段通过网络集中参与社会表达的社会事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不确定性。[1]杨久华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或其他相关目的,利用网络进行串联、组织,并在现实中非正常聚集,扰乱社会正常秩序,乃至可能或已经发生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群体暴力事件。李金龙等人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互联网上对事关公共利益或较有争议的事情进行群体性讨论,从而把这股网络力量从虚拟推向现实的一种社会现象。孙晓晖认为,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造成较大社会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到现实层面的聚集性事件即为网络群体性事件。[2]学术界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认识在不断深入。
  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是一种数字化群体,是网络衍生出来的社会群聚现象。张绍荣等人认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是指以虚拟网络为媒介,依托校园BBS、博客、同学录、QQ群、专题网页、E-mail或聊天室等所形成的兴趣相同、思想相近的新型大学生组织。[3]龙雅丽提出大学生群体事件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主要是指大学生以网络为平台,利用校园BBS、博客、维客、QQ群、校园网、手机短信等即时通讯方式,传播自己对社会热点事件或者于自身利益有关事件的意见、情绪、观念等,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引发大学生群体事件,或者围绕已经发生的大学生群体事件发布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表达自己的意见、情绪、态度等,这些意见、情绪、态度又反作用于线下的群体事件,使得其通过网络发酵、做大、做强,达到一定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4]
  综上所述,可以把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定义为由现实或网络事件引发,大学生利用虚拟平台,交流信息,表达诉求,并逐渐形成虚拟群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线上或线下的群体集聚行动。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对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影响可以是负面的也可以是正面的,也有的是中性的。但无论其性质如何,由于网络因素的存在,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一般的群体性事件。
  2.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刘显忠指出,网络虚拟群体具有人员构成复杂性、成员关系松散性和结构功能共存性的特点。[5]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让一名普通的社会闲散人员也可以成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中的一员;同时虚拟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随意性较大,群体凝聚力弱,个人的群体归属感较差,大学生可以随时加入,也可以随时退出。从性质上分析,余佩媛认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具有虚拟性与真实性,非正式性与非赢利性的特点。[6]大学生在虚拟空间的沟通和交流均可以使用网络语言,但这种虚拟群体中的成员活动又是现实心理活动的客观反映,而这种在虚拟集合体中的真实表达又是由虚幻的网络空间来实现的,表现出一定的真实性。另外,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是一种非正式性的民间组织,它们不需要上级单位领导的审批,也不需要任何备案的登记手续,相对于传统形态的民间社会组织而言比较松散,都是自主成立、自由发展的。
  通过观察近年来发生的典型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可以看出,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显现出明显的特征: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有着强烈的大学生主体色彩;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利益的诉求主要集中在校园内涉及到学生群体的切身利益问题,也包括当前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事件群体缺乏规范的管理与完善的引导,成员间的关系虚拟不固定,难以追究责任,处理难度较大。
  二、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
  1.内因: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存在和发展
  李卫星指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存在文化理念失根、教育管理失控、道德行为失范、人际交往失真、自我认知失实、网络依赖失控等问题。[7]而姜浩则从另外一个方面解读了新的网络舆情下的大学生网络群体。认为近几年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在数量、规模、形势以及复杂程度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趋势:一是规模日趋扩大。大学生群体较多关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校内外重大事件以及涉及国家利益、国家主权等重大问题的事件,通过网络使各地大学生连接在一起。二是大学生网络虚拟组织更加严密。行动目标指向性强,统一度高。三是形式“合法化”。当代大学生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在组织、酝酿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以规避法律制裁的“合法”形式开展活动。[8]
  2.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外部原因   姜健等人从外部因素进行了归因,指出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形成的原因:一是国内、外反华势力对我国的渗透,二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三是缺乏合理健全的诉求机制,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内在特点,五是高校大学生生活方式的相对单一封闭,六是网络监管机制的不健全,七是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存在不足。[9]冯国栋则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方面——集体无意识、暗示与传染、群体压力与从众和责任感的弱化因素进行了解释。认为大学生网民并非是由自己的思维、意见和价值观所做出的理性选择,而是在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下,不能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言行。他们认为在网络匿名性和高度自由性的情况下可以在网络上发泄、谩骂、攻击他人、随意发帖等,社会责任感由此丧失。[10]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与社会公平、公共权力使用范围、公权力腐败等相关的事件,容易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除了上述事件,大学生也会关注大学校园里的事情,比如食堂问题、宿舍问题、奖学金问题等等。因此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深层次原因。中国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中,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不仅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更是社会组织的崛起,发挥其应有作用的重要契机。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现实意识会逐渐觉醒,公民意识逐渐增强,会有助于消除一些结构性和功能性的障碍。
  三、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对策研究
  张书明等人提出,应健全相关网络制度规范,树立正确网络道德,加强软硬件建设,增强网络舆情收集和分析能力,加强网络舆情研究,构建网络宣传队伍。[11]郭天平则从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提出应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关。[12]田振华从加强QQ群的管理得出了如下策略:不断完善高校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QQ群的监管,建立和完善网络宣传教育体系,构筑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发布平台。[13]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管治基本可概括为三种方法:
  1.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首先,应该让“两课”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主导作用,充当主渠道角色。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应该与时俱进,发挥主阵地优势,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最后,网络应被高校充分利用起来,加快“两课”的信息化步伐,用技术支持打造一个公共信息分享平台,让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甚至是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2.主动控制引导网络舆情,加强专题网站建设
  干预机制包括事前、网上和网下干预三种。除了控制舆情外,各大高校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网站的建设。大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以校园门户网站为主要阵地,分层次、分格局来建设校园网站,主打“红色网站”的旗帜,以学术、新闻、服务类网站为补充。网上的文化主流应该是品位高雅的、能够体现出高校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所以应该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唱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旋律。
  3.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校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所谓“高素质”,即首先要掌握我国基本政策,并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其次要有丰富的德育理论与实践经验,最后还应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网络运用技术。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及时创新工作方式,以快捷的行动与敏锐的思维迅速抓住问题的关键。通过学习、使用网络,理解网络的基本特性来及时解决高校的网络群体事件问题,使解决方式富有鲜明的教育性与感染力,生动形象。除了专职队伍以外,还可以建立一支兼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这支队伍可以以专业教师为骨干,选取一些思想政治觉悟较高,立场坚定并熟悉网络运行的学生。日常做好网上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与引导,就能让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1]孙凤,郑欣.理性与非理性之辨——网络集群行为的产生及其演变[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胡圣方.国内网络群体性事件理论研究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3]张绍荣,,游敏惠.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
  [4]龙雅丽,张坤.大学生群体事件网络舆情及其发展过程研究[J].新闻天地,2011,(2).
  [5]刘显忠.试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形成及其特征[J].探索,2008,(1).
  [6]余佩媛,苏翔飞.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特征探究[J].学理论,2012,(14).
  [7]李卫星,洪岑.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特点及问题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8]姜浩,杨鑫.网络舆情条件下大学生群体事件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9]姜健,张宏,高袅.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现状与原因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6).
  [10]冯国栋.大学生网络群体行为的群体心理学思考[J].价值工程,2011,(5).
  [11]张书明,杨林.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中的网络舆情监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
  [12]郭天平,张绍荣.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教育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8,(11).
  [13]田振华.试论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和应对策略——以QQ群信息传播为例[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责任编辑:孙晴)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国内网络群体性事件理论研究述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68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568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9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