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从极端实在论和温和实在论之争看模态逻辑本体论问题

发布时间:2016-10-06 09:14

  本文关键词:从极端实在论和温和实在论之争看模态逻辑本体论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西大学》 2009年

从极端实在论和温和实在论之争看模态逻辑本体论问题

陈素艳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可能世界语义学中的两种主要观点极端实在论和温和实在论,旨在对可能世界本体论提供新的解释,进而说明模态逻辑本体论问题。现代逻辑研究中,可能世界语义学不仅揭示了模态逻辑公理系统的直观背景,而且提供了强有力的语义工具,使模态逻辑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可能世界”被做为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基本概念,用来说明可能性、必然性等模态概念,以及模态推理的有效性。但在可能世界语义学的研究中,遭遇对模态逻辑本体论地位上的很多诘难。 文章首先是对极端实在论和温和实在论两种观点的论述,接着又对二者进行对比,从可能世界概念的起源、可能世界的定义、可能世界个体的跨界同一性和跨界识别问题等不同角度阐释了两种观点对模态逻辑本体论的认识,最后提出新温和实在论的观点,并进行了纲要性论述。极端实在论认为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都是客观实在的,可能世界之间由于时空孤立性,所以跨界个体不存在,但是可以存在的是事物的仿本。温和实在论则认为可能世界是整个世界的可能状态,可能世界是被人们所描述或规定的,并采用严格指示词理论和因果命名理论来解决跨界同一性和识别问题,指出专名是联系不同可能世界的通行证。两种观点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痼疾,从极端实在论的观点可以得出可能世界和现实世界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引起哲学混乱;而温和实在论的本质主义特性恰是反本质主义所坚决反对的,既然跨界个体都具有相同的本质,那么可能世界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新温和实在论的提出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可能世界本体论问题,这种观点认为:可能世界是初始的,可以理解为所有事物共存的方式,是一种客观存在;跨世界识别问题是个体跨世界存在的认识论基础,跨世界识别的标准就是个体本质,解决跨世界识别问题也要最终诉求建构可行的本质主义方案。 新温和实在论的提出是势在必行的,这样必然升华了两种理论观点,基本厘清了模态逻辑本体论问题。模态逻辑本体论问题的出路在于建构新的可行的本质主义方案。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812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引言9-10
  • 第一章 模态逻辑与可能世界语义学10-13
  • 1.1 模态逻辑及其本体论问题10-11
  • 1.2 可能世界语义学11-13
  • 第二章 极端实在论与温和实在论13-20
  • 2.1 极端实在论的观点13-16
  • 2.2 温和实在论的观点16-20
  • 第三章 从二者的争端看模态逻辑本体论问题20-37
  • 3.1 可能世界思想起源虽同但发展方向不同20-22
  • 3.2 对可能世界的定义不同22-25
  • 3.3 解决个体跨界同一性和识别问题的方法不同25-33
  • 3.4 不同于二者的观点-语言替代论33-37
  • 第四章 新温和实在论及其本体论意义37-45
  • 4.1 新温和实在论的提出37-38
  • 4.2 可能世界是所有事物共存的方式38-41
  • 4.3 新温和实在论必须诉诸于本质主义41-45
  • 结束语45-46
  • 参考文献46-48
  • 致谢48-49
  • 附录49-50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泰;可能世界为真的确认方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2 李大强;;对象、可能世界与必然性——《逻辑哲学论》的本体论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6期

    3 李秀敏;论可能世界理论中的两个问题[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4 郭继海;可能性种种[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02期

    5 王永生;;大卫·路易斯论跨界同一[J];理论界;2006年05期

    6 林正;论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J];兰州学刊;2004年06期

    7 张力锋;当代西方的模态哲学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08期

    8 吴新民;;论哲学逻辑可能世界理论的应用价值[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05期

    9 张力锋;模态逻辑的哲学归宿[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郭立东;;语言与世界:对克里普克的后天必然真理的一个解释[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干成俊;戴兆国;宣庆坤;;回归经典教育 倡导人文教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课程教学笔谈[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李春泰;关于形式化及其实现的可能世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3 胡成恩;;尼采哲学的反形而上学特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4 孙强;;庄子与柏拉图美学观之比较[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5 袁承蔚;;目的论的发展阶段及其现代启示[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张绍友,谢元春,夏梦,张萍;论命题逻辑中“真”的判定[J];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7 汪海燕;不应忘却的逻辑应用史——与《逻辑学百年》的作者们商榷[J];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8 聂锦芳,刘秀萍;世界哲学图景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陈波;;语句的真、真的语句、真的理论体系——“truth”的三重含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龙小平;试论个体的本质[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华庆;;法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刘科;;自然辩证法界“为国服务”的历史必然性与路径探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戴昭铭;;语言功能和可能规范[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赵敦华;;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原理——批判性自由理论[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5 葛宇宁;张四化;;试析法律逻辑的几个特殊品质[A];法律逻辑与法律思维——第十七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C];2009年

    6 闫宏秀;;从本质主义的视角观照科技进步[A];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谭力扬;;科学实在论的因果机制指称理论[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8 何迎春;田道法;卢芳国;戴娜;;“智”德与当代医学研究生创新教育[A];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建军;罗景仁;;一个新的时态逻辑系统和DB形式化描述方法[A];第九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0年

    10 王晓阳;;后天物理主义与解释鸿沟——劳尔(Brian Loar)版现象概念策略的一个拓展分析[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蒋莹;医疗园林的起源与发展[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4 冯彦波;合并逻辑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樊安;英美法理学中的整体性问题[D];吉林大学;2011年

    6 吴琳;人的生存模式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7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8 唐玉斌;自我与他人心灵的逻辑哲学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高芸;从SDRT的视角探析汉语话语结构的修辞格式[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筱婷;基于本体论的知识表达[D];湘潭大学;2010年

    5 胡斯源;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索[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孙奇刚;论养心为养生之本[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党姣;从指称角度回应科学理论的不可通约性[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郑昊;归纳逻辑或然性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包磊;马克思的逻辑范畴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付威;从抽象的“类概念”到实践的“类生活”[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北海;模态逻辑与哲学[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余俊伟;试论弗雷格的指称理论[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胡浩;模态逻辑中的反本质主义[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李春泰;理想实验——可能世界的寻求[J];嘉应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5 吴新民;奎因逻辑思想疏析[J];晋阳学刊;2005年03期

    6 吴新民;逻辑语言与思维观念意义域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张力锋;模态逻辑的哲学归宿[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李春泰;论莱布尼兹的可能世界[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张力锋;普兰廷卡的模态形而上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5期

    10 张力锋;;论模态逻辑的合法性——对蒯因式模态词解读的批判考察[J];学术研究;2006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祯祥;;现代模态逻辑的多元视野[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宋伟;;《模态逻辑指南》中的若干错误[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朱建平;;布尔和赛格贝格论模态逻辑的三大传统[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李娜;王湘云;;共代数模态逻辑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11年01期

    5 郑文辉,梁庆寅;谈谈模态逻辑[J];现代哲学;1986年01期

    6 R.希尔卑伦;扬世武;;模态逻辑的某些认知解释[J];哲学译丛;1987年01期

    7 周北海;模态逻辑与哲学[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8 张力锋;模态逻辑的哲学归宿[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刘新文;余俊伟;;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模态逻辑新观念述评[J];哲学动态;2005年12期

    10 张力锋;;论模态逻辑的合法性——对蒯因式模态词解读的批判考察[J];学术研究;2006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卫民;;模态逻辑中几个概念的发展[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2 何庸;;《广义模态逻辑》值得细读[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3 冯棉;;模态逻辑研究中的若干问题[A];1993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3年

    4 孙希文;;模态逻辑模型的嵌入定理[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5 李娜;;认识论模态逻辑E-系统的布尔值模型[A];逻辑、语言与思维——周礼全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C];2001年

    6 楚白;;有穷深度的模态逻辑[A];2005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5年

    7 王阳;;模态逻辑·形式语义·文本符号[A];2003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3年

    8 裘江杰;;一类认知词模态逻辑Ⅰ:基础逻辑[A];2007年全国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邦凡;;一个知识表示的广义模态逻辑方案[A];2007年全国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邦凡;何向东;;一个“知识”定义的逻辑解释[A];2007年现代逻辑与逻辑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史璟;非良基集与模态逻辑[D];南开大学;2009年

    2 张力锋;模态逻辑和本质主义[D];北京大学;2004年

    3 时慧娴;模态逻辑的计量化研究及其在模型检验中的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聂成丽;奎因与模态逻辑的发展[D];苏州大学;2009年

    2 黄金华;正规模态逻辑的自然演绎及其证明论性质探微[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周步晟;模态逻辑中事物模态引起的相关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陈素艳;从极端实在论和温和实在论之争看模态逻辑本体论问题[D];山西大学;2009年

    5 胡琪;基于不均匀概率的模糊模态逻辑[D];扬州大学;2012年

    6 王小静;墨经逻辑学之模态词分析[D];燕山大学;2008年

    7 段景瑶;三种逻辑代数的等价刻画和模糊模态逻辑[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唐静;多主体下动态偏好逻辑初探[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从极端实在论和温和实在论之争看模态逻辑本体论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16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316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1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